分卷閱讀224
聽到他那熟悉的腳步聲,陶小霜頭也不回的問:“大圣,老楊頭說這墻紙色彩不好,也太舊了,可我覺得還可以,你覺得呢?”在她看來,25號的墻紙褪色又染上了些許黃色后,已經不是銀紅色,而是淺棕色的了,而且也不是太舊嘛。 從第一眼起,孫齊圣就不喜歡這紅不紅黃不黃的顏色,他搖著頭道:“我也覺得這顏色……有些奇怪。” “這樣”,陶小霜有些動搖了,她這才想起了孫齊圣對顏色的喜好,“我都忘了你一向喜歡白色……那就撕了,重新刷白漆吧。” 見她決定了,老楊頭就喜得一拍巴掌,“還是孫大圣有眼光!既然定好了,那我和小楊樹可就要走了——昨天出門前我就叫3個小子把大料給鋸上了,我們這一回去就能開工了!”他說著就往外走。 孫齊圣就道:“吃了晚飯再走,我用車送你們。” 定下了家具,只是第一步。接著陶小霜和孫齊圣還得把公共墻壁重新砌過,維修地板和刷墻漆,算下來只有天花板的雕花白石膏不用兩人費心了。 翌日,兩人去找了曾經的老鄰居張紅旗,他可是區房修隊的老工人,請張家人好好吃了一頓后,張紅旗就建議兩人干脆找剛從房修隊退休的老工人維修房子——這些人經驗豐富,而且時間充裕,白天晚上都能干活。 陶小霜和孫齊圣覺得有理,就托他找人。 一邊等張紅旗的消息,兩人一邊去找費家商量重砌公共墻壁的事。 費家是6口之家,戶主叫費路,剛滿35歲,和住12號樓下的何玉畢一樣是輕工局的干部,他的老婆叫伍素蘭,夫妻倆有一兒一女,大兒子費展11歲,二女兒費姚8歲,至于費路的母親費阿婆則是這個家里年紀最大的成員。 對5號和6號之間要重新筑墻的事,費家夫妻的心里有些不樂意,但他倆沒直說,卻讓費阿婆隔天來找了陶小霜,原來他們是覺得這新墻會比以前的木墻厚不少,這樣的話,他家的居住面積會受損的。 真是精打細算呀!陶小霜聽得直在心里面搖頭。 不過就幾平米的事,連和孫齊圣商量都不用,兜里有錢,陶小霜當場就答應了費阿婆:這墻砌得再厚也不占費家的面積。倒是費阿婆怕她和孫齊圣鬧矛盾,出門前還好心的問她:“這事……你要不要問問小孫的意思!” “費阿婆,我能做主的好伐!” 回了隔壁,費阿婆還直搖頭,“這姑娘可不會過日子,唉,繡花枕頭呀!” 作者有話要說: 陶小霜:費阿婆,墻很薄的,我都聽到了好伐! 早更的一天,打滾要花花O(∩_∩)O 第153章 聚會 張紅旗手腳麻利,隔天就找齊了6個愿意接活的老建筑工人,這6人里有2個泥水匠、2個磚瓦工和1個電工,還有一個姓王的老師傅,在退休前他是建筑隊的小組長——有他在現場,陶小霜就不用一天到晚都守在25號,而更重要的是他居然還會修理木地板,這可是解了陶小霜和孫齊圣的燃眉之急了! 這6個老同志都是爽快人,陶小霜很快就和他們談好了臨時建筑小組的‘工資’——在不包飯食的前提下,6個人每天開工8個小時,作為小組長和木板修理工的王師傅日工資最高,每天是5塊錢,其次是電工的3塊5,然后是泥水匠的2塊5,和磚瓦工的2塊。 陶小霜把工資開得這么高,可是把王師傅6人的干勁給激勵起來了,小組長王師傅當場拍板道:“小陶同志,你就看著吧——半個月內這25號準能煥然一新!” 雖然說好了不包飯食,但畢竟是讓6個老同志在大夏天里做體力活,怕他們在屋里太悶熱,陶小霜就每天早上去25號做上一大鍋的酸梅湯,給王師傅等人備上,又把12號的電風扇搬了一個過去。她這樣周到,臨時建筑小組自然愿意賣力,有好幾次陶小霜都發現他們開工不止8個小時。 于是,只花了5天時間,25號和26號之間的公共墻壁就砌好了,下一步就是撕掉墻紙,重新刷漆。 說是撕,其實哪里撕得下來,這墻紙能使上幾十年的時間,當初涂刷的粘合劑就是那時最強力的化工膠水,要把它弄下來,靠手撕是不行的,得用鐵鏟子鏟。光是這個活,就花了臨時建筑小組半天的時間。 墻紙撕完了,然后就是個坑坑洼洼的墻面重上膩子,然后在平整好的膩子上才能刷漆。這時,就需要孫齊圣出力了,因為這時的油漆可是稀罕貨,一生產出來就會被需要的工廠和單位拉走,所以在市面上很少有流通貨,孫齊圣往油漆廠跑了兩趟,才弄到了3大桶白漆。 照王師傅的說法,這漆最好刷3遍,這樣以后才經用,所以刷漆又花了5天時間——每一次刷好,得干上一天才能再刷下一層。熱天里刷油漆,那味道簡直就是生化武器,陶小霜只是每天去查看一次進度,鼻子就被熏得很不舒服,可6個師傅還能悶在那屋里干活,陶小霜簡直要豎大拇指了,她和孫齊圣商量后,決定等臨時建筑小組解散的那一天給老師傅們包一個大紅包——每人多發3天的工資。 很多事,你沒親手做過就永遠不會知道有多麻煩,從無到有,安置好一個可以稱為家的房子就是這樣的麻煩事! 以往的7、8月份,陶小霜可以先睡個懶覺,再花上半天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看書、做丸藥、逛街、看電影,聽廣播……而這一次她感覺自己比上班時還要忙,有太多的東西需要買,有太多的事需要處理。 比如,前兩天她和孫齊圣突然想到25號要安吊扇才行,就匆匆趕去買吊扇,買回來一問王師傅,得,電線不夠長,還得再去五金店買。又比如,難得的星期天,她和孫齊圣準備去四川北路買棉被和床單被套,出發前卻接到了老楊頭的電話,花梨木的新門做好了,就等著孫齊圣去運了;于是,孫齊圣去了車場,她則回去通知王師傅,可以拆門了,自然去四川北路的計劃就泡了湯。 忙成這個樣子,要不是有寧鷗打電話來提醒,只怕陶小霜和孫齊圣都記不起和好朋友們每月一次的聚會。 這一次的聚會定在了老人和菜館。別看這名字聽來一般,老人和可是上海最老的飯店之一,開店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800年。老人和菜館位于龍門路和金陵中路的轉角處,是一棟這時很普遍的上下兩層的小磚樓。 陶小霜和孫齊圣走上二樓,就看到最先到的寧鷗和魏晉正坐在靠窗的那個八仙桌旁。 “霜霜,你們快過來!”寧鷗笑著直招手。 “來了!”陶小霜忙走過去,坐在寧鷗的身邊,孫齊圣則和個子瘦高的魏晉坐在了一邊。 寧鷗一邊把桌上的瓜子堆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