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6
光。 “你經義熟練,背書的功夫已成,但還遠遠不夠。只有對每個字爛熟于心,才能讀透圣人微言大義,做出錦繡文章。” 顧儀來回choucha考量了顧玉成之后,就開始讓他默經義。 不是直接全文默,而是顧儀念一句,他在下面寫一句。一開始還是對上下句,后來就變成了各種截搭題。 科舉取士數百年,每次考試都考經義,然而要考的書就那么多,少的幾千字,多的數萬字。只要死記硬背,幾十年水磨工夫下來,一般學子都能考中明經科。即使成不了秀才,也能背出個童生。 為了防止考題重復,同時增加難度,考官們也是奇招百出,漸漸就演變出了截搭題,什么長搭、短搭、有情搭、隔章搭、無情搭等等,把四書五經的句子割得支離破碎,考驗學子對經義的熟練度。 顧玉成自認是熟練工,也被考得頭昏眼花臉色發青。 特別是無情搭。這一類型堪稱填空題的終極加強版,將一本書不同章節的不相干詞句合在一起,能把人看懵。 比如“其所逝矣歲”,考的就是,分別出自篇中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和篇中的“日月逝矣,歲不我與”。答題人先要能斷句,然后拆出三個詞,才能答出出自哪里及上下句。 這種還算好答,如“君夫人陽貨欲”之類的,稍有不熟便要出錯。 真正的無情無義。 顧玉成背得兩眼發花,對五經四書的熟練度迅速增長,一開始還要仔細思考才能對出來,大半個月后便能脫口而出。 “不錯,如此縣試便無虞了?!鳖檭x滿意頷首,“從明日起,便教你對對子吧。待學完對子,就能做文章了?!?/br> 他這個學生收得真不錯! 雖然基礎比不上從大家族學里出來的人,但非常勤奮,進度明顯。最重要的是對他這個老師言聽計從,交待的作業永遠精心完成,還能舉一反三,自己加點功課。 又通透又勤奮,只可惜不會作詩。 這也不是什么難事,待他調.教一番,便能有個吟詩唱和的弟子了。 清平縣文風不盛,鎮日里只能和譚思德連詩對句,不過十幾天他就借口公務躲開,真真可氣! 作者有話要說: 三更在七點~ 超感謝訂閱的小伙伴,比心233 記得用app喲,最劃算 第25章 背書&禮物(三更) 顧玉成不知老師對自己有這般高的期望, 還在苦苦和對子做斗爭。 這種對子并非里的“馬蹄秋水,虎尾春冰”、“日月一生易過, 乾坤萬古長存”等讀來朗朗上口的句子, 而是從四書五經里面選出詞句來對, 考的還是對經義的熟悉程度。 譬如“君子周”可對“小人比”, 都是出自,就非常簡單。但這種題目基本不會出現在科場中, 即使縣試的小試也會從不同書目里挑選詞句,再要求用其他書里的句子來對,從七八字的短句到長短句, 跨度大且容易出錯。 顧玉成對了兩天,便開始將能對上的句子分別摘抄記錄下來, 攢了特別厚實的一大本。以這個本子的記錄為基礎, 再次精簡和篩選,沒幾天就出了個相當完整的習題集。 他捧著習題集背誦的時候,被顧儀瞧見, 問了兩句后又神色復雜地走開。 顧玉成不明所以, 見老師沒有反對,便繼續背誦??恐@種精準度極高的復習方式, 比顧儀預料中更早地跨過了對句階段, 開始誦讀名家文章。 這時候就體現出老師的作用了。 顧儀不但自己寫得一手好文章,還珍藏了許多書,挑挑揀揀給了顧玉成十來本,讓他熟讀即可。 “這些文章再好, 科場也不能照著抄。你每日多家誦讀幾遍,體會其中文脈氣理,能在自己文章中發揮一二,就是有所得了。” 顧儀將書給出去,交代顧玉成不可懈怠,就駕車出城游玩去了。 顧玉成:“……” 他這個老師真的很隨性了,以至于偶爾讓人覺得,要不是他曾經上過十幾年學,有一套完整的邏輯和學習方法,為了生存又自制力很強,是萬萬跟不上這種教學法的。 或許是因為顧儀天資聰穎,又教慣了族學里培養的學生,所以才進度這么快吧。 畢竟科舉取士的淘汰率非常高,可以說是萬里挑一,顧儀能成為二甲傳臚,智商自然遠超常人。 他必須要加倍努力,才能不被老師放棄。 懷著這般強烈的學習信念,顧玉成回到家就開始翻看這十幾本書,發現里面夾了三本顧儀的文集。 顧玉成:“……” 這必須得熟讀并背誦! . 顧玉成日夜苦讀的時候,豆漿和豆花已經從興隆酒樓的特產,變成了整個縣城的頭號小吃,并迅速在周邊村鎮流行開來。 特別是倒霉遇上蝗災的寧安鎮。 寧安鎮與隔壁應縣接壤,前陣子鋪天蓋地的蝗蟲從小鎮上空飛過后,茅屋上的草都去了一層,更別提莊稼了。 也就是黃豆太硬,才剩了不少。其余細糧粗糧,幾乎被蝗蟲一掃而空。 這種程度的災害,遠不到能讓朝廷賑災的地步,村民們只好勒緊褲腰帶硬撐,一個個餓得面帶菜色。 本以為要熬不下去,誰知縣令大人派人過來,將人都集中到一起,當著他們的面,征用了幾口石磨,將圓鼓鼓的大個兒黃豆倒進磨眼兒,就磨出了雪白的豆漿,還將豆漿點成了豆花! 熱騰騰的豆花下肚,幾個上了年紀的老人當場跪地痛哭,感謝縣令大人救民于水火。小孩子不知事,端著碗還要再吃,大人們嘴里罵著,臉上的頹喪之色卻一掃而空。 黃豆是粗糧,又硬得很,煮熟特別費柴火,他們家里都多多少少存著些呢! 有了這簡單易學的法子,寧安鎮災情立解。譚縣令一時間官聲大振,連城門口收進城費的箱子,都有人特意多塞幾個銅板。 有得必有失,興隆酒樓的豆花生意就一落千丈,但孫長厚也不發慌。因為有個毛腳伙計點豆花之后就跑出去上菜,鍋蓋上又壓了東西,竟是機緣巧合下做出了豆腐。 初時以為這東西壞了不能吃,還是賈老三靈機一動想到了顧玉成,就切了一大塊跑去問。 顧玉成收了豆腐,回了菜譜。孫長厚試驗過后,興隆酒樓很快就推出新菜品,還開發了豆腐湯,頗受歡迎。 趙崇還找人仿照顧玉成當初的畫,在門口左右各立了兩張新的,無論豆漿豆花還是豆腐旁邊,都寫了濃黑的“正宗”二字。 反正都知道方子是他家獻的,“正宗”倆字寫得不虛。 “一個方子有什么可惜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