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73
在更不可能了。” 晁蓋再想繼續勸說,林沖非但執意不肯,還把話說死了,“我此時掌管山上的軍事,也只是一時之事。等扈三娘回來,這些都要交還與她的。不然就看她殺宋公明的狠絕,我要敢搶她的大頭領,是自尋死路呢。” 晁蓋二人無功而返,心里不痛快。送他們出門的林沖面色也不愉快。正在此時,就見山道上幾支火把簇擁著一行人,快步往聚義廳走來。 作者有話要說: 相關資料: 柴宗訓(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即后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后周世宗柴榮第四子,五代時期后周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三個哥哥都被后漢隱帝劉承祐所殺。柴世宗39歲猝死,他以沖齡登基。 陳橋兵變后,趙匡胤頒布圣旨優待帝母子,賜柴氏\\\\\\\"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逝世于當房州,終年僅20歲,趙匡胤聞之震慟,素服發哀,輟朝十日,謚曰\\\\\\\"恭皇帝\\\\\\\",歸葬于世宗慶陵之側的順陵。 第621章 扈三娘57 吳用看著遠遠過來的那些人, 心里下意識想著該不是扈三娘回來了吧?自己費了那么多的心勁, 才說通了晁蓋, 讓他恢復了精神、重新鼓起雄心,現在不等說通林沖……要是扈三娘回來了, 一切盤算可就落空了。 待人略近了一點兒, 可真的就是扈三娘和武松等人, 吳用心潮起伏呆在那兒了。 費盡心力的籌謀再次落空,把吳用憋屈得好懸立即嘔出一口血。因晁蓋做大頭領,對吳用言聽計從, 林沖是百事不管的脾性,吳用雖坐著第二把交椅,可也與大頭領不遑多讓。等宋公明幾番周折后還是上了梁山, 吳用覺得自己是真的找到了能成為張子房那類人物的機會。 可再沒想到,萬事剛剛開了一個頭,打下扈家莊,扈三娘在聚義廳露面,自己多年苦心孤詣的諸般謀算就隨著宋公明去了。 吳用的心里也一直在奇怪著, 為什么扈三娘能把宋公明的結拜兄弟花榮、武松當成心腹使用,對宋公明的心腹李俊也照用不誤, 怎么就另眼看自己呢?自己雖與宋公明走的近了一點兒,晁蓋都沒說啥的, 應該也沒落到才上山的扈三娘眼里啊。 從宋公明出事,自己也積極表態要投靠扈三娘。可她居然一直用審慎的眼光和提防的態度對自己,與自己隔著一段距離, 并不肯信任、重用自己。弄得自己不僅比不過公孫勝,比不過裴宣,甚至比不過后來的降將呼延灼等人,更別提與二龍山的魯智深、楊志和武松相比了。 這讓吳用不僅與上了梁山以后的“心想事成”背道而馳,還慢慢成了山寨里可有可無的邊緣人物。 吳用不甘心,他找不出扈三娘閑置自己的理由。就想趁著扈三娘不在,攛掇了心志偏弱的林沖奪了大首領的位置,不愁林沖這樣的人,以后不重蹈晁天王對自己俯首帖耳的過去。 可是扈三娘在這關鍵的時候回來了…… 林沖這時候已經往前去迎扈三娘,晁蓋和吳用相顧無言,只好收拾心情快步跟上去。倆人同時心里也在疑惑著,朝廷二十萬大軍把梁山泊圍的風雨不透,他們是怎么過的官軍營地的呢。 扈三娘臨近聚義廳了,見林沖在前、晁蓋和吳用在后,還略有些驚訝。晁蓋和吳用與她略略寒暄了幾句,用天色已晚不阻礙扈三娘休息告辭離開。 扈三娘招呼林沖去聚義廳說話,林沖匯報了這段時間山寨里的大事小情,然后說起晁蓋和吳用來找他的意思。 “大將軍,吳學究和晁天王來找我敘舊,說起昔日他們才到梁山、我應該做大首領的舊事兒。不過,你知道我的,我不想做大頭領。” 林沖把三人說話的內容先說給扈三娘,不想扈三娘從別的地方知道了,與自己生了什么嫌隙。 蕭讓把自己這段時間的記錄,捧到扈三娘跟前,輕咳了一聲。 林沖略略不好意思,赧然轉臉對蕭讓說:“蕭先生,你都聽到的,我并沒有應允他們的。” 蕭讓點頭,破例開口說道:“大將軍,從你離山,林將軍在聚義廳議事,就喊老朽一直跟在他身邊。” 扈三娘展顏一笑,“我信你們。不過是吳學究有些不甘心罷了。” 林沖見扈三娘這么說就放下心,問起扈三娘去汴梁可順利。 武松從身后的背囊里拿出圣旨,往林沖跟前一放,“看看,官家禪位給我們大將軍了。”又拿出裝有玉璽和兵符的盒子,把東西一樣樣地擺出來,展示給林沖和蕭讓看,得意得好像這些東西都是他弄來的。 “我們大將軍親自去了皇宮,沒有做不到的。” 幾個人都非常高興地,看完了玉璽看虎符。 蕭讓問:“大將軍,那山下圍著的朝廷大軍,若他們不認這虎符……” 扈三娘失笑,“暫時不會認的。要想收攏軍心,那都是靠實力打出來。我們明兒好好議議,后天就與朝廷大軍見見血,才好叫領軍的認這兵符。” 林沖情不自禁攥緊了拳頭,“大將軍,領軍的是高俅那廝。” “是,我知道。若他干脆認了這兵符,領了退兵的圣旨,你想報仇就要費周折了。不過,你想他會嗎?他是官家做端王那時候的得意人,官家退位,他必會失去權勢的。他的心思該是傾力一搏,把我們這些人一網打盡,才能保住他的榮華富貴。” “大將軍,讓我去做先鋒吧。”林沖身子前傾,雙目流落出熱切地渴望。 扈三娘莞爾一笑,“好啊。你想做先鋒就做吧。以后對金國,還有的是仗要打呢。” 林沖站起來抱拳,鄭重地說:“謝大將軍。” 汴梁派過來給高俅傳旨的兵部官員,雖是從汴梁一路騎馬過來,但他們沿途要住驛站,不可能像扈三娘他們風餐露宿。幸好只是五百里的路程,最后也只比扈三娘他們晚了一天到的梁山。 而高俅和童貫倆,在接退兵旨意前已經得了道君皇帝退位的消息,是道君皇帝打發身邊親信送過來。二人都是心思靈透的聰明人,不用多想都明白了道君皇帝的心意,如果不能一舉剿滅了梁山賊匪,官家就怕要真的退位了。 接了退兵的旨意后,高俅把自己的打算告知童貫等一眾將領。 “官家被梁山賊匪逼迫,不得不給我們下退兵詔書。可朝廷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們也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全殲了這些賊寇才好班師回朝。不然朝廷數次派大軍來剿匪,軍卒數量越來越多,再沒有結果,會讓那些文官攻擊有沒有我們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