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軍閥 第354節
不過劉衍也有解決辦法,那就是將在明軍中大力普及火器,今后的明軍將全部參照新軍的模式進行整頓,用裝備優勢和戰術優勢來抵消制度造成的戰力消減。 新增商務部,以幕府商部部長宋公明為尚書,負責經營原幕府各處產業。 劉衍此番將幕府下屬的產業全部“上交”朝廷,所有收益劃歸財部國庫,這些產業也搖身一變,全都變成了大明版的“國企”,算是為大明開辟的一個重要財源。 當然,這些錢糧雖然是移交給了朝廷,可是現在這個朝廷卻是劉衍掌控的,依然沒能超脫劉衍的控制。 隨著宋公明成為大明商務部的尚書,原本各處產業的主事也水漲船高,和火器督造處譚曉大、兵甲督造處主事徐樂,以及原幕府各司司丞一樣,全部定為侍郎級別,以下火器坊、火藥坊、采石場、礦業基地等主管,都是員外郎級別。 新增衛生部,由幕府醫部部長鮑學鎮為尚書,負責在大明各地建立醫館,發展衛生事業、防治瘟疫,培養醫匠、研制隨軍藥品等事務。 同時,劉衍的這份方略還整頓北鎮撫司、南鎮撫司,將南、北兩司合并為軍情部,由幕府情報司司丞吳國金出任尚書。 軍情部的內部依然保留南北、鎮撫司的建制,北鎮撫司對外震懾周邊部落、國家,南鎮撫司對內監視百官,全部都有偵查、審問、抓捕、暗殺等各項職能。 至于幕府,劉衍決議取消幕府政務部,部長王文鎮改任吏部尚書,原吏部尚書改任工部尚書。 幕府政務部署理司司丞尚文苑任刑部尚書。 至此,朝廷各部的改革暫時告一段落,禮部、御史臺、鴻臚寺等衙門的人事和職能暫時不變。 但是在許銘宣讀完方略之后,劉衍卻看了看依然陷入震驚中無法自拔的百官,冷聲說道:“太祖定下御史言官風聞言事的祖制,本意是好的,就是要讓文武百官能夠被時刻監視,讓百官不能貪贓枉法,讓jian臣不能禍國殃民。” “只是時至今日,朝中的御史言官均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為己任,根本不管事情的真偽,也不管國事如何,只顧著沽名釣譽,只為自己搏名、只為打擊政敵,如此便是亂政!” “所以本公定下規矩:從今以后,御史臺十三衙門彈劾朝中大臣、地方文武百官,必須要能夠拿出切實的證據,不可風聞言事、不可打擊異己、不可擾亂國事,否則必將重處!” 此話一出,朝野震動。 那些御史言官們看向劉衍神色復雜,這些言官原本就沒有什么切實的權柄,能夠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彈劾之權,可是如今這個權力卻被劉衍加以限制了,今后朝中大事還有言官的一席之地嗎? 此時劉衍看著滿朝文武,有人失落,有人激動,有人錯愕,有人若有所思,百官百樣,大殿之中陷入了不同尋常的沉寂。 “此外,本公還有一道命令:現在朝中除了都察院、五寺之外,共有禮部、吏部、刑部、工部、民政部、財政部、國防部、裝備部、參謀部、農事部、衛生部、軍情部、商務部,十三部,這十三尚書全部入閣,為內閣大臣,今后大明的軍國大事,均由內閣發出,交陛下批紅,然后轉各部執行。” 也是從這一天開始,大明十三尚書的稱呼便流傳開來,雖然日后劉衍又對各部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部的數量也或增或減,但是十三尚書作為一個稱呼,也被民間百姓習慣使用,專門作為內閣大臣的代名詞。此為后話。 此時大殿上,陳新甲和蔣德璟神色復雜的看著劉衍,二人的結果還算是非常好的,至少在改革后的朝廷中,還占據著一席要地。 可是其余眾臣就不一樣了,隨著六部擴充為十三部,各部的侍郎、員外郎都要大換血,劉衍麾下幕府的大批官吏要進入朝廷為官,原本六部的許多官吏將會被裁撤掉,勢必會有很多人對劉衍懷恨在心。 可是劉衍對此也并不在意,古今中外,凡是改革就一定要流血,關鍵是流誰的血! 劉衍已經做好準備大開殺戒了,只要能夠讓華夏沖出困境,殺人也是必要的一個過程。 “朝廷的改革就是這樣,各部的整頓要在兩個月內完成,期間北京城要實行軍管,任何人都要以軍令為先。” “兩個月后,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府、州、縣都要逐級進行改革,原本的六曹也要改革為十三曹,地方的具體整頓方略,本公會在一個月內下發到各府執行!” 眾人再次被劉衍的舉措震驚了,蔣德璟忍不住站出來說道:“閣老,茲事體大,是不是現在北直隸、山東兩地執行,看成果如何,然后再推廣到全國?” 劉衍斬釘截鐵的說道:“就是因為茲事體大,本公才要直接全國推行。本公也不怕諸位知道,這套新政要抑制土地兼并、追回被侵占的軍屯耕地、要限制豪強劣紳、要禁止官員經商買地、要重視工商發展、要裁撤軍官家丁、要整頓天下衛所兵馬、要限制將領擁兵自重等等,每一項都會引發動蕩,每一項都會引來尸山血海!” “所以新政必須全國同時推廣,不能緩慢推行,否則那些阻擋新政之人,便會有時間做出應對,阻撓新政的推行!” 聽了劉衍的話,蔣德璟、陳新甲和滿朝文武都被嚇住了,劉衍這是要與全天下的鄉紳、豪強、官吏為敵,他是要找死嗎? 可是當眾人看到大殿上虎視眈眈的新軍將士,想到劉衍戰無不勝的戰績,想到已經被新政打造得鐵桶一般的山東,所有人都知道,劉衍絕不是在找死,也許劉衍真的有能力將這個新政推行下去。 即便新政改革失敗了,劉衍也還有山東這個退路,這便是劉衍的底氣所在! 劉衍見蔣德璟不再說話,陳新甲也沉默不語,朝中再無反對之聲,至少明面上是沒有了,于是便說道:“今日朝議到此結束,諸位等候與幕府各部對接改革之事吧,散了!” 滿朝文武心事重重的離開了大殿,陳新甲和蔣德璟看了看劉衍,也是滿腹心事的離開了。 王承恩此時走到劉衍跟前,擔憂的說道:“閣老,這樣真的可行嗎?雜家這心里怎么一直通通的跳,就是不踏實啊,這新政再好,可是怎么看也是禍亂根由啊!” “禍亂?” 劉衍冷聲說道:“新政推行之下,肯定會有禍亂的,公公就將那些禍亂之人,當成大明涅槃重生的祭品好了!” 王承恩惶恐不已,失魂落魄的離開了大殿。 與此同時,遼東盛京西面八十里外的沙嶺墩,多爾袞、多鐸、代善率領滿清殘部將近七萬大軍抵達這里,在寒風中安營扎寨。 在沙嶺墩的墩臺上,多爾袞、多鐸、代善三人望著東面的曠野,目光所及之外就是盛京,是大清的國都所在,也是三人最終的目的地。 “睿親王,我安排的后面的斥候送來的消息,陛下全軍覆沒了,肅親王、安平貝勒、鄭親王、饒余貝勒、武英郡王全都戰死了,還有蒙古兩黃、兩藍旗、外藩蒙古各部,以及漢軍各旗,全都完了!” 多爾袞靜靜聽著代善的稟報,臉色也越發的難看起來,旁邊的多鐸更是臉色慘白,這一戰敗得太慘了。 代善忽然看向多爾袞,問道:“睿親王,咱們這樣做,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多爾袞猛地瞪向代善,面目猙獰的說道:“我比皇太極更了解劉衍,自從劉衍出現之后,戰爭已經不同以往了,我大清滿蒙鐵騎再無用武之地,唯有向劉衍一樣cao練新軍,才是我大清唯一的出路!難道禮親王認為,我率部撤軍,將陛下他們丟給劉衍,當真是為了爭奪皇位?不!皇位我甚至都可以放棄,我要的是大清的變革,要的是大清能夠入主中原!而這些,只有我能做到,所以皇太極,必須得死!” 「感謝書友樹苗天下飛捧場,東仙在努力碼字,為大家奉獻更精彩的故事」 第五百零六章 盛京事變 二月初三,盛京城。 自從天命十年(1625年)野豬皮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中衛,并在沈陽著手修建皇宮開始,沈陽迎來了歷史性轉折,從一個軍事衛所,一躍成為盛京皇城。后來到了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 當年努爾哈赤在盛京城內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在中軸線北側依照女真族建筑模式建設一個“居住之宮”,便是罕王宮。 而后天聰元年至天聰五年,皇太極下令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宮闕。 同時皇太極還下令修建了盛京八門,八旗軍各守一門,城市通道由明衛所時期的十字街變為井字街。此時盛京城內除皇宮外,還有汗王宮、十一座王府、六部衙門、廟宇等。 四條道路將滿清皇宮圍在中間,與四條道路相對應的就是八個進出城的城門,即“八門對八街”。 此時在盛京西面的懷遠門外,多爾袞、多鐸、代善率領的滿州兩白旗、正紅旗,以及蒙古兩紅旗、兩白旗將近七萬大軍抵達城下,城中留守的老弱兵丁雖然不見皇太極的鑾駕,也沒有見到皇太極的詔令,但是面對多爾袞的兵威,還是乖乖的打開了城門。 數萬大軍隨即入城,多爾袞命多鐸立即掌控城中防務,盛京從即刻起開始戒嚴,多鐸隨即率領滿州兩白旗兵馬前往各處城門和要處守衛。 多爾袞與代善、正紅旗固山額真恩格圖、鑲紅旗固山額真布顏代、正白旗固山額真伊拜、鑲白旗固山額真蘇納隨即率軍前往大內,大隊兵馬駐扎在宮外,多爾袞、代善和蒙古兩紅旗、兩白旗固山額真一起,率領數百甲兵進入宮中,隨即封鎖了崇政殿。 “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在此議事!” 多爾袞抑制住心中的喜悅和激動,隨后說道:“另外將莊妃和福臨帶來!” 大玉兒本名博爾濟吉特·布木布代,蒙古科爾沁部人,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孝莊文皇后。 此時代善聞言不禁微微變色,想要說什么,但還是嘆息一聲,派人去辦差了。 沒過多久,莊妃大玉兒帶著福臨先一步抵達了崇政殿,看著滿臉滄桑的多爾袞和代善,沿途見到了正紅旗和正白旗的兵馬,卻不見皇太極、豪格等人的身影,心中便已經明白了八、九分,心中頓時涌起了悲涼和恐懼來。 多爾袞見狀只是命人取來軟墩,讓大玉兒和小福臨坐下,繼續等候朝中大臣。 過了沒多久,議政大臣勞薩、漢軍鑲紅旗一等參將金礪、內大臣塔瞻、刑部丞政索海、議政大臣英額爾代、都察院丞政張存仁、吏部丞政高鴻中、內大臣圖爾格、兵部丞政葉克書、三等昂邦章京圖賴等人紛紛趕到,這些人已經是滿清留守在盛京的所有主要大臣了。 此番入關一戰,皇太極還帶走了大量的文武官員,用于輔佐自己處理軍中事務,可是戰敗之后,多爾袞將這些大臣全部拋棄在亂軍之中,讓這些皇太極的心腹大臣死的死、被俘的被俘,朝中大臣也為之一空。 眾人此時從城中隨處可見的兩白旗、正紅旗警戒兵馬,已經猜出一二來,現在看到只有多爾袞、代善和幾個蒙古各旗的固山額真在場,并不見皇太極,心中更是不安。 多爾袞見眾人已經到齊,便下令封鎖崇政殿,說道:“本王率領大軍突然返回盛京,諸位一定驚疑不定,在擔心前線戰事如何了。” 多爾袞看了大玉兒一眼,眼神中透著一絲溫情,隨后繼續說道:“陛下率軍在昌平州、延慶州與劉衍部十余萬精銳決戰,但是因為陛下指揮失措,致使我大清三十余萬將士一戰而潰,除了本王與豫親王、禮親王和諸位蒙古固山額真搶出來的兵馬外,大軍主力盡數覆滅,陛下與肅親王、鄭親王等一眾旗主、王公大臣全部戰死!” 話音剛落,大殿之上鴉雀無聲,突然大玉兒慘叫一聲撲倒在地,身邊的福臨也不知所措的開始大哭起來。 此時議政大臣英額爾代怒聲說道:“不可能!我大清舉傾國之兵三十余萬,就算戰敗,也絕不會如此慘烈,我要求朝野大議,對撤回來的兵將進行質詢!” 多爾袞冷聲說道:“質詢?你要質詢誰?本王,還是禮親王,還是浴血奮戰,千里步行回來的各旗勇士!” 被多爾袞一番怒懟,英額爾代頓時冷靜了下來,隨即便想到了一個問題:為何在城中見到的兵馬,都是滿州兩白旗、正紅旗的兵丁,兩黃旗和兩藍旗、鑲紅旗的兵馬都去哪了,就算是潰敗了,也不至于一個兵卒都見不到吧! 這個問題其余眾人也都想到了,一瞬間,一個難以置信的想法出現在眾人的腦海里:這場大敗,是不是因為多爾袞造成的? 只是現在盛京已經盡在多爾袞的掌控之下,此時誰也不敢再多說什么。 多爾袞見眾人很是配合,便說道:“我大清突遭劫難,劉衍所部大軍隨時都可能出關殺來,大清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必須要另立新君,盡快重建八旗勇士!” 眾人面面相覷,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對答。 就在這時,多鐸身披鎧甲大步走進了崇政殿,身后又跟著大批的滿州鑲白旗甲兵。 只見多鐸拔出戰刀,對著一眾大臣怒聲說道:“睿親王戰功卓著,在數十萬大軍潰敗的時候,救出了數旗勇士,阻斷了劉衍率領的追兵,為大清留下了一絲元氣。本王在此提議,由睿親王登基為帝,諸位可有反對!” 此時都察院丞政張存仁站出來說道:“豫親王此議不妥,先皇雖然已經戰死,但尚有皇子福臨,我大清絕對不能行兄終弟及之策,此乃取亂之法也!” 話音剛落,多鐸直接一刀將張存仁砍死,直到倒下的那一刻,張存仁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多鐸會當著群臣的面殺自己。 多鐸用護臂擦了擦戰刀上的血跡,冷聲說道:“一個漢狗奴才,竟然也敢妄議大清皇位,該死!” 有了張存仁的“犧牲”,其余眾人不敢反對,紛紛領命贊同。 隨后在多鐸和代善的帶領下,多爾袞在崇政殿中接受了群臣的叩拜。一旁的大玉兒看著這一切,心中有說不盡的恨意,只是看著身邊的福臨,此時一聲都不敢出,生怕會引來多爾袞的殺意。 隨后多爾袞說道:“諸位暫且各司其職,等到盛京內外穩定之后,朕再舉行登基大殿,然后再與諸位臣工商議振興大清之策。” “奴才領旨!” 用張存仁一條命,暫時壓住了群臣,多爾袞和多鐸的心中暫時踏實了不少,隨即便看向了大殿中的大玉兒和福臨。 滿人的嫁娶習俗與其他胡人相同,視女人為財物。父死,兒子可以接納除了生母之外,父親的所有女人。兄長死去,弟弟也可以瓜分兄長的所有女人。 此時大清雖然在皇太極的努力下,很大程度摒棄了之前的種種陋習,有了一定的禮義廉恥,但是骨子里的東西,是輕易杜絕不了的。 不管是多爾袞還是多鐸,此時都對大玉兒垂涎三尺。 一旁的代善見狀,心中很不舒服,便拉住多爾袞到一旁,低聲說道:“陛下如今大權在握,應將精力放在朝政和軍政上,這大玉兒不如就讓她給先帝殉葬好了。” 多爾袞瞪了代善一眼,說道:“不可!” 代善微微一嘆,然后說道:“這大玉兒如何處置,奴才就不多言了。只是懇請陛下能夠繞過福臨等皇子,畢竟都是先帝的血脈,他們還小,構不成威脅的。” 多爾袞沉默了一會兒,然后笑著說道:“這是自然,朕答應了!” 隨后多爾袞命代善帶人將永福宮清理出來,作為皇太極的幾個皇子居住所在。 “將福臨等皇子集中在宮中贍養,朕也會請師傅對他們進行教導。如此,朕才能放心。” 代善當即領旨,好像擔心多爾袞會反悔,急忙去辦差了。 此時多爾袞便看向了大玉兒,眼神非常的復雜。一旁的多鐸雖然也心有戚戚,可是此時卻非常識趣的退下了,還帶走了福臨。 大殿之內只剩下多爾袞和大玉兒兩人,其余的兩白旗兵丁也跟隨多鐸一同離開了。 “你還好嗎?” 大玉兒沒有回答,而是淚眼摩挲,問道:“陛下能放過福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