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44節
鐵鉉明白這個道理,但還是有些失落。 服侍一個善布大局的君主,多少襯托的自己有些無能。 楊榮見鐵鉉似有擔憂,堅定地說:“世人只看到鄭和水師帶來了新的糧食種子,可許多人都沒看到,鄭和帶回來的不止是糧食種子,還有水師種子!無論皇上是否在構想東海之事,水師都將迎來一批最優秀的將領,有這些人在,徹底平定東海不在話下!” 鐵鉉重重點頭。 鄭和帶來的新型種子固然是珍貴無比,功在千秋,但他培養出來的一大批水師將士,才是當下最寶貴的財富! 歷經近五年的漫長航行,這些水師將士經歷了過半的折損,每一個將士都被磨煉出來了! 據鄭和水師日志顯示,為了確保水師順利完成使命,他們甚至做好了犧牲一批,另一批人接替的制度,只要船上的人不死絕,船就必須前進! 而正是這種意識,讓每一艘船只都在有意培養船長,培養舵手,培養指揮作戰,哪怕是百戶,小兵,也輪換著不同崗位,掌握了一身的航海本領。 換言之,這些九死一生闖蕩歸來的水師將士,其中可以直接拉出來充任寶船船長的不下四百,可以充任船隊指揮官的更不下千人! 這對于快=速擴張的大明水師而言,是極珍貴的一批力量,他們遠遠比衛所軍士調入水師訓練出來的將官更為優秀! 鄭和水師將士任一人,挑出來都不是簡單之輩! 鐵鉉將目光從輿圖上移開,嚴肅地說:“等著吧,在鄭和水師休整兩個月之后,皇上會安排其去處,若大部分將官、軍士都進入了東海水師、東南水師,那就可以斷定,皇上想要將戰火燃至日本國?!?/br> 楊榮目光冷厲,帶著幾分痛恨說:“倭寇自洪武時期就開始sao擾、禍亂我朝百姓,那足利義滿甚至派遣軍士勾結陳祖義,搶掠陽江船廠船匠!他們能殺到大明來,咱們一樣能殺到北山第去。對馬島、壹岐島之戰,就如戲院外貼了一張預告,鐵尚書,沒有人會認為預告是正戲吧?” 鐵鉉端起茶,吹了兩口又放了下來:“自從阿依努人入京師以來,正戲就在籌備之中了吧?東海水師又占據了濟州島,那里正在修筑大型港口,儲備物資?,F在鄭和水師歸來,又壯大了水師力量,想來不出兩年,戰事必起?!?/br> 楊榮不介意,早打晚打,那里都應該打下來,李堅可是說過,那里有不少金銀礦,大明錢鈔總需要與準備金掛鉤的,大明礦產不夠,那就得另想辦法。 朱允炆確實動了全面進攻日本國的心思,尤其是最近一個月,各地收到的倭寇進犯消息陡增,平靜了幾年的東海、東南海,突然又變得不那么平靜。 雖說這些倭寇沒什么力量,構不成多少危害,大部分還被游弋的水師給收拾了,但倭寇進犯的情報還是成功吸引了朱允炆的注意力。 想著讓阿伊努人帶給足利義滿的信也應該帶到了,可足利義滿并沒有放出話要割讓大明領土,也沒有派人談判賠償銀兩的事,這是鐵了心不給大明面子了。 既是如此,那就備戰吧。 朱允炆下定決心,一定要在自己手中徹底解決倭國! 但倭國不是安南,也不是西域,大明可以源源不斷從陸地上支援部隊,保障后勤。倭國在海外,后勤保障完全依賴水師! 水師若不強,后勤都難保障,更不要說是持續作戰了。真要徹底解決倭國,需要動用的兵力必不能少,且必須確保后勤不出問題。 現在還不是直接動手的時候,鄭和水師至少要休整三個月,甚至半年,蒸汽機船只還在抓緊建造,形成規模也需要時間。 接下來的日子,變得有些枯燥。 除了大同奏報韃靼主力挨了一頓揍,向北遷移之外,沒多少值得注意的消息。闖關東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朝廷的財力完美支撐了這一次移民,東北平原開始出現大片的土地,女真部落也在被迫之下,開始轉向了農耕。 五月、六月夏收,各地大熟,豐收的消息不斷傳入京師。 戶部松了一口氣,有這些糧食打底,朝廷設置的各大糧倉將逐漸充滿。 受大豐收影響,糧食價格一降再降,原本一石八斗糧食價值一兩錢鈔,現在卻只能賣出八百文錢鈔。 夏元吉上奏,建議朝廷設最低價收購糧食,以避免谷賤傷民的場面出面,朱允炆應許,以一石八斗一兩錢鈔打底,命令各府縣大量收購糧食。 廣西奏報,糧倉爆滿,足以支用地方五年。 四川奏報,戶戶滿倉,官倉可支用十年。 北平奏報,糧食積滿,可支用三年。 …… 經過明王朝四十年的努力,大豐收終于在各地相繼出現,朝廷積存糧食空前,僅僅是南京一地,就存有四百萬石糧食。 什么是盛世? 對于封建王朝而言,絕大部分人能吃飽飯,就是盛世! 朱允炆在老朱打下的堅實基礎上,努力了十年,終于讓大明百姓,至少是大部分百姓有了一定的糧食剩余。 就在各地官員上賀表的時候,朱允炆卻嚴厲地呵斥了粉飾盛世的官員,原因是大明京師外的百姓存糧只夠一家人吃用八個月的。 八個月? 這還是京師附近! 外地百姓存糧多少? 三個月! 大部分百姓家在繳稅之后,需要將糧食賣掉換取其他生活物資,林林總總之外,留一部分生活所用,家里的存糧也只夠三至五個月! 連一年的存糧都不到,你們也敢叫盛世? 面對建文皇帝的怒斥,有些官員很是憋屈,這歷史書上記載的盛世,哪個查詢過老百姓家里存糧夠吃多久,都是說官倉滿、地方備災倉滿,足夠支用多少年…… “皇上,不妨給盛世定下標準。” 楊士奇出班。 有了指標,有了標準,大家就知道什么是盛世,什么時候才能到盛世,而不至于再有官員上奏,結果挨批。 朱允炆思慮再三,對滿朝文武說:“盛世標準有六:其一,百姓家有余糧,足夠支用一年半。其二,百姓家有余財,足夠支用一年半。其三,官倉滿,足以支用七千萬百姓一年。其四,官冶煉鐵產量超一萬萬斤。其五,文教興旺,百姓之家無白丁。其六,軍力強盛,敵膽喪不敢輕舉妄動!若無一項達標,則非是盛世,諸位還需努力……” 解縉、楊士奇等人有些郁悶,糧食的話,當新糧食、高產糧食出來之后,應該不難完成。 可百姓之家無白丁,這就有點困難了。還有敵人動不動,這個大明說了不算啊,威懾再強,也終究只是威懾。還有那鋼鐵產量,這……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馬鞍山冶鐵廠 對于朱允炆定下的盛世標準,許多官員理解糧食,理解文教,甚至是理解軍強,卻不理解鋼鐵產量。 鋼鐵的產量高低和盛世與否有什么關系,至于用它作為盛世的標準之一? 明代官員對于鋼鐵產量還不那么敏感。 確實,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鋼鐵產量增加一點,減少一點,似乎與日常生活關系不大,畢竟鋼鐵產量再低,買個鋤頭、菜刀還是可以買得到的,產量再高,我家也不需要太多鐵器不是? 明代嘛,建筑行業不需要鋼筋,鋼材也不會進入房地產領域,民用需求量有限,打個鐵鍋、菜刀、鐮刀,確實用不太多。 但鋼鐵的數量,確實關乎國力,關乎盛世。 這一日,工部尚書鄭賜入宮。 朱允炆看著日漸蒼老的鄭賜,眼神中閃過一縷悲傷,讓內侍攙扶著鄭賜莫要行禮。 鄭賜謝恩之后,腰有些佝僂。 朱允炆感嘆:“鄭愛卿,你這頭發都白了啊?!?/br> 鄭賜神情中帶著自豪,平和地回道:“歲月催人老,又恰逢大時局,臣不敢不用心,頭發白了,心尚有力?!?/br> 朱允炆凝重地點了點頭,說:“朕已經下了調令,宋禮不日會返回京師,工部的攤子太大,你年事已高,就不要這么強撐著了。” “皇上……” 鄭賜有些著急,皇上這是要讓自己致仕嗎? 朱允炆擺了擺手,安撫道:“你莫要多想,以你的貢獻,工部尚書始終是你的,無人可代。只是朕也不忍你cao勞過度,夜夜熬燈,等宋禮回來,你就專門負責管理鐵船事宜吧,其他的事,交給宋禮去辦,他是年輕人,熬得住。” 鄭賜感動不已,又想下跪。 朱允炆走出攔住,看著鄭賜灰白的眉毛,拍了拍鄭賜蒼老的手,叮囑道:“大明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強盛,你可要陪著朕,看十年、二十年后大明是何模樣!” 鄭賜眼眶濕潤,面對真性情的皇帝,保證著:“臣一定好好活著,陪陛下看咱大明更強盛?!?/br> 朱允炆點了點頭,賜座之后,回到桌案后坐了下來,抽出一份文書:“蒸汽機在造船上的應用越發嫻熟,匠學院、工程機械院、二炮局的匠人借助蒸汽機,設計了眾多工具,現如今蒸汽機鐵船制造的效率大幅提升,平均四個月制一艘純鐵船,這個結果是可喜的。” 鄭賜很是欣慰:“皇上,純鐵船在抗風浪,抗撞擊,防火攻等方面,可謂強大?,F如今,類大福船的純鐵船已開始批量生產,僅龍江船廠,就同時有八個船塢制造純鐵船,馬鞍山船廠十六個船塢,全部制純鐵船,相信再過半年,水師便可以陸續接收純鐵蒸汽機船只。” 朱允炆對這個結果很是滿意:“純鐵船搭配蒸汽機,水師才有縱橫四洋的資本。只不過,務必關照好匠人,這些匠人可都是寶,不可使役過度,工部需多留意。” 鄭賜連忙答應。 朱允炆拿出另一份文書,看了看有些疲態的鄭賜,又放在了桌案上:“船廠但有困難,皆可奏報?!?/br> 鄭賜搖頭:“目前并無困難?!?/br> 朱允炆笑著,讓內侍送鄭賜離開,然后翻開桌案上的文書,眉頭緊鎖。 這一份文書是騎炮兵營的宣青書寫的,文筆倒是柔和,但指向卻很清楚: 二炮局不給火器,我們訓練跟不上。 朱允炆詢問二炮局,二炮局的回答是,生鐵跟不上,制造速度緩慢。詢問工部,算了,鄭賜已經夠累了,再讓他cao心這檔子事實在是太為難他了。 陶增光、胡元澄也著急,二炮局用鐵最初是不緊張的,可隨著鐵船制造大爆發,加上匠學院大量制造蒸汽機,這里面的用鐵量一個比一個高,截流了二炮局的用鐵。 匠學院說蒸汽機優先,要鐵。 船廠說制造鐵船緊要,要鐵。 二炮局還沒張嘴,兵仗局、科技局又開始瓜分,等輪到二炮局時,鐵已經不多了。要不是二炮局事關火器制造,皇上又經常到后湖釣魚,估計二炮局的那一份都被瓜分了。 事情查來查去,并不是誰的問題,而是大明鐵產量跟不上的問題。 朱允炆揉了揉眉心,對這個問題也有些頭疼。 大明要建造基礎工業,就必須有大量的鋼鐵作為支撐,可偏偏大明的鋼鐵產量增幅有限,跟不上日益增長的需求,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 想想也是,一艘純鐵船,足夠制造幾十門神機炮了,加上蒸汽機及其配套,吃下的鋼鐵可不在少數。 此外,軍隊推行火器化改造,新式火銃大量生產,神機炮、虎蹲炮大量生產,這些都需要鐵來支撐。 需求一下子增長了十幾倍,可鐵礦開采量、冶煉量卻只增長了三倍,實在是沒辦法。當庫存耗盡,全都依靠新開采、新冶煉補充時,鋼鐵不足的問題立馬暴露出來,成為了水桶中的短板。 前些日子,匠學院找到了新型的開礦辦法,借助小型蒸汽機提供動力,實現快速打孔,通過合理布孔,填充火藥的沖擊力實現鐵礦開采,效率確實增加許多。 這種辦法如今只應用于幾座完全由朝廷控制的鐵礦之中,畢竟火藥不能外流??梢哉f,鐵礦開采已經不成問題,成問題的是冶煉環節。 就在朱允炆發愁不已的時候,馬鞍山冶鐵廠的郎中送來了一封奏折,正是這封奏折,讓陷入困境之中的冶煉問題得到了解決。 七月初,朱允炆與剛回京的工部侍郎宋禮、二炮局胡元澄、匠學院院長公輸巧乘蒸汽機船出京,前往南京上游的馬鞍山冶鐵廠。 百余里的路程,對于幾次改進后的蒸汽機船只而言,只用了兩個時辰便已抵達。 馬鞍山冶鐵廠建立雖然只有兩年,卻聚集了大量有經驗的冶鐵匠人,是工部直接控制、直抓的大型冶鐵廠,其主官是工部虞部的郎中,副手為員外郎。 郎中名為馬望,員外郎為劉麟,馬望是科舉出身,國子監結業,善于組織,善于管理。劉麟是冶煉匠人,年僅二十七歲,卻已成為了馬鞍山冶鐵廠的主官,其父親、祖父,都是冶煉匠人,深得傳承。 守衛攔住了朱允炆等人的去路,馬鞍山冶鐵廠閑人免進。 沒辦法,一個個樸素打扮,也不像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