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06節
可現在才發現,自己竟如一只井底之蛙,不知天高! 朱權放下手,想要吃一口土豆,卻被駱冠英攔住了,這玩意生吃怎么好吃。 眾人有開始熱鬧起來,詢問起鄭和等人的航行,說起巨大的犧牲氣氛又變得壓抑,駱冠英有些郁悶,連忙轉了話題:“王爺,你們倒是說說,我姐夫怎么樣了?” 朱權愣了下,你姐夫是誰,哦,我去,忘記了,抱歉…… “皇上身體康泰,你jiejie為皇上誕下一位小公主,極是受寵。對了,今年年初的時候,朝廷還派大軍掃蕩了東北野人女真,這群不聽話的野猴子被趕到了極北之地。還有,朝廷已經四分水師了,你們還不知道吧,大琉球、小琉球都已經是大明的了,渤泥島絕大部分也歸入了大明,那里成為了南洋水師治所……” “這么猛?” 鄭和等人有些震驚,這才出去四年,東海、南洋格局都變了。 李素在一旁說:“何止,你們是不知道,我們水師正在進行蒸汽機船只改造,一些蒸汽機船能夠不再等待季風、洋流,冬去北,夏往南,輕松自如。” 鄭和驚奇地問:“什么是蒸汽機船?” 李素解釋一番,趙延補充幾句,朱權還比劃著。 鄭和、朱能、駱冠英等人震驚不已,離開四年,大明水師的實力已是天翻地覆!什么蒸汽機,什么滑輪,什么鐵船都開始制造了。 難以想象! 國子監成為了第一大學府,站在了大明各學府的最頂端,科舉考試逐漸弱化,國子監結業考試成為了朝廷取士的關鍵。 帖木兒東征了,敗給了大明,丟到了性命,整個西域已被大明收入,成為了西疆省。 不同于過去,不同于往年,一切都在改變,特別是,大明的版圖在變。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給你們一座金礦 時代的變化,如同大西洋的浪潮,裹挾著厚重的黑色起伏,掀起驚濤駭浪。 鄭和等人驚訝于大明的改變與強大,朱權等人驚訝于航行的悲壯與神秘的果實。 在聽聞朱權的使命之后,鄭和等人更是投以敬佩的目光。 非洲南端,尚是荒涼。 朱權一個藩王,竟愿意舍棄榮華富貴,別離故土,攜家帶口前往非洲去完成建文皇帝的戰略部署,為大明安危鑄造前沿屏障,無疑,他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 朱權無法在古里停留太久,必須乘著冬日的西風前往非洲。在古里與鄭和等人大慶三日之后,終離開古里。 鄭和等人送走朱權、李素等人,再一次見到了熟悉的古里國王沙米德,沙米德對于鄭和的歸來很是高興,設宴款待。 駱冠英等人看著大海,也知此時不是回家的時候,只能安心等待,索性就放心下來,留在古里港外的船上,照顧自南美洲帶來的植物。 大明京師。 帖木兒國,哈里的使臣庫雷山、孫恩經過漫長的旅途,終于抵達了金陵。 庫雷山與孫恩回過頭看,如此遙遠的距離,明軍到底是怎么動員軍隊前往昌都剌的,又是如何保障后勤的,路線每增加百里,后勤的壓力增加的可不是一點半點,何況這是幾千里跨度的后勤線。 能支撐起六七千里之外的龐大戰爭,還是一群以步兵為主的軍士,大明是何等的國力才做到了這一步,偉大的帖木兒輸給大明,也并不是沒有道理。 大明擁有一種特殊的道路,這種道路很是平坦,雨天也不會泥濘,哪怕是夜間走,也不用擔心顛簸,甚至可以在馬車上安穩地睡覺。 庫雷山是將軍,清楚這種路極適合軍隊機動,有了這種路,戰馬與軍士能節省不少體力,尤其是后勤,糧草輸送將會變得尤為輕松,完全不需要擔心車輪陷在坑洼里,費力推出來。 這些路,利了民,但也護了國! 孫恩看著繁華的大明京師,這里雖沒有撒馬爾罕的清真寺,沒有隨處可見的虔誠信徒,卻有著往來的商賈,叫賣的商販,忙碌的士民,這座城的雄偉與壯觀,比撒馬爾罕更甚。 住入會同館,庫雷山、孫恩等人終于不再受寒,享受如春的暖爐,并在會同館里直接修習了上朝禮儀。 兩日后,早朝。 庫雷山、孫恩手持哈里國書,入朝覲見。 一番禮儀之后,庫雷山捧起國書,高聲喊道:“帖木兒國國王哈里,特派我等為使臣,手持國書參見大明天子,愿天子福壽康安,愿大明國運隆昌。” 通事在一旁翻譯。 朱允炆對這些場面話并不在意,以哈里的真性情來說,他估計是不會愿意自己好好活著,也不愿意大明更強大的。 命人接過國書,里面有一份譯文。 朱允炆仔細看過哈里的國書內容,與預想中差不多,哈里已經意識到,一直給大明輸送金銀導致統治基礎不太穩定,若持續下去,帖木兒國說不得會分崩離析,希望大明天子網開一面,延長輸送金銀的期限。 帖木兒國此時還算是穩定,哈里成為了帖木兒嫡出獨苗,幾個叔叔也死在了西疆,沒有人能從正統上擊敗他。至于地方上的亂象,確實存在,這與哈里橫征暴斂有關,而橫征暴斂的目的,是為了給大明錢財買平安。 朱允炆很清楚,帖木兒國亂了對大明并沒有好處,不說西疆軍事壓力會增加,就是剛剛開啟的絲綢之路怕也會夭折。 但哈里想要舍了這一筆賬,那是不太可能的事。 沉思稍許之后,朱允炆將國書放下,看向庫雷山與孫恩,開口道:“哈里國王只提出了減少進貢的錢財貨物,并沒有提出相應代價,這多少有些不合適吧?” “這……” 庫雷山有些苦澀,哈里國王都已經央求少進貢了,還怎么個付出代價,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朱允炆威嚴地說:“朕倒是有一個辦法,即能讓哈里完成進貢,也可讓帖木兒國變得富足。” 庫雷山驚訝不已,這世上還有如此辦法? 孫恩著急地詢問:“偉大的天子,是什么辦法可以做到如此完美?” 朱允炆淡淡地說:“一座未曾開采的大型金礦。” 庫雷山與孫恩對視了一眼,庫雷山不解地看向朱允炆:“莫不是偉大的天子打算給帖木兒國一座大型金礦?” 朱允炆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說朕給你們一座金礦,并不合適,因為那一座金礦就在帖木兒國內。說朕給你們一座金礦也沒錯,因為朕不開口,你們就是再找個四百年,也找不到金礦所在。” 庫雷山、孫恩很是震驚,雖說帖木兒國內有些金礦,但現在都已經在開采了,再說了,國內大型的金礦也沒有一個啊。 孫恩不解:“大型金礦既然在帖木兒國,為何帖木兒人并不知曉,而唯天子知曉?天子所言,可否屬實?” 解縉、楊士奇、徐輝祖等人也看著朱允炆,不清楚朱允炆從何處得到的情報。 朱允炆自信地說:“朕何處得來的情報與消息,你們無需詢問。只需你們回報哈里國王,朕可以給他一座大型金礦的具體地點,但大明需要這一座金礦全部黃金的四成,只要他答應這一個條件,年年入貢之事,朕可以一筆勾去。” 夏元吉聽聞之后,頓時笑了。 朱允炆從來是不會做虧本生意的,既然金礦不在大明境內,給哈里透個消息也并無不可。讓哈里派人去開挖,大明派人監管,到時候收黃金就是了。 這樣一來,哈里得了六成金礦的好處,可以鑄造更多的金幣,緩解國內矛盾,還可省去進貢事項,輕松許多。 庫雷山心動了,孫恩也認為可行,若哈里真的可以得到一個大型金礦,那帖木兒國嚴重缺乏金幣的現狀就會緩解,民間也會趨向于穩定。 只不過,大明竟然要金礦的四成收益,這這筆錢可能比進貢的數額大得多。 庫雷山、孫恩幾次說辭,都沒有改變朱允炆的意志。 朱允炆以不可動搖的姿態告訴庫雷山、孫恩:“四成是底線,絕不可更改。在使臣返回之時,朕會派人帶金礦輿圖與金礦約定文書同行,若哈里國王同意,就取出金礦輿圖,簽署文書,若哈里國王不同意,則銷毀金礦輿圖,一切進貢照舊。” 庫雷山、孫恩見此,也無法再說什么,只好叩謝天恩。 宴請中,庫雷山、孫恩收到了大明開國四十年大閱兵的邀請,庫雷山、孫恩自是不愿放過如此機會,連連答應。 長途跋涉,不休息兩個月,熬過最冷的日期,也不好回去,正好趕上大閱兵,怎么都要好好看看大明的軍威與戰力。 宴請結束之后,夏元吉匆匆入宮求見,之后不久,帶著一臉笑意離開。解縉聽聞夏元吉是笑著離開的,就對審看文書的楊士奇說:“看吧,皇上這是敲了一大筆錢。” 楊士奇頭也沒抬,盯著文書說:“金礦而已,又不是銀礦與銅礦。你是知曉的,錢鈔能不能立住,關鍵在于白銀、銅礦是否充足。這幾年商業發展迅猛,市面上的錢鈔變得緊俏,物價有所下跌,再這樣下去,遲早會出大亂子。” 解縉并不擔憂,滋溜了一口茶:“不就是增加印刷錢鈔,現如今有了蒸汽機,印刷錢鈔還是簡單。再說了,寶鈔流通多年穩定,百姓與商人都認可,多印部分寶鈔,并不會導致寶鈔貶值。” 楊士奇抬起頭,看向解縉:“只增加寶鈔印制,卻沒有相應的銀銅儲備,一旦寶鈔貶值,商人、百姓擠兌,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皇室信譽,朝廷信譽,都將蕩然無存,那時候才是災難。” 解縉知曉楊士奇說得有道理,但總依靠挖一點銀礦、銅礦、金礦,然后發等額寶鈔,這種方法實在是跟不上市面需要,現在寶鈔緊俏,出現了所謂的“通貨緊縮”,寶鈔升值了,人們反而不愿意花寶鈔,轉而渴望花銅錢了,這是不太正常的。 “我聽聞國子監商學院正在研究這個問題,中央錢莊的主事也紛紛上奏,請求加印寶鈔,說明現在寶鈔不足,不需要拘泥于金銀本位。” 解縉主張激進一點。 楊士奇認為穩妥一些較好,并不太贊同加印寶鈔。 兩位內閣大臣終究還是想多了,戶部人才濟濟,對金銀本位、貨幣價值、市場供需已有了較多了解。 朱高熾、朱允熥等人在與夏元吉等人商議之后,秘奏皇上,請求降低金銀準備金,由原來的百分之百,調整為百分之九十,多出的百分之十準備金,全部增印寶鈔,這些寶鈔直接劃歸戶部,充當建文十年的稅。 鑄幣稅,就此登上了大明舞臺。 朱允炆欣然同意,戶部憑借著鑄幣稅,一次性入庫寶鈔近八百萬。 朝廷,又有錢了……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財政小分配 鑄幣稅的出現,是商業活動日益頻繁、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必然。完全的金銀本位無法適合日益增長的商業需要,降低準備金,按照一定比例增印寶鈔,符合經濟發展規律。 這些增印出來的寶鈔,百分之百全部作為稅上繳國庫,也就是說,通過鑄幣稅,戶部白嫖了一大筆稅錢。 夏元吉清楚,這種cao作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寶鈔貶值,但也明白,財富的大池子會變大,增加的總體財富若是可以抵消寶鈔貶值的影響,那就說明朝廷的舉措并無問題。 這是大明戶部一次穩健的調整,也是經濟學理念在大明的生根發芽。 戶部突然多了一大把錢,朱允炆自然不允許這些錢躺在庫房里發霉,于是召集了內閣大臣、六部尚書、五軍都督府、水師都督府主官入宮。 暖爐溫烈酒,檀香自裊裊。 朱允炆以小型宴會的方式,宴請這些重臣,看向夏元吉:“戶部不能總捂著錢袋子,要學會放開手腳,說說吧,戶部今年結余還有多少,諸位部院都在,一起分了如何?” 夏元吉瞪大眼,這算什么宴請,擺明了是針對戶部的鴻門宴啊,這一刀刀下來,誰能扛得住,思索一二,謹慎地開口:“皇上,戶部今年結余是有些,臣以為,這些結余可以存至明年二月財政預算時,再作安排。” 那意思是,皇上你別著急,讓戶部先捂幾個月,暖熱了再花。 可朱允炆明顯沒這個想法,市面上寶鈔日益緊俏,和捂錢的習慣有很大關系,捂著錢不花的并不是只有戶部,還有無數百姓,大部商人,就是官員這種“鐵飯碗”的家伙,也有存錢的習慣,以前銀子都埋在土里,需要用的時候還得洗洗刷刷,現在寶鈔也有人放箱子里,埋在土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手中有錢,心中更不慌。 這是歷史的慣性,是無數年整個社會形成的習慣。有點錢就存著,不亂花錢,什么刺激消費,促進消費,對大明百姓來說就是扯淡,一年到頭來,除了必需品之外,都不愿意多花錢。只有一些手中存余較多的百姓,富裕之家才會更多消費,但這部分群體的數量,依舊不多。 這也就是京師繁華,京師外八十里清冷的緣故,小縣城的商業幾乎只是生活必需品,如糧、布、藥材等,像是書籍、好酒、香料、優良家具等等,進入了也沒多少人消費得起。 大部分人存著寶鈔不消費,商品流通又需要大量寶鈔,緊俏的寶鈔導致寶鈔升值,相應的物價有所貶值,阻礙了商業進一步發展。 朱允炆不允許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年前正是商業消費的重要期,不撒點錢出去,怎么帶動消費? “年后財政預算是明年農稅、商稅的預算,今年的財政剩余多少,鑄幣稅增加了多少,合計多少,說吧。” 朱允炆下定了決心。 夏元吉無奈,只好給出了戶部結余:“今年財政花銷較大,財政結余還有四百三十二萬兩,鑄幣稅所得有七百九十二萬兩,并未全部入庫,目前入庫只有二百六十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