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74節
楊士奇對佛祖的金身行了一禮,然后對道源等人說:“主持或許疑惑不解,朝廷為何突然動兵圍困天界寺,又為何大肆逮捕僧人,可這位海明師傅恐怕是知曉一二的。” 白眉僧海明默然不語。 道源看向海明,滿是不可思議,厲聲追問:“海明,這到底是為何?” 海明依舊不言。 楊士奇拿出劉銘的口供,展開在道源身前,看向海明說:“盤谷落網,劉銘交代,天界寺高僧海明,勾結陰兵,利用首座身份,為陰兵提供庇護之所,甚至還曾安排武僧刺殺瓦剌把禿孛羅,意圖引起大明與瓦剌的戰爭。為陰兵提供情報,并借香客之嘴,傳播朝廷想要在西南諸省全面改土歸流,引西南局勢緊張……” 道源聽著一道道罪狀,冷汗直下,堂堂天界寺首座,竟做出如此之事,這不是把天界寺往地獄里帶嗎? 不,這簡直就是把佛祖往地獄里塞啊! “海明,這是不是真的?” 道源無法相信,這個白眉僧人,這個跟了自己四十多年的虔誠的僧人,竟然會做出如此之事! 海明看著劉銘的供詞,知一切都結束了,便起身道:“帶我走吧,與他們無關。” 解縉嘆了一口氣:“與他們無關,呵呵,你是天界寺的首座僧,你做出如此之事,你以為天界寺沒有責任嗎?須知,為陰兵提供庇護之地的,不是你海明,而是這天界寺,是天界寺的僧人與禪房!” 道源見海明已是承認,渾身的氣力被抽了個干凈,幾難坐定。 解縉說的沒錯,海明不是尋常僧人,他犯了錯,朝廷不會只抓他一個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是法則啊。 楊士奇看向佛祖金身,提醒道:“皇上說了,要天界寺給個交代,若是不滿意,不僅天界寺會倒霉,甚至可能會——滅佛!皇上顧慮重重,沒有直接殺光天界寺的僧人,已是克制,也是看在你們大力籌建報恩寺、英烈碑一事上。可你們的所作所為,讓報恩寺、英烈碑蒙羞!” “我希望你們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給朝廷一個交代,只有這樣,報恩寺、英烈碑才能存在下去,天界寺才能保住,這是我們所能做的,唯一一件事了。” 解縉看了一眼楊士奇,明白了他的意圖,便招來劉長閣:“給他們解開枷鎖吧。” 劉長閣很想拒絕,可無奈解縉、楊士奇也是奉旨辦事,只好安排人解開道源等人解鎖,并沒有解開海明的,然后站在大殿外守護。 解縉與楊士奇沒有再說什么,退出了大殿,帶上了門。 大殿之外,聽不到里面的聲音。 半個時辰后,煙霧沖出了門窗,劉長閣踢開大門,看著道源、海明、法宣、法傳等人坐在一堆木柴之上,火勢已是燒了起來。 道源一臉肅穆,抬起頭,透過火光看向楊士奇與解縉,道:“還請轉知皇上,我等愧對皇恩,今日圓寂,若得舍利,其留佛門一條生路。” “救火!” 劉長閣厲聲喊道。 楊士奇上前攔住了劉長閣,嚴肅地說:“這是他們的交代,以己身換佛身,還請指揮史給他們一次機會,留佛門一線生機。” 劉長閣看著火勢越來越大,而在火堆里的五位僧人,竟然巋然不動,任由烈火焚燒rou身。 如此意志,如此心性,令人顫抖。 殿外僧眾見狀,紛紛盤坐,高聲念著佛號,恭送高僧圓寂。 說來奇怪,火勢不小,距離佛祖之前的供臺更近,可偏偏火勢就沒有蔓延開來,哪怕是穿堂風吹過,火勢竟也奇異的沒有吹向佛祖金身,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保佑著…… 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暴露的古今勢力(二更) 劉長閣不是沒有燒過尸體,那難聞的味道令人永遠無法忘記。 可眼前高僧被烈火吞噬,竟沒有惡臭。 等到人燒沒了,火熄滅了,劉長閣用刀柄撥弄了下,看著骨灰里的舍利子,臉色變得極是難看。 “舍利子,逢兇化吉。佛教厄難,可解了。” 楊士奇看著佛祖金身,淺聲嘆息。 解縉知楊士奇并非是佛教徒,可他的母親是,或許,他的舉動只是為了盡孝,避免母親傷心吧。 無論如何,道源死后結了十二顆舍利子,這是不爭的現實。 武英殿。 朱允炆看著木匣里躺著的舍利子,目光深邃。 楊士奇勸言:“皇上,天界寺為陰兵提供庇護之所,皆是海明僧人一力為之,如今天界寺四大高僧攜海明去了梵音之地,還請皇上網開一面,不累佛門。” 解縉見朱允炆不說話,連忙加了句:“天界寺愿捐出田產三千畝,錢鈔八十萬,以求贖罪,得天子寬恕。” 朱允炆聽聞,拿起一枚舍利子,端詳一番又丟了回去,嚴厲地說:“將與陰兵存在干系的武僧逮捕,命僧錄司遴選高僧,主持天界寺。此事就此作罷,若再有佛門干涉朝廷,勾連陰兵,即便那如來佛親至,朕也要他滅在大明!” 楊士奇、解縉松了一口氣。 只要保住佛門,那就是最好的結果。 解縉不喜歡和尚,可大明一旦滅佛,那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要知道洪武三十一年的時間里,朱元璋與各地藩王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打造了眾多寺廟,甚至每個藩王還給配過僧人。 從尚佛、興佛,急轉直下,直入滅佛,龐大的僧人群體接受不了,藩王接受不了,甚至連天下人也接受不了。 大明需要穩定,不需要大變故與大動蕩。 朱允炆知道天界寺只是劉伯完的一顆棋子,也沒有深入追究。 隨著安全局審訊深入,一條條線索開始浮現出來。 白蓮教天王楊五山、神秘失蹤的棋手,云南馬幫之首余十舍、假死脫身的傅添錫,大理右丞彭與明等被列入了安全局最高調查名錄…… 調查至七月中旬,傅添錫的身份得到確認,此人是潁國公傅友德第四個兒子,曾詐死云南,躲過了腥風血雨。 至于余十舍,此人身份殊不簡單,他的老婆名為沈線陽。沈線陽在歷史上并不出名,但她老爹的名字叫沈萬三。 換言之,沈線陽是沈萬三的大女婿。 洪武十年,沈萬三被發配云南,在貴州得到靄翠、奢香兩位夫人幫助,在順元城開展貿易,并幫忙修筑龍場九驛。 洪武十四年,沈萬三至昆明投奔沐英,在沐英的支持下,恢復茶馬古道,并組建了一支馬隊,形成了馬幫商人勢力。 洪武十九年,沈萬三的馬幫隊伍擴大,從云南連貴州。之后不久,沈萬三的兩個孫子被抓入獄。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爆發,沈家一干人幾盡全滅,余十舍幸免于難,接管了馬幫,暗中經營商隊。 朱允炆沒有想到,大名鼎鼎的沈萬三死都死了好多年,竟然還以另一種方式與自己過招。有沈家多年經營的財富在,怪不得古今勢力能死灰復燃,甚至可以說動官府為其配合。 “這里說,沐春之妻為余十舍之女余慧剛,如此說來,沐晟與余十舍的關系也定是不淺吧?” 朱允炆看向劉長閣。 劉長閣不敢揣測,就事論事:“余慧剛確實是余十舍的女兒,沈萬三的外孫女。然此女早亡,并沒有留下子女,沐春于洪武三十一年病逝后沐晟襲爵,與余十舍的關系多涉茶馬古道。至于是否有其他關聯,還有待進一步調查。” 朱允炆擺了擺手:“不需要了,直接給沐晟發文書,讓他處理這件事。” “皇上,這恐怕不妥……” 劉長閣連忙勸說。 朱允炆堅持,余十舍的女婿是沐春,不是沐晟,兩個人的關系還不至于好到值得沐晟賭上沐氏家族的程度。 交給沐晟,一是試探,二是信任。 “可有楊五山的消息?” 朱允炆敲了敲一頁幾乎空白的文書。 劉長閣搖頭:“劉銘掌握的消息有限,只知曉楊五山在佛母死后接管了白蓮教,手中控制著小佛母唐賽兒,手下有一支圣女,亦是陰兵,為首之人名為白依依,曾來京師與劉伯完會面,后消失不見。” 朱允炆凝眸:“唐賽兒在他的手上?” 劉長閣重重點頭:“據劉銘等人口供,確實如此,另有消息,楊五山應該在江北,高郵太子遇襲,是楊五山與紀綱等合謀的結果,推測此人應該在淮安府、揚州府、鳳陽府等地。” 江北,而不是河北,說明楊五山應該在長江以北,黃河以南。而選擇高郵刺殺太子,至少證明楊五山在淮安、揚州等地存有力量。 但這一片的面積可不小,想要找一個人,一個孩子,和大海撈針沒多少區別。 朱允炆拿出輿圖,盯著淮河流域說:“這些人隱在暗處,消息并不閉塞。河道上能更快走消息,沿著河道調查,看看是否有線索。” 劉長閣答應著,卻也并不抱有希望。淮河南北、京杭大運河東西,這一片區域也不小,沒有線索的盲目調查也只能看運氣了。 朱允炆指向最后一頁,神色嚴峻地問:“這個棋手,為何一點消息都沒有?” 劉長閣無奈:“皇上,劉銘等人只知棋手存在,卻不知其真實身份,只知此人謀略無雙,智力超群,劉伯完之所以能在京師隱匿多年,籌謀設計,有棋手之功。只不過劉伯完始終不肯交代,棋手的身份并沒有查明。另劉銘等人聽劉伯完說起,棋手已銷聲匿跡有段時日。” 朱允炆沒有想到,在劉伯完身后還站著一個行蹤莫測、極有威脅的棋手。 這群人在表面上鬧騰,還好抓出來,可若是換了身份,蟄伏起來,想要挖出他們來恐怕有些難。 “還有什么事?” 朱允炆見劉長閣猶豫,皺眉問。 劉長閣憂慮地說:“找尋過劉伯完居所與各處,皆沒有找到其古今令,但據劉銘交代,劉伯完手中確有一枚古今溫字令,并說掌古今令者,可調動一脈力量。公子李祺的善字令,可調動京師陰兵,劉伯完手中的溫字令,可調動京師內外細作。” 朱允炆拿出善字令,翻看一番:“文書中曾說,佛母是第一任古今蓮花令的主人,后來佛母被殺,蓮花令就落到了楊五山手中,成為楊五山控制陰兵與白蓮教的重要信物,可是如此?” 劉長閣點頭。 朱允炆翻過令牌,沉聲說:“這古今令,倒像是一種調兵旗牌,只認旗牌,不認人。誰持有古今令,誰就能調動一支力量。那個白依依的女子來京師,恐怕不是為了劉伯完而來,而是為了這古今令而來。” “這……” 劉長閣有些震驚,若朱允炆的推測屬實,那意味著古今勢力內部原本的分工正在瓦解,有人想要集所有力量為一身! 朱允炆淡然地將古今令丟在桌案上,說:“劉伯完手中的溫字令不能落在外人手中,另外,傅添錫、余十舍那里,也應該會有古今令,務必找出來。龐煥不是一直沒有休息,讓他帶叢佩兒去一趟西南,順便看看那里的風景。” 風景? 皇上大人,你不是開玩笑吧。那里可是蠻荒之地,野獸眾多,道路難行,哪里有什么風景可言…… 龐煥,兄弟幫不了你了。 劉長閣等人走了,朱允炆暫時擱置陰兵之事,開始處理朝政。 福建在趙羾、周志新等人的整頓下開始恢復生機,原本趨向于蕭條的建陽、建寧等地變得日益繁華,印刷、造紙、制墨已經成為了地方支柱產業。 趙羾總結經驗,創造性提出發展“地方工坊”帶動地方稅收,這種產業帶動經濟的邏輯終于被正視起來。 戶部在與朱允炆商議之后,將趙羾的經驗發布各省布政使司,要求各省結合區域能源與條件,突出發展三至五類“地方工坊”,如山西省,可以圍繞煤炭、鐵發展,西疆省圍繞石油、棉花發展,東北關外圍繞畜牧與馬場發展,北直隸圍繞工程建筑、基礎工業發展,廣東、福建等地,以對外貿易為主,江西以教育、書院等為主,南京則主打紡織、造船、刊印報紙…… 與此同時,戶部聯合工部、國子監農學院,派遣人員至地方傳授新型的農耕技術,由朝廷出資五,府縣出資三,百姓出資二的方式,推廣種子保護技術,更換農業工具,讓深耕細作變得更為便利,對時常出現旱澇災害的地方,由國子監農學院申請,戶部審核并撥付款項,開挖各類深井、水塘,保障農業。 受益于國子監結業人才數量的增加,府縣教諭、訓導缺口得到基本解決,雖尚有大量地方無法推行多科目雜學,但基本的學文識字已無問題。 文教的薪火開始點燃,從底層,自民間,開始燒出溫度…… 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交趾教化,天下一家 汽笛聲踩著海面,踏出了道道波紋,直沖向愛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