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31節
馬恩慧安排道。 侍女笑著答應,帶陳余下去。 馬恩慧支走了朱文奎與韓夏雨等人,看著有些疲倦的朱允炆,嘆道:“這次北巡,可真是長久,皇上一路舟車勞頓,臣妾已安排人備好了熱水,沐浴之后好好休息吧。” 朱允炆拉著馬恩慧的手,心頭也滿是感慨。 北巡自建文四年中秋開始,至建文五年二月底返京,歷經半年之久,一樁樁事爆出,拖累著朱允炆的心神。鹽政問題,灶戶問題,船廠問題,吏治問題,干旱問題,市舶司問題,吃空額問題…… 任一樁問題單拿出來都不是小事。 可這些問題,在遷都問題面前都是小兒科,朱允炆需要好好睡一覺,等待遷都風潮的沖擊。 朱允炆的預料沒有錯,在解縉、茹瑺等人返回京師之后,朱允炆想要遷都北平的消息便不脛而走,在朝廷官員中引起軒然大波,內閣大臣保持了無聲的沉默,而在沉默的背后,則是默許與放縱。 在朱允炆剛回到京師第二日,就收到了三份奏折,除了用詞不同,筆跡不同,字數不同之外,內容完全相同,就四個字: 遷都,不行。 朱允炆打了個哈欠,直接將奏折丟到一旁,然后繼續盯著西北輿圖看,春暖花開,通往西北的混凝土工程正在大建之中,山西征調民力五萬,陜西征調民力二十萬,就連四川也征調了五萬民力,合計三十萬民力,投身于混凝土材料供應與修筑。 混凝土城關第一次出現在大明的領土之上,為了驗證混凝土城關的堅固程度,陜西都司派人使用老式神機炮打了一天,然后給五軍都督府發了一封聲嘶力竭的文書: 這么好的東西,為啥現在才拿出來? 朱允炆翻看著一封奏折,眼神有些濕潤,天佑達明啊,陜西咸陽發現了大型鐵礦與石灰石礦,儲量驚人,陜西布政使司已投入大量人力集中開采,并在鐵礦石周圍建立起冶鐵高爐(高爐早在漢朝就出現),只是限于人力不足,希望朝廷調一批匠人趕赴陜西。 這個必須要批準。 朱允炆長舒一口氣,制約西北混凝土道路修筑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材料供應跟不上,現在這個問題將會得到緩解,對西北戰略與布局有著重大意義。 讓朱允炆感到驚訝的是,宋晟的文書也送到了,內容竟然是索要混凝土材料的,他想要在戈壁灘上直接打造幾座新城池,將大明的西北前線向哈密方向推進,還掩耳盜鈴地起了個“西域商貿城”,讓朱允炆一度懷疑宋晟是不是也穿越了一回…… 仔細看兩封文書的時間,估計宋晟是在建造混凝土城開始之前就聽到了消息,先一步寫了文書,他畢竟待在京師不少時間,必然聽聞過鋼筋混凝土英烈碑的方案,見這玩意還可以造城,索性要朝廷要一點。 朱允炆已經沒有力氣支援宋晟了,西北混凝土工程、運糧工程、軍需運送工程,牽涉不下六十萬軍民,這已經有些吃不消了,宋晟遠在嘉峪關,想支援太難太難。 考慮到不能不管宋晟,朱允炆搜腸刮肚,只答應派遣二十名找礦匠人前往西北,只要能找到石灰礦與鐵礦,宋晟完全可以派軍民開采。 石灰礦這東西并不是什么稀罕東西,應該不難找,至于鐵礦,甘肅并不缺,其他鐵礦記不住,但西北第一鐵礦鏡鐵山還是記得的,位置就在嘉峪關附近…… 三月一日。 文武百官入奉天殿,一個個摩拳擦掌,清清嗓子,揉揉腮幫,準備集體反對遷都北平。 可左等,不見朱允炆,右等,還是不見朱允炆。 奇了怪了。 按理說,一號是大朝會的日子,朱允炆不會缺席。再說了,你都北巡半年了,好不容易回來,是不是也該臨朝了? 就在眾人疑惑,太陽偏向正午,有些餓肚子的時候,內侍終于跑來了,扯著嗓子喊了一聲:“皇上身體不適,今日由太子聽朝……” 百官齊暈。 這算什么,我們是來找朱允炆反對遷都的,找朱文奎有個鬼用啊,他只是個孩子??!這種事,他根本拿不定主意,也不可能拿主意。 眾人憋了一肚子話,面對朱文奎卻無法說出來,這種將嘴邊的話憋回肚子的感受,不好受啊。 得,朱允炆你夠狠,那也別怪我們文官了。 你不上朝是吧,但你總得看奏折吧,我們寫奏折,一樣反對! 估計是太過委屈了,一眾官員回到家里,熬夜奮戰,有些官員甚至寫下了萬言書,就為了反對遷都! 朱允炆終于感覺到了反對的聲浪有多大,只一個晚上,就有多達四十封奏折遞了上來,眾口一詞反對遷都,理由更是多種多樣,從民生,產糧區,戰略縱深,國力,大局等一一闡述,說得條理清晰,文筆飛揚,但仔細推敲,不乏張冠李戴,指桑罵槐之言。 這些奏折,朱允炆都看了,也沒批復,直接命人轉呈內閣,讓內閣大臣來處置。 解縉、郁新、茹瑺與陳迪焦頭爛額,四個人是反對遷都的,這點立場目前并沒有改變,但戶部尚書夏元吉不站在內閣這一邊,讓內閣大臣很是為難,缺乏戶部鮮明的支持,很難反駁朱允炆的遷都想法,一旦朱允炆真搞一個辯論賽,憑著朱允炆多年謀劃與布局,群臣很難找到破綻。 找不到破綻,到底該如何反對遷都?這讓內閣大臣很是憂愁,解縉看著皇上丟過來的反對遷都的奏折,感覺眼前就是一個巨大的旋渦,而自己就站在旋渦的邊緣。 對于這批奏折,如果內閣表示反對,那就是與群臣為敵,內閣必會被千夫所指。 可如果內閣表示贊同,那就是與朱允炆為敵,內閣必然會承壓,到時候朱允炆問反對的理由時,大家該怎么接話?一個處置不當,很可能會摘帽子走人啊。 解縉沉思良久,認為反對遷都的風潮才剛剛開始,真正大的風浪還在后面,自己進退都會得罪人,撈不到好處,索性不進也不退得了。 誰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解縉偏偏就拋錨了…… “哎呀,腹痛!” 解縉想的是,投機雖然不怎么光榮,可跳坑也不明智啊。再說了,突發腹疾,純屬意外…… 第七百五十九章 詹事府茶局(一更) 解府。 內閣大臣解縉cao勞過度,突發腹疾,只得修養在家。茹瑺、郁新看著躺在床上痛苦的解縉,不由緊皺眉頭,這病癥來得也太是時候了吧? 太醫兼醫學院副院長郁震受朱允炆所托,至解府診脈看疾,郁震抓著胡須摸了許久的脈象,看了看解縉幾乎疼出眼淚的雙眼,連連搖頭。 陳迪見郁震搖頭,對解縉哭了一嗓子:“大紳啊,你這么年輕怎么就不行了呢……” 解縉恨不得起來問候陳迪一家人。 郁震起身,對茹瑺等人行禮個禮:“冷熱交替,郁結于腹,需以藥引之,徐徐溫養,怕是需要一些時日方可痊愈?!?/br> 茹瑺松了一口氣,安排人隨郁震抓藥,然后將哭喪狀的陳迪給拉了起來,對面容痛苦的解縉說:“放心吧,好好修養。” 解縉忍著痛苦,汗珠流過額頭:“那內閣之事就拜托幾位了,可不敢大意,我等要,要反對……” 暈了。 反對啥你倒是說出來啊,剩下兩個字不說出來直接暈倒合適嗎? 茹瑺、郁新、陳迪走出解府,三人對視了一眼,彼此都有些心照不宣。陳迪更是直接揭穿了解縉的把戲:“托病避禍,枉為人臣??!” 茹瑺微皺眉頭:“他痛得滿頭大汗,不像是偽裝啊?!?/br> 郁新與陳迪白了一眼茹瑺,你穿著厚厚的衣服,蓋著厚厚的棉被,還在床上來回翻滾折騰,你也滿頭大汗…… 郁新感嘆:“不管如何,他是從風波中摘了出去,我們該怎么辦?皇上讓我們批復反對遷都的奏折,怎么批?” 陳迪與茹瑺臉有些凝重,與官員站在一起反對遷都,這是內閣的一致立場,可是不惹怒朱允炆,保住官位,也是大家的基本底線啊。 遷都是朱允炆提出來的,在北平城墻之上呼呼的寒風之中,一想起這一幕茹瑺心底就有些沉重,似乎朱允炆早就預料到了遷都風潮,選擇迎風站立。 “無論如何,遷都勞民傷財,耗費國孥巨大,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應該與百官一起,明確反對遷都?!?/br> 陳迪嚴肅地說。 茹瑺、郁新微微點頭,但問題是,如何處理奏折? 問題擱在那里,總需要解決。 朱允炆并沒有等多久,內閣的處理結果就送到了武英殿,所有反對遷都的奏折,一字未批,原封不動送了回來,另外還附帶了一份陳迪、茹瑺、郁新三閣臣聯名奏疏: “望陛下聽臣之聲,憐國之民,勿勞天下,慎之慎之……” 朱允炆看著奏疏,冷笑一聲,便不再理會。 接下來十幾日,朱允炆托病沒有上朝,太子朱文奎也沒去奉天殿,群臣有事,只能通過奏折來發泄,因為朱允炆對反對遷都奏折的“冷處理”,激起了群臣的“熱議論”,不少人“下班”之后竟然相約在一家,找個院子一起寫反對遷都的奏折,看誰寫得快,寫得好。 反對遷都的風潮越來越大,消息逐漸從朝堂走向民間,京師百姓對遷都消息雖有些震驚,卻遠不如朝臣慌亂,多數人只當做談資議論一二。 金陵及其周圍的農夫不介意,該種地的還是種地,不會因為朱允炆搬了家,自己就不種地了,也不會因為遷都,自家莊稼就不長了,cao那些心干嘛? 小商小販也不在乎,反正自己的貨物也賣不到宮廷里面去,買自己包子、混沌、rou和蔬菜的,大多還是京師人家,遷都之后,南京的百姓也需要吃飯不是,跟自己關系也不大。 匠人聽聞朝廷想要遷都的消息,也不過是擺了擺手,該打鐵的打鐵,該打爐子的去打爐子,雕版的雕版,搞建筑的搞建筑,渾不在意。 農民,小商小販,手藝人,匠人等等,這些人才是京師人家的主體,士人、富紳、官僚,只不過是京師人家中的“上層人”,在人數與占比上可遠不如尋常百姓。 主體沒有反對,士人、富紳、官僚卻不能不反對遷都。 建文朝的士人中,多數是南方人,包括國子監監生,南方監生占比超出六成,這要真的遷都到北平,原本五六天能回老家的,以后還不得花近一個月才能回家? 這還是有運河之便,若回家的時候不巧趕在冬日,北面運河結了冰,走了不船,只能先走個一千余里的陸路,這回一趟家,沒一個多月也回不去啊。 富紳反對,是因為遷都直接動搖了他們的利益,大家都在南京置辦了諸多產業,這些產業大多數又是服務于士人與官僚的,一旦遷都,士人和官僚大搬家,自己這買賣還怎么做? 官僚反對,是因為大家都靠著吸血寄生在金陵城的,好不容易形成了一張密集的利益網,商人依附,官商聯姻,權錢交易,有事你說話,打招呼我辦事,彼此都舒坦。 這要遷都,多少利益關系都會被扯斷?沒了這些利益關系,想要多娶老婆,多買首飾,就只能走貪污那一條路了。 可現在貪污管得嚴,能做到薊州知府一手遮天、貪污滿營的實在是少數,萬一被御史給告發,萬一被安全局給發現,萬一被同僚給檢舉…… 再說了,大家在南京都已經形成了舒適圈,知道哪里有好吃的,知道哪里有好玩的,哪里花開最美,哪里酒釀最香純,你這一遷都,大家就需要從舒適圈里跳出去,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這多不自在。 出于利益種種,官僚們極力反對朱允炆的遷都想法,反對之聲充塞朝堂,然而就是在這一片反對之聲中,也有人保持著高度的清醒與理性。 東宮,詹事府。 因為太子朱文奎被朱允炆留在了后宮中,詹事府顯得清閑多了,沒事干的少詹事姚廣孝正打算盤珠念佛,剛坐在蒲團上,就收到了楊榮等人的茶會邀請。 長亭,春醉。 楊榮、胡濙、楊溥、金幼孜對走來的姚廣孝行禮,依次落座。 姚廣孝面目慈祥,含笑看著楊榮洗茶、分茶,端起茶杯聞香,不由問道:“這是福建建寧的探春茶吧?” 楊榮點頭,贊嘆:“師父果是見識不凡。” 胡濙在一旁打趣:“這點茶還是我們省出來的,可不敢說出去?!?/br> 姚廣孝等人笑了起來。 茶葉的來歷姚廣孝是清楚的,作為貢茶,尋常官員是很難喝到的,但今年因為朱允炆北巡的緣故,東宮太子承擔了許多事宜,自然難免需要拿出點貢品賞賜下去,賞賜一斤茶葉,去庫藏領取的時候,往往會多給一些,而這部分多給的,則會被截留下來。 幾人笑談,說了一圈,楊溥突然換了話題:“不久之前,內閣差人傳了話,說明日皇上臨朝,師傅認為我們可需要上朝?” 姚廣孝、楊溥等人雖然是詹事府的人,負責太子事宜,但身上還兼著其他職務,比如姚廣孝還是工部侍郎,楊榮還是兵部主事,胡濙也擔任著宣傳司郎中等,有事的時候,自然會去上朝,如果沒事的話,是可以不上朝的,不像是六部等一些重臣,有事沒事都得去站著。 姚廣孝深深看了看楊溥,他的話雖然簡單,但背后隱藏的問題卻不簡單,朝廷內外都在議論遷都之事,反對聲自然也傳入到了詹事府官員的耳中,明日皇上臨朝,朝堂之上必然會熱鬧非凡,爭吵一片,按理說,如此熱鬧的一場戲,不去看看實在是有些虧。 可問題是,朱允炆的眼睛有些尖,哪怕是站在朝臣隊伍后面,也可能會被朱允炆發現,萬一朱允炆點了名,問一句:“姚廣孝,你怎么看到遷都一事……” 到時候無論姚廣孝是贊同還是反對遷都,都會有麻煩,這就是個坑,大大的坑。 “這事,不好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