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25節(jié)
在朝中,更多的官員是“找茬”型,能找出問題,也能明明白白地說出問題來,可一旦牽扯到解決方案,那就抓瞎了。 一問三不知,再問就是一嘴的仁義道德、三皇五帝,堯舜禹湯…… 可楊溥不凡就在這里,他即能敏銳地找出問題,又能快速地想好對策。這樣的思維敏捷之人,屬實難得。更兼此人城府不深,性格正直。 只不過楊溥也有自己的“缺點”,就是太過謹慎,總是三思而后行,有時候很容易失去最佳時機。 就以今日事來論,茹瑺的安排中明顯有紕漏,楊溥也清楚問題所在,卻沒有當場提出來,在擔當與勇氣上,還差一些火候。 楊溥低聲說道:“大人,衛(wèi)所淘弱存強,為杜絕軍官徇私,可從三個方面入手,其一,監(jiān)察,其二,把關。其三——烽火!” “烽火?” 茹瑺面色一變,盯著楊溥的目光有些嚴厲。 烽火戲諸侯的典故茹瑺還是清楚的,不過山西即沒有冰山美人褒姒,也沒有胡鬧的周幽王。 楊溥沒有畏懼,而是解釋道:“下官所言并非是真正的烽火,也非是警訊四方,而是借助大同之手,宣傳韃靼與瓦剌的威脅,并意外泄露一份機密文件,讓衛(wèi)所軍士都清楚,在未來一年至五年內,山西極可能會征調衛(wèi)所大軍征討北元……” “首先,這算不得欺騙,只是一份研判文書。其次,北元的威脅確實存在,大同又算是前線,一旦朝廷需要征討北元,自大同出兵也不是沒有先例。再次,以北元威脅增加衛(wèi)所軍士訓練壓力,同時淘弱存強。最后,衛(wèi)所軍官即便是安插人手進入衛(wèi)所,那這些人也必須不怕死才行?!?/br> 茹瑺有些牙疼。 楊溥出的主意確實有助于解決問題,但他的主意太讓人頭疼了。 忻州的主意,破天荒的官府低頭,這可以說是驚世之舉。這輪到山西衛(wèi)所,又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主意。 這個家伙就不能出點正常的、常規(guī)的辦法嗎? 每次都要非常手段! 茹瑺剛剛搖頭,楊溥便補充了一句:“若消息傳入民間,對百姓移民也是有幫助的?!?/br> “這個……” 茹瑺這次真的猶豫了。 朝廷不讓強制移民,可百姓的腿長在自己身上,只靠嘴巴去說,未必能說得動他們。在這種情況下,若是百姓與軍士清楚山西可能在未來會打仗,那事情就好辦多了。 一旦有戰(zhàn)事,衛(wèi)所軍士需要上前線殺敵的,可能會掉腦袋。 留在后方的百姓是需要服徭役,幫助運輸糧餉,搬運水草的,運氣不好還可能被蒙古騎兵抄了后路,一命嗚呼。 可若是選擇移民,那事情就好辦了,至少三年內不需要服徭役,不會被拉去搞運輸副業(yè)去。 施加外因來影響移民大局,這確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 只是…… 茹瑺總有些繞不過去,自己低頭可以,是為了百姓安定,止住謠言。可現(xiàn)在自己要成為新的謠言制造者,這豈不是…… 不過茹瑺是老兵部尚書,只要看看北方的疆域與輿圖就清楚,朝廷對北元用兵是遲早的事,到時候,山西出兵出人也是不可避免的,雖然這里未必會是主力,但至少是打輔助的力量。 從這個角度來看,寫一份未來幾年山西可能參與戰(zhàn)事的文書,也算不得偽造,談不上制造謠言,甚至可以說,這類型的文書,很可能早就擺放在了五軍都督府中。 只不過,這事牽扯太大。 泄露衛(wèi)所機密,可不是誰都可以承受得起的。 雖然武定侯郭英已經(jīng)老了,但茹瑺也不想他被押到午門外,欣賞午時三刻的太陽。 “這件事不好辦啊。” 茹瑺揉著眉心。 楊溥只輕松一笑,道:“大人,事情我們來辦確實是不好辦,可這件事不需要我們動手啊……” “你什么意思?” 茹瑺驚訝地看著楊溥。 楊溥緩緩說道:“如此之事自需密報皇上,若是皇上認為可行,自然由五軍都督府、安全局秘密執(zhí)行,與我們無關。若皇上認為不可行,那我們便另尋他法。” 茹瑺看著明哲保身,弄出渾水卻不想蹚渾水的楊溥,豎起大拇指,道:“勉仁(楊榮)贊你奇思甚多,果不出其然。大才堪大任,回京之后,我定會向皇上保舉你?!?/br> 楊溥作揖謝過:“小子多謝大人?!?/br> 茹瑺見識了楊溥的才能,當夜便書一封密信,召來安全局之人,命其秘報京師。 就在山西移民正準備拉來序幕的時候,晉商又開始了活動,常家常百業(yè)升任了二把手,成為了常千里之下的第一人,開始籌謀自己的商業(yè)版圖。 雄心勃勃,沒有歸途…… 第三百八十五章 無邊寺,白塔問心 太谷縣,常家宗祠。 常千里一臉肅穆,看著跪在堂下的常百業(yè),嘴角帶著欣慰的笑意。 兩廂站著常家族中有威望、輩分高的老人與中年人。在堂外,則是常家十六位掌柜、賬房伙計與族人。 而在常千里身后,則是常家先祖牌位,最上面的牌位之上,赫然刻寫著“常惠”二字,而這個名字意味著是太谷常家有著悠長的歷史,其族譜竟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 常惠在歷史上留下過名字,不過他這個小人物往往被后人所忽視,而是記住了與他一起的另外一個人: 蘇武。 蘇武牧羊北海的事跡廣傳后世,可與蘇武一起被拘困匈奴十余年的常惠卻罕有人提起。 ?;莺蟊环忾L羅侯,也正是從此人開始,山西常家才成為了顯赫望族。 歷史風沙淘去了無數(shù)英雄,一千多年的歲月里,常家到底經(jīng)歷過多少的波折變化,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但常千里這一脈,已完全褪去了“官”的影子,成為了純正的商人。 常百業(yè)抬起頭,目光炯炯地盯著最高的牌位,暗想:只經(jīng)商是成不了名門望族的,沒有官的背景,富戶永遠只是富戶。 一旁老人拿著秤桿與秤砣交給了常千里,然后將裝有五谷、布匹的籃子放在常百業(yè)面前。 常千里接過秤砣、秤桿,走向常百業(yè),肅然道:“你的能力得到了宗族認可,今日升你為常家大管事,統(tǒng)攬常家大小生意事,然你需握好這桿十六金星稱!” “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祿、壽即是你與常家之福、祿、壽。為商買賣,若少一兩,則損你與常家之福,少二兩則傷你與常家之祿,少三兩則折你與常家之壽。少半斤,則你與常家生機不再,他日必亡!謹記于心,不可忘之一刻!” 常百業(yè)感覺肩膀有些沉重,自己將要扛起的,是常家的未來! 自己真的可以扛得住嗎? 常百業(yè)握著拳頭,腦海中閃過這些年來的打拼,沒有日夜的忙碌,自伙計搬運貨物,到賬房統(tǒng)算,再到掌柜東北西走,協(xié)調關系,再至出關漠北,見識了沙漠的荒涼,草原的遼闊,北元騎兵的銳利,又轉京師,見過最繁華的城市,見過天下最權貴的人。 自己經(jīng)歷過了許多許多,一路成長,也曾黯然流淚,也曾遭遇痛苦與折磨,可我不是都走過來了嗎? 什么苦難,什么痛苦,什么困難,我都踏過來了。 一步一個腳印,我常百業(yè)終成了常家最出色的商人,既然我生活在這個時代,那就由我?guī)С<易呱陷x煌吧。 常百業(yè)松開手,目光堅定地接過秤桿,瞥了一眼籃子里的貨物,五谷是糧食,是生存之本,布匹是衣,是生活之本,這些都是無數(shù)商人的起點。 拿起秤砣,常百業(yè)用手微微提了提籃子,然后放在地上,秤砣移動到一定標度后,便掛起籃子,稱量起來。 秤砣一端微弱上揚,整個秤桿十分穩(wěn)定。 “買賣公平!” 常百業(yè)喊道。 這一手,贏得滿堂喝彩。 微微上揚,意味著足稱,只多不少。 只用手提一提籃子便將其重量估摸個八九不離十,一稱不改,可見常百業(yè)對重要的感知已到了很高的水平。 常千里滿意地點了點頭,雖然這種手段算不得精妙,但至少說明常百業(yè)有著很扎實的功底,自一旁老人手中接過算盤,然后對常百業(yè)道:“熙攘之間,皆利來往。珠算上下,均為公賬。不作假弄虛,不盤錯計誤,不忽視小利,方成大商。” 常百業(yè)接過算盤,嘩啦搖晃兩聲,道:“精打細算,支取有度。” “禮成!” 老人高聲喊道。 常千里微微點了點頭,將常百業(yè)攙扶起來,然后對堂外喊道:“各方掌柜、伙計,給大管事見禮?!?/br> 話音落,堂外掌柜依次入宗祠奉茶,以示自此時起,聽從常百業(yè)調遣。 一番禮儀之后,自少不了宴席。 常百業(yè)被一群掌柜、伙計灌醉了,雖酣睡深沉,但一到二日清晨,常百業(yè)便強忍著宿醉的頭疼起身,給常千里、家族長輩請禮。 常千里說過幾句之后,便安排道:“你已成大管事,也算是了了你最初心愿。今日便去無邊寺,將心愿還了吧,一應香禮都已安排妥當?!?/br> 常百業(yè)連忙答應。 無邊寺又稱白塔寺、南寺,位于太谷縣城西南隅。 太谷縣人有一句俗話,即“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太谷最初為白塔村,而白塔村的名字,便來自于無邊寺中的“白塔”,在隋朝時,方有太谷縣之名。 常百業(yè)與一干仆人出了城,遠遠便可以看到山間矗立的白塔。 無邊寺座北向南,前后三進院落,布局嚴謹卻又疏朗,其在設計山門時,采取的是“下為門洞,上為戲臺”的方案。 沿著狹長的山道而行,進入寺內,頓覺豁然開朗,殿宇雕梁畫棟,院內樹木已是茵茵。 常百業(yè)安排人將香禮送到后院,然后走向天王殿,拜過之后,又穿天王殿而過,到了大雄寶殿之前。 待前人離開,常百業(yè)便走上前,取了三炷香,恭恭敬敬地拜了拜,心中默默感謝著上天的眷顧,并祈求上天可以幫助自己成為真正的大商人。 插香入爐,常百業(yè)走入大雄寶殿,跪在蒲團之上。 便在此時,一陣幽香浮動,常百業(yè)不由地側頭看向一旁,只見一位秀美女子在恭謹?shù)毓虬荩现咨档熈_衣,下著煙籠梅花裙。 看不到整個容顏,只有嬌柔而令人心動的側顏。 常百業(yè)看得出身,女子轉過頭看向常百業(yè),只對視了一眼,便嬌羞地起身,連忙離開了大殿。 只一眼,常百業(yè)已忘不了那容顏,精致如瑰寶的面容,一雙滿含秋水的桃花眸。 “少爺?!?/br> 一直跟在常百業(yè)身邊的伙計常遠喊道。 常百業(yè)這才驚醒,搖了搖頭,走出大殿,目光追尋著,待看到了遠處的倩影,才對常遠說道:“去問問,那是誰家的娘子。” 常遠眼神一亮,機靈如他,自然知曉這個安排的含義,也顧不得其他,連忙追去,偷偷看清楚之后,便去找了寺中之人。 但凡在這里上香許愿、還愿的,寺里的人多有了解,無論他是百姓還是一些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