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草色a免费观看在线,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综合激情五月丁香久久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線閱讀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76節(jié)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76節(jié)

    從頭到尾,自己似乎都落后一步。

    “京城里的那些人,可有什么異動?”

    朱允炆問道。

    顧三審側(cè)身擋住風口,道:“無論是藩王世子,還是公侯子弟,皆沒有多少異動。只是徐增壽與李增枝、朱高煦等人走得很近,時不時結(jié)伴去秦淮河畔。”

    “哦,這三個人嗎?”

    朱允炆嘴角微微一動。

    李增枝是李景隆的弟弟,徐增壽是徐輝祖的弟弟,朱高煦是朱棣的兒子,背后是兩個國公、一個燕王。

    結(jié)合歷史的記載,李增枝心懷不軌,徐增壽是個徹頭徹尾的叛徒,朱高煦又是一個造-反派……

    這三人,還真是一丘之貉。

    “朕記得朱高煦在國子監(jiān)讀書,怎么,他肄業(yè)了?”

    朱允炆問道。

    顧三審聽聞此一問,輕松一笑,回道:“皇上,他被楊士奇祭酒趕出了國子監(jiān)……”

    “趕出去了?”

    朱允炆眉頭一抬。

    顧三審點了點頭,解釋道:“元宵之后,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提交課業(yè),朱高煦不僅沒有交課業(yè),且去年冬考不過關(guān),加之其劣跡斑斑,從不用心學業(yè),便將其除名國子監(jiān)。聽聞楊士奇還設置了新規(guī),不認真對待課業(yè),屢次違反國子監(jiān)規(guī)定者,趕出國子監(jiān)。”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來,一個祭酒敢對世子下手,看來楊士奇的骨頭也夠硬。

    出了通濟門,是一條筆直的混凝土道路,延至遠方。

    道路之上,商旅之人往來奔波,熱鬧不凡,就連不遠處的扇骨臺,也已成了一座真正的小鎮(zhèn)。

    “去找下李老三與李九。”

    朱允炆安排道。

    李老三正在船上檢查新到的水泥,聽聞朱允炆傳召,連忙帶人跑了過去。

    朱允炆止住了李老三行禮,問道:“李九呢?”

    “回皇上,李九此時應在十里之外監(jiān)工,當下混凝土道路材料庫存已到頂,正是施工的好時候,我們打算安排人手,自蘇杭兩地,兩端同時施工,齊頭并進,以縮短工期。”

    李老三渾似變了一個人,談起混凝土工程一事,更是眉飛色舞。

    朱允炆踩了踩混凝土道路,看著李老三與其身后的工人,道:“既然他在遠處,那就不要打擾他了。朕今日來這里,是想問你們?nèi)蘸蟠蛩悖撸铇钦f吧。”

    茶樓,包了幾桌。

    李老三等人圍坐下來,朱允炆審視過眾人之后,笑道:“說說吧,眼下開春了,你們?nèi)绾未蛩愕模渴窍肜^續(xù)留在京師,還是回懷遠耕作?”

    懷遠大水已退,此時返鄉(xiāng),春耕正是時候,若再耽誤一個多月,便會誤了農(nóng)時。

    李老三等人原是笑容滿面,突然便凝固了下來。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所有入京災民面臨的最大問題。

    李老三也發(fā)愁,若擱置在以往任何時候,水災退了,自然是回家繼續(xù)種地,沒有任何商量可言,誰愿意待在他鄉(xiāng)?

    可現(xiàn)在不一樣!

    當下,自己是混凝土道路施工的小工頭,上面不是工部官員就是皇上,雖然沒有什么權(quán)勢,但畢竟管著四百余人,比知縣強多了。

    再說了,待在京師,有工資拿,兒子又想要走仕途,現(xiàn)在就在國子監(jiān)旁聽呢,這要回懷遠種地,那自己就沒任何前景可言,兒子也別想混了……

    可是人總是要有個家,有個根的。

    自己的父親、爺爺、太爺爺都埋在了懷遠,沒個人回去,逢年過節(jié),連上墳的人都沒有,豈不是大不孝?

    萬一被哪個不開眼的人刨了祖墳,以后下去團聚,怎么給老一輩交代?

    再說了,自己等人的戶籍還在懷遠等地,他們在京師是沒戶籍的,只是“流民”,一直留在京師,頂著“流民”的帽子,能被人接受嗎?

    “皇上,我想要留下來。”

    李老三目光中仍有些遲疑,但口中卻依舊堅持道:“我想要留在這里修筑混凝土道路。”

    “你們呢?”

    朱允炆看向其他人。

    一些人表態(tài)愿意留下來,但更多的人卻低下了頭,不敢說話。

    朱允炆看著身旁的人,認真說道:“朕知道你們?yōu)殡y,一方面是京師所得之大,一年抵耕作三年,一方面是眷戀故土,思鄉(xiāng)心切。如何選擇,朕都不會為難你們。只是——朕希望你們可以想清楚……”

    “我們作出選擇,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子孫后代?故土難離,只是因為根在那里,先輩也有飄零時,他們有勇氣扎根一地,難道我們還沒有先輩的勇氣?留下來開出一片天地,為了子孫后代留個家業(yè),是不是會更好一些?”

    第三百二十八章 愛民如子的皇帝

    朱允炆極度渴望人丁增加,浩蕩疆域的大明,滿打滿算只有六千多萬人,這擱在后世,也就北上廣三個地的人口。

    只是生孩子不是下餃子,上午和面,中午就能下鍋了,它需要時間。

    朱允炆可以給大明時間,慢慢地來。

    但給不了南京時間。

    作為大明帝國的首都,南京現(xiàn)在的人口滿打滿算,還不到六十萬(不計三大營),將這個數(shù)字與宋、元相比,可謂是寒酸至極。

    北宋汴梁一百五十萬人口,南宋臨安一百二十萬人口,元朝大都也有一百多萬人口。

    繁華是靠人支撐起來的。

    可現(xiàn)在的南京……

    好不容易借災民入京師之策,吸納了四萬余人,勞心勞力安排就業(yè)、教育,為的就是讓他們留在京師,將地方農(nóng)戶戶籍轉(zhuǎn)為南京城市戶籍。

    萬一這些人都跑路回去種地了,這多少工程要停擺。

    朱允炆繼續(xù)勸道:“李老三,你父親是做什么的?哦,佃農(nóng),爺爺呢?也是佃農(nóng),你們呢……看吧,大家都是佃農(nóng)出身,這些年成了農(nóng)戶。你們希望孩子繼續(xù)是農(nóng)戶,還是希望孩子能有其他出路?”

    “其他出路?能有什么出路?”

    一個農(nóng)戶低聲嘟囔了一句。

    李老三板著臉,剛想起身訓斥,卻被朱允炆用眼神制止,然后對那位農(nóng)戶說道:“回到故土,只有以農(nóng)為生這一條路吧?可留在京師,孩子可以上學堂,若學問有成,還可進入仕途。”

    “即便入不了仕途,也能識文斷字,做個賬房先生,販點貨物,進入書館,成為匠人……讓朕說,孩子想走哪一條路,可由著他們選。”

    李老三有些吃驚地看著朱允炆,由著自個選?

    這豈不是違背了太祖的戶籍制?

    不過想想這位,貌似沒將祖制放在眼里過……

    “為了孩子,我愿意留下來!”

    一名農(nóng)戶表示道。

    “我也留下來!”

    “我們也留下。”

    一些用戶紛紛表態(tài)。

    朱允炆欣慰地點了點頭,看向一旁不出聲的農(nóng)戶,問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回皇上,梁寶。”

    “可是有什么難處?”

    朱允炆和善地問道。

    梁寶暗黃色的臉上浮現(xiàn)出了幾分驚慌,低著頭回道:“我,我父親今年六十有三,腿腳不太好,他老人家一直在念叨回家……”

    朱允炆沉默不語。

    老人希望歸家,這種心愿的力量是強大的,也是很難阻擋的,古人對故土的眷戀,是很多后世漂泊的人無法想象的。

    死也要死在家鄉(xiāng),是他們用盡一生最后的執(zhí)著。

    朱允炆側(cè)過身,對顧三審吩咐道:“去請個太醫(yī)來,給梁寶的父親看看,嗯,再安排一輛馬車,腿腳不好,就莫要趕路回去了。”

    顧三審答應,召過來人囑托。

    朱允炆看向梁寶,道:“你是個孝順之人,朕很欣慰。無論是留還是回,朕都為有你,有你們這樣的百姓感到驕傲。”

    梁寶感動的無以復加,嗚了一嗓子,便忍不住流淚,其他人也被朱允炆的關(guān)護所感動。

    這是一個好皇帝,真正的愛民如子。

    不久之后,這件事便傳入災民之中,無數(shù)災民看到了太醫(yī)給梁寶的父親診治,看到了馬車栓在了梁寶家門口,看到了朱允炆命人貼出來的告示。

    這應該是大明最短的告示:

    告百姓:

    留下來,朕歡迎。

    若回去,朕送行。

    原本爭執(zhí)與猶豫是去是留的百姓,在這一刻作出了決斷:

    留下來!

    就連梁寶的父親也改變了態(tài)度,不為其他,只為報恩。

    皇上給的恩情,大于天。

    事后戶部統(tǒng)報,入京災民四萬六千余人,離京四千余人,朱允炆沒有食言,親至城外送行災民。

    朝廷動用水師船隊,將這些人轉(zhuǎn)運至北岸,自有車馬接應。

    這一日朝堂,戶部夏元吉詢問:“皇上,災民不離京師,那其在縣府之內(nèi)的耕地如何處置?是收回朝廷另行分配,還是任由荒廢?”

    朱允炆思索了下,說道:“告訴在京所有災民,是他們的田依舊是他們的。但田地不可荒蕪,可借鑒對中法,安排商人前往耕作,所收糧食可折為鹽引,依舊免稅三年。”

    夏元吉聽聞如此安排,便不再說什么。

    朱允炆皺眉道:“朕聽聞山西依舊有大量人口,人多地貧,有近一半人吃飯都成問題。不若自山西再向外遷移五十萬人口,填北平三十萬、開封十萬,其他分散于荒蕪之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