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74節
眾婦人聽聞,不由感動。 李氏認真地點了點頭,對馬恩慧道:“皇后娘娘,若說有難處,還真有一件。” “嗯,說來聽聽。” 馬恩慧含笑鼓勵道。 李氏嘆息一聲,說道:“我家男人去了碼頭,老父親去做了火夫,如今家中,便只剩下老母親與兩個八歲大的孩子,老母親行動尚可,就是孩子有些頑劣,總是出門,昨日竟偷偷去了城門口,若不是有衛兵守著,他們便會跑到城里?!?/br> “總如此,我們不安心啊,京師那么大,萬一迷了路,找不回來,我們該怎么活?我們也知道,這事與官家沒關系,只是我們分身乏術?!?/br> 馬恩慧聽聞之后,微微點頭,看向其他人,問道:“大家也有這個難處吧?” 婦人家紛紛點頭。 馬恩慧面色變得嚴肅起來,認真地說道:“孩子問題,如何能是小問題?人都說,做皇后要母儀天下,你們的孩子,又何嘗不是本宮的孩子。既如此,說什么也要幫你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jiejie,皇上那邊?” 寧妃詢問道。 “不用問皇上意思了,這事,本宮還做得了主?!?/br> 馬恩慧霸氣地表示,然后看向李氏,道:“本宮打算開辦一個學堂,讓大家的孩子都到學堂里來,即可以管教孩子,免他四處亂走,亦可以引孩子進學,識字讀書,你們看如何?” 李氏撲通便跪了下來,其他婦人更是紛紛下跪,一個個感恩戴德,感激涕零。 只一日,三川門、聚寶門、東水關外的工程突然停了一個上午,父母拉著孩子,成群結隊,在侍衛的引導之下,第一次進入京師。 李九紅著眼,看了一眼身旁四處張望的兒子,心中充滿了幸福與感激。 “老班頭,你小兒子都二十了,要成家了,就沒必要去學堂了吧?” 李九對李老三喊道。 李老三白了一眼李九,呸道:“我家兒子十二,咋滴?” 李九差點沒摔倒,你家兒子十二歲,長得比你高一頭?去了,官府也不認啊。 “這下省心了啊,孩子都送學堂,還管吃住,每十日可以接回家住一天,也省得我們擔憂了?!?/br> 李老三看著前方,滿是感嘆。 建文元年八月十四日,皇后體貼災民百姓,憂慮其子女安危,請旨以后宮之財,于國子監進香河以西,設京師初等學院,安置災民子女,并輔以教育。 朱允炆與百官商議,支持者眾。 戶部侍郎卓敬主動提出,既是災民子女,朝廷也有職責,不可僅耗后宮之財,然后從戶部撥出十萬兩,以資災民之女生活之需。 戶部如此大氣,除了江南諸地與北直隸、山西等地秋糧穩產,稅收可期之外,抄沒前水師總兵陳瑄所得錢財入庫,也是其底氣所在。 皇上給面子,沒把這筆抄沒的錢搬到宮里去,那戶部也得給皇上、皇后一個面子,該支持的,也大方一點。 京師初等學院問世,一開始只是面向災民子女,因為招生年齡段為六歲至十二歲,此時懵懂,皆是簡單孩子,還談不上什么女德問題。 在很多官員看來,京師初等學院并不是一個正式學堂,而是一種類似于托兒所性質的“慈幼堂”,是皇后悲憫災民的“善舉”。 所以在京師初等學院一出來,并沒有幾個反對聲音,但他們想不到的是,京師初等學院將成為大明教育發展的一個標志,一個女子堂堂正正進入學堂的時代,就在這里拉開。 孩童雖幼,他們終會長大。 山西,大同。 常千里嘴角噙著笑意,對眼前的七位晉商說道:“事情便是如此,這是我們晉商贖罪的機會,也是我們崛起的機會。諸位思量清楚,是愿意做這筆買賣,還是不愿意做,給個準話吧?!?/br> 白手起家,身居百萬的喬貢略一沉思,便對常千里言道:“非是我等不信常兄,若是常兄愿拿出都司手令或安全局手令,這筆買賣,我喬貢跟了,派兩個掌柜跟你去。若拿不出來,我等也不敢冒險,都司殺人時,可不眨眼?!?/br> 地位顯赫,大同巨賈曹有山點頭附和,道:“北出關外,其利有多大,諸位心中都清楚,來回一趟,縱是分去官府那一份利,我等仍有九倍至二十倍利,若有如此良機,自是不容錯過。只是,你能確保可以安全出關嗎?若是可以,我也出兩個掌柜?!?/br> 其他商人紛紛表態,前提只一條:通關令。 沒辦法,郭英管得太嚴,給眾人留下了太深陰影。 常千里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起身肅然道:“諸位,被郭都司斬殺最多的,可是我的人。如今我親自帶隊前往關外,你們還有什么顧慮?既然你們需要都司手令,我取給你們便是。但你們想清楚了嗎?此番北上,可不是走兩百里路的問題,而是兩三千里!” “若不能完成朝廷交代的任務,或出了紕漏,我常千里死了不打緊,只怕會連累整個晉商!若晉商因此一蹶不振,那這大明所有商賈,便只能仰望徽商了?!?/br> “所以,此番出關,我們不僅要辦成此事,還必須辦得漂亮,這是我們讓朝廷刮目相看的最好機會,也是提升晉商地位的機會!諸位難道就不想為晉商未來,多出一點力?” 曹有山皺了皺眉,冷峻的目光看著常千里,道:“常千里,你想說什么?” 常千里哈哈笑起,又突兀地收斂笑意,雙手支撐著桌子,對眾人道:“諸位,隨我一起出關吧!” 第二百一十二章 八大晉商的大商隊(一更) 一起出關? 在座的七位晉商不由都臉色一變,大家都是商人,謀財可以,害命這個需要商量,可如果是害自己的命,那是不需要思考的,必須拒絕。 你常千里是罪魁禍首,運籌帷幄,勾了安全局指揮史,要了三次通關許可。 當初分好處的時候,你占據大頭,我們七個才分多少份額?現在出了問題,你竟裹挾整個晉商來扛罪? 果然是沒安好心,當初就不應該參與其中。 “如今北上,危險重重,朝廷不知道韃靼、瓦剌各部爭斗有多厲害,我們還是清楚的,一旦出關行遠,深入大漠,很可能會回不來。你常千里帶隊是朝廷所命,我們參與,只是幫你一把,若是想讓我們親自出關,呵呵,恕難奉陪!” 大財主侯西域直接亮出了態度。 “沒錯!” 以茶起業的渠寶拍了拍桌子,贊同侯西域的看法,說道:“親自出關危險太大,我等實難奉陪,若常兄強邀,呵呵,那說好的掌柜,我也會收回,晉商式微也好過晉商滅絕。” 常千里看著眼前的商人,絲毫不以為怒,而是平靜地問道:“諸位也是如此認為嗎?” 曹有山、喬貢等人微微點頭。 以前白手起家,赤手打天下,闖東闖西,拼了命才有了今日家底與富貴,正是享受日子的時候,你讓我們去送死? 抱歉,不奉陪。 常千里坐了下來,手指輕輕敲打著桌子。 “既然常兄沒事,那我便告退了。” 侯西域起身,其他人見狀,也紛紛起身告辭。 常千里微微點頭,緩緩說道:“諸位有沒有聽說,京師有商人船隊下海去了南洋,南洋那里有什么,利多大,呵呵……徽州商人、蘇杭商人,他們在發大財,而我們呢?卻還在山西這里計較個人安危,絲毫不在意晉商榮譽?!” “徽商沈一元的名號,你們都應該聽聞過吧。他可是在去南洋的船上,他想成為大明第一商人,甘愿冒險,難道諸位整天躺在女人懷里,連出關的勇氣都沒有了嗎?!” 聽聞常千里嚴厲的聲音,眾人不由停下腳步。 “商船入南洋?不可能,朝廷有明令,片板不得下海!” 曹有山厲聲反駁。 常千里拿出了一張小小的紙條,放在了桌上,冷冷說道:“諸位留在京師的眼線,難道只靠馬匹傳遞消息?你們的鴿子,都被人吃掉了嗎?” 曹有山連忙走了過去,拿起紙條看去,只兩行字: 海禁或解,微、蘇、杭、京六十商船入南洋。 “這,這不可能!” 曹有山依舊不敢相信。 常千里自顧自倒了一杯酒,說道:“可能與否,曹兄是門清,何必多問?我們是晉商,海禁若是解開,于我們而言,利大不了哪里去,因為我們的根便在這里,所以留給晉商的出路,那就只有一條:北上韃靼、瓦剌,以商抗商!” “到了這時候,諸位縮回去的話,等沈一元他們回來,徽州商人將名冠天下,其影響力之大,完全可蓋過我晉商。這個結果,諸位能接受嗎?” 侯西域臉色有些難看,在這個時代,商人的名號那就是財富,如侯家開商號,設典當行或錢莊,別人一看晉商侯家標記,那就認可,那就放心。 可如果晉商的名頭被徽商壓了下去,徽商開了典當行或錢莊,那其他商人會選擇誰? 長期以往,那晉商沒落,將成定局! 曹有山沉默了,喬貢等人也坐了下來。 現在已經不是單純的出關不出關的問題了,而是事關整個晉商的生死與未來,這才是常千里敢于下請帖的底氣。 常千里眼神中閃過一道精芒,道:“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我知道出關北上危險重重,但那沈一元難道就不知道下南洋危險重重?” “我們必須爭一把,他們南下,我們北上!以利對利,以商抗商!南北誰勝誰負,交給本事來說話!諸位,晉商未來,在此一舉!若你們不敢為,日后可不要后悔!” 喬貢看了一眼曹有山,然后對常千里說道:“事情已到這種地步,可就要重新謀劃了。出關的勇氣我還是有幾分的,只是常兄,我可不想竹籃打水一場空啊,安全,如何保證安全地回來,你且說清楚。” 常千里自信地說道:“說來也簡單,大魚可以吃掉小魚,鯊魚可以吃掉大魚,若我們本身便是鯊魚,呵呵,誰能吃得掉我們?韃靼、瓦剌雖亂,但他們也清楚一點,偶爾搶下零散商人無所謂,但對于大商人,大商隊,他們絕不會痛下殺手,洗劫一空。” “只要諸位愿意,我們八家晉商聯合,組建一支超大商隊,雇傭一些護衛,安全之上絕無問題。若只靠我常千里一家,別人又豈會給我面子?” 曹有山沉思,常千里說的方法是可行的,韃靼、瓦剌這些蒙古部落,他們有時候是暴力的,不講理的,但對于商人,整體上是友好的。 只要壯大了商隊規模,帶足夠的貨物去,他們是絕不會殺人的。 因為他們也清楚,一旦這些大商隊沒人回去,那日后將再沒有人敢進入韃靼、瓦剌境內,他們需要的貨物,也就只剩下搶劫一條路了。 可眼下他們自己的內斗都沒結束,哪里還有勇氣去大明搶劫? “我出關,親自帶隊!” 曹有山決定道。 侯西域見狀,喝了一杯酒,嘆了酒氣,微微點頭道:“我們總需要為晉商做點事,那就去吧。大漠風沙,草原無際,總還是令人懷念的?!?/br> 喬貢等人也紛紛表態。 抱團不止是暖和,還安全,而且,利大。 這是八大晉商的首次聯手,也是大明商業財團的雛形,他們自己也不會想到,日后一次又一次的聯手,改變的不止是晉商,還有大明的政治格局。 大同都司衙門中,武定侯郭英看著匯報情況的常千里,目光中有些憤怒。 “大商隊是唯一可行之法,若非如此,草民與其葬身大漠,還不若死在大同,還請都司應允?!?/br> 常千里跪求。 郭英沒想到常千里會把動靜搞那么大,原本只是想讓他帶一支商隊進入北地,探查情況,他倒好,現在要帶八個商隊組成的大商隊北上! 一個商隊至少需要兩百人,他帶著一兩千人浩浩蕩蕩北上,難道就不怕被韃靼、瓦剌當做大明軍隊砍死? 如此規模的商隊,其貨物量必是不少,若是壯大了韃靼、瓦剌的力量,豈不是砸了大明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