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64節
朱允炆有些贊嘆地喊道。 “小民在!” 崔玉連忙跪下。 朱允炆示意劉聚拉他起來,問道:“你可曾想過,火器殺傷最遠,是多遠?” 崔玉低著頭不敢看朱允炆,低聲道:“小民以為,火銃殺傷最遠可達三百步,火炮應在五里之遙,只是小民還沒找到法子。” “慎言!” 劉聚責怪一聲,然后笑著對朱允炆道;“皇上,他這個人容易說大話。” 朱允炆微微瞇著眼,走到崔玉身前,認真地說道:“朕告訴你,火器的殺傷距離沒有止境,若你找到方法,別說三百步,五里,便是三百里,三千里,三萬里,也能做到!” 第二百零二章 敕令:設二炮局(三更) 三萬里? 崔玉瞪著眼,難以置信地看著朱允炆,在那雙帝國的眼眸中,沒有半點玩笑的成分。 朱允炆很清楚火器的未來,雖然眼下的大明根本不具備研制火箭炮、導彈的條件,但并不妨礙給人想象的翅膀。 會創新的人,就應該無極限去突破。 當崔玉在試銃之地,親自上了火藥、鐵子,點燃引線之后,火銃便發出了一聲沉悶的聲響,鐵子飛了出去。 在火銃藥室中升騰的白煙中,朱允炆看到了火藥與火器的歷史。 后世周先生在《電的利弊》中寫道:“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 這句話被有心人化為: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只用它做成了煙花。 朱允炆不否認周先生的文筆犀利,也不否認其針砭時事的本事,但卻可以肯定地說,周先生這句話,錯得離譜! 他不懂得,也沒看到過中國火藥、火器的歷史。 事實上,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不止把它做成了煙花,還將它做成了火器,一次次保護著華夏子民與華夏文明。 很多人都知道,火藥的發現,是煉丹家“煉丹”的產物。 火藥最主要的成分,是硝石。 在古人看來,硝石這玩意,它不是石頭,是藥,而且還是上品藥。 而這一觀點的存在,也為火藥的發現打下了基礎。 秦漢時期,煉丹術盛行。 各位有志于長生不死的煉丹家們開始琢磨,怎么才能煉出仙丹妙藥? 于是各自找出來不知道誰編寫的制丹配方,把硫磺、雄黃、雌黃、汞、硝石還有一堆亂七八糟的礦物藥,扔到鍋里面瞎捯飭。 這些人是有成功作品的,比如將汞與硫磺、雄黃、雌黃等合煉,形成了丹砂。 丹砂這玩意吃起來挺舒服,效果立桿見影,五臟六腑沒毛病了,精神頭也足,吃飯能扒拉好幾碗,睡覺也不做噩夢了。 這就是仙丹,沒跑了。 既然有朱砂,那一定也有其他仙丹,繼續搞研究,這個配方不行,就換個配方。 在硝石、三黃等共煉時,砰,炸了。 估計煉丹師沒被炸死,所以配方留了下來,火藥就這樣出世了。 在葛洪《抱樸子》一書中,便記載有煉丹問題,而其所用的原料,便有硫磺、硝石。 唐代著名的藥物學家孫思邈,也是一位煉丹高手,在其《丹經》中,記載了一種“內伏硫黃法”以制造火藥。 火藥是一種藥…… 沒錯。 后來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時,便寫明了:火藥可治癬、殺蟲、辟濕驅邪…… 煉丹家一次次研究,發現將硫、硝、碳三種物質,以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一種“著火的藥”,所以,于是起名為: 火藥。 沒想到吧,火藥的原意,那就是這藥,它會著火…… 煉丹家認為這個配方沒作用,自己丹還沒成,它就自己著了,什么時候可以得到仙丹,長生不死? 他們絕對想不到的是,因渴望不死而發現的火藥,卻殺死了無數的人。 唐昭宗天祐元年,楊行密圍攻豫章,其部將鄭蹈“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這是火藥在軍事史上最早的記載。 當時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前者是將火藥制作為環狀,點燃引線之后,用投石機扔出去,后者則是將火藥綁在箭上,點燃之后用弓射出去。 五代十國,戰亂時刻,火藥的利用就有點陰損了,一些心理陰暗的人,開始往火藥里面加鐵蒺藜,這也就罷了,還有往里面加砒-霜的…… 宋代,戰爭很多,雖然大部分都輸掉了。 干不過騎馬的,那就研究火器,炸死他們。 于是,朝廷帶頭設置了國資企業“火藥作坊”,然后出現了“霹靂炮”、“威天雷”、“火箭”、“火炮”…… 宋代人對于火器的運用,大有一種土財主用錢砸死人的豪氣。 打仗的時候一看,好啊,一根火箭干不掉你,能躲是吧? 來,兄弟們,搞一個集束火箭,我就不信炸不死…… 北宋末年,李綱、宗澤指揮的第一次東京保衛戰,便使用了集火與霹靂炮,讓金軍損失慘重。 到了南宋,火器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出現了后世管狀器槍械的鼻祖——陳規,其發明的“長竹竿火炮”,便類似于后世槍械的金屬管。 是的,一開始的槍管,它就是竹子管…… 后來,蒙古滅金時,金國人憑借著“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抵抗蒙古鐵騎二十多年。 “震天雷”就是大號手榴彈,因為有點大,太費人工,所以通常是用投石機拋出去的…… “飛火槍”改進了“長竹竿火炮”,將竹子管換成了金屬管,抓一把鐵末塞進去,點燃火藥,砰,一槍干掉幾個…… 和后世“散彈槍”一打一片差不多。 蒙古聯南宋滅掉了金,南宋人看到了“飛火槍”的厲害,回去又研究出了“突火槍”,“突火槍”的出現,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世界上第一種可以發射彈丸的火器,就此誕生。 后來宋蒙戰爭,蒙古人吃了不少火器的虧,但人家也不傻,在戰爭中學會了火器的使用,而且拿著這些裝備與作戰方法,在“長子西征”中,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降維打擊”,把歐洲人的騎士尊嚴,徹底掃到了垃圾堆里。 元朝火銃也發展不錯,朱元璋還用過元朝軍隊“送”來的“銅將軍”,朱元璋的部下,也有偏愛火銃的,還組建了火銃小分隊,比如沐英、鄧愈。 在洪都保衛戰中,鄧愈便憑借著火銃小分隊,干掉了陳友諒打入城的先頭部門。 沐英拿著火銃跑到云南,天天鉆山溝打大象玩,時不時弄根象牙換點零花錢。 在大明開國之后,更有各式各樣的火器,拱衛著大明沿海、邊境、城鎮。 由此看,那些說中國人只會用火藥造煙花的家伙,不是無知,就是白癡,或是別有用心。 朱允炆看著火銃發射,再填裝,再發射,有些郁悶地想吐血,知道火銃慢,不知道會這么慢,按照崔玉的cao作,最快也得二十秒。 騎兵沖鋒百米,根本用不了二十秒。 一輪齊射就跑路,簡直是給熱武器丟臉。 朱允炆沒辦法讓其試驗大炮,這里就是皇宮,炮彈飛哪里都不安全……問過數據之后,朱允炆有些心塞。 感情大明三大炮:佛朗機,虎蹲炮,紅夷大炮,這個時期一個都沒出現。 等這些匠人自己琢磨,那自己什么時候才能喊出“口徑之內盡是正義,射程之內皆真理”的豪言壯語? 靠他們天才的創造與緩慢的研究,想弄出來更先進的火炮,估計需要等幾十年。 朱允炆離開兵仗局之后,并沒有返回后宮,而是出了皇宮,去了工部下屬的科技局(原將作監)。 科技局負責改進火銃、火炮與弓弩,在十個月的時間中,他們確實完成了不少的改進工作,但這種改進,并沒有突破元末明初火銃的局限,只是在原本的基礎之上,小打小鬧,做了個“微整”手術。 比如襄陽炮,這就是一類投石機,科技局把它放大了,這就能說是改進了? 好吧,能丟的東西更多了,更遠了…… 朱允炆很想將這個天才的工匠給丟出去,老子要的是真正的槍,是真正的火炮,是真理,是正義! 你們這群人,十個月就給我搞比例尺研究去了? 失望又憤怒的朱允炆,不顧雙喜、安全局的勸阻,連夜出了南京城,上了獅子山,查看這里的武備基地,一看之下,新型火藥依舊是毫無進展,倒是存儲了一箱箱火藥,打開一看,全是粉末。 得了,兵仗局、科技局、火藥基地,都沒搞出什么花樣來。 朱允炆回到坤寧宮,已然過了子時,看著睡得不太安穩的馬恩慧,幫其掩了下被子,然后走到桌案邊,提筆寫道: “朕觀火器,其威不凡,實乃國之利器。然兵仗局、科技局、武備所,匱乏新意,難有大為。朕特令,于兵仗局、科技局、武備所、軍器局,涵大明各地衛所,遴選最優火器教匠、軍匠、民匠,集聚京師……” “敕令于玄武后湖,設二炮局,專司新式火銃、火炮、火藥。一應材料所需,皆由內府十庫撥付,于孤島之上,設試驗場,專司測驗……” 朱允炆看著擬寫好的敕令,目光變得篤定起來。 二炮! 我雖離開了你的時代,但我將會帶著你的名字,繼續守護華夏! 雖然大明的火器,還配不上這個偉大的名字,為其存在的終極,都指向守護。 翌日一早,朱允炆的敕令便傳達了下去。 工部尚書鄭賜沒有表示反對,他正在忙著建房子,對于皇上怎么捯飭火器,他并不介意。 徐輝祖也沒意見,只是下達了命令,讓各地衛所,趕緊把自己手里出色的火器匠人送到京師來,一個衛所至少出一個人。 在明代,火器制造并非只屬于中央特權,地方衛所也可以制造火器。但從質量上來看,地方上的火器,遠不如朝廷兵仗局火器。 玄武湖,處在皇城以北,也被稱為后湖。 明代的玄武湖,可不是誰都能去的公園,不要以為吃撐了就能去那里打個太極、遛個鳥,那里是官府重地,閑人免進。 朱元璋時期,后湖之上設置了黃冊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