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草色a免费观看在线,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综合激情五月丁香久久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線閱讀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0節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0節

    解縉微微搖頭,說道:“皇上,臣認為燕王、魏國公、茹尚書與姚師父所言,皆為洞察之言。縱覽各類消息,韃靼與瓦剌或有野心,但大明邊疆,至少五年內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朱允炆看向朱棣等人,敲了敲桌案,說道:“一位久經戰場的親王,一位掌管中軍都督府的國公,一位兵部尚書,一位內閣大臣,一位通曉無數的翰林侍講,既然你們一致認為,北疆五年內不會出現太多問題,那我們便定下基調,五年內,完成新軍之策推行全軍之任務,如何?”

    “可行!”

    朱棣等人表態。

    徐輝祖猶豫了下,說道:“皇上,新軍之策在京軍施行,并無問題。但在北平衛所施行,卻遇到了不少問題。”

    “哦,什么問題?”

    朱允炆有些意外地問道。

    徐輝祖拿出了一份文書,遞上去,說道:“這是北平府新軍之策的文書,其中談及,新軍之策重訓,有助軍隊戰斗力提升,然而,新軍之策與衛所制度沖突很大,引起了不少問題。”

    朱允炆展開文書看去,不由暗暗吸了一口涼氣。

    明以武功定天下,朱元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

    衛所制度,便是選一部分人,歸入軍籍,分駐在各地衛所之中,保衛邊疆,鎮壓地方。

    軍籍與民籍是平行關系,軍籍歸屬于五軍都督府管理,民籍歸屬于戶部。

    軍與兵,也完全不同。

    軍存在著世襲性,是固定的,只要你是軍,那你一家人,以后都需要充軍,住在衛所之中。

    若你不幸為國捐軀,那也沒事,看看你有兒子沒有,沒有兒子,就找你哥哥,這都沒有,就找你表哥,總要找個人接替你。

    如果是悲慘世界,你這一系全家都沒了,那也有辦法,看看你原來籍貫哪里,去找你的族人,勾選一族,搬過來繼續充軍。

    而兵,則是自愿性質的,是臨時招募的,而并非朝廷經制之軍,一沒定額,二沒固定的戍邊地,三和子孫職業選擇沒關系。

    在明代初期,軍費在朝廷財政中的支出占比是很低的,每年兩百萬石養三百萬兵足夠了,甚至在很多時候,軍費可以說是“自給自足”的。

    這也與衛所制度有關,衛所的軍,只能說是軍與農的合體,打仗的時候就是軍,不打仗的時候,那就是農,需要開荒,需要種地。

    這邊收著莊稼,手舞鐮刀,那邊烽火傳訊,就可以馬上換上盔甲,抄起鋼刀殺敵。

    如果軍屯的收成不夠軍隊開支,那就讓商人雇人去邊塞開墾,通過開墾出來的莊稼,來換取朝廷鹽引,這樣一來,商人與邊軍便實現了雙贏。

    看似美好的存在,在經過洪武的風雨之后,已開始顯現出其問題,衛所廢弛與崩潰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而軍農合一的方式,已嚴重妨礙了軍隊的訓練。

    試想,一個集體下地務農的軍隊,又能有多少時間訓練?又能掌握多少的殺敵技?

    衛所制不改,新軍之策,難行!

    第八十八章 悲壯的軍屯,無奈的朱允炆

    新軍之策落北平,是在冬季,冬季本就沒什么農活,大家每天早起跑跑步,鍛煉鍛煉身體,沒什么問題。

    可眼下已是開春,大家還惦記著自己手里的那幾十畝地,總不能每天繼續訓練吧?

    朝廷有規定,每個衛所的軍戶要耕種一分地。

    那位說了,一分地而已,隨便刨兩下就拾掇好了,至于花多長時間,耽誤訓練?

    不好意思,明代軍屯里的一分,一般是五十畝。

    每一位軍士的一分地,按照規定,要收取十八石糧食,上交六石,剩余十二石自己吃。如果年景不好,欠收乃至絕收,那你也得賠納足額,俗稱倒貼。

    衛所制與軍屯制,在明代初期,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到建文元年,有超過一百二十萬的軍隊參與屯墾,增加了近九千萬畝,每年屯糧達兩千三百多萬石,這也是明初農稅過低,依舊能養活二三百萬大軍的關鍵。

    可衛所制與軍屯制施行了二三十年,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

    對于衛所制,徐輝祖指出四個問題:

    其一,軍戶逃跑的問題。

    這其實是有情可諒的,誰能保證年年豐收安泰?

    今年老天爺不下雨,都絕收了,你還讓我們交糧食,怎么交?

    活不下去了,還不能逃走嗎?

    其二,軍官侵占問題。

    士紳都知道占農民的地能撈取好處,軍官雖然是粗人,可也不傻,知道地多錢多的道理。

    士兵五十畝,好,你去八十里外戈壁灘上開五十畝去,這五十畝良田,是我的了。

    對了,收拾完戈壁灘的地之后,記得回來給我的莊稼澆水。

    軍官發話,你總要服從吧。

    其三,藩王兼并。

    看一眼大明北部邊疆,再看看分封的藩王,你會發現,凡是有藩王的地方,便少不了屯田。

    尤其是甘州、固原、寧夏、延綏、大同、宣府、薊州、遼東等九邊之地,即有屯田,又有大軍,還受制于藩王。

    藩王的封地與屯田挨著,一不小心,多占了幾百萬畝,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

    誰讓地都挨著的,你們當兵的也是,為啥就不打好田壟呢。

    本王沒看到,抱歉,實在是抱歉啊。

    其四,屯田土地差,收成無保障,極度影響訓練。

    明代軍屯并不搶奪民田,很多軍屯的土地,要么是元朝被殺掉的地主、農民剩下的無主之地,要么就是自己開荒弄來的。

    肥沃的田畝自然是輪不到當兵的,對于絕對部分軍士而言,其土地往往是沙堿瘩薄,不堪耕種,而且還分散,上午在西面除個草,下午還得去東面挖個溝,很難完成定額。

    加上朝廷答應的耕作工具,一開始還行,后面根本就沒有。

    沒錯,朝廷是說了,要給軍士配耕牛,可關鍵是,大明朝的耕牛本來就很少,哪里有大量的耕牛劃撥給軍屯。

    你運氣好,十年前分了一頭牛給你。現在你說牛老死了,還想要牛。

    沒門,自己當牛用吧。

    這就是朱元璋引以為豪的衛所制與軍屯制,曾經的“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豪言壯語,到了朱允炆手里,只剩下了一腔壓抑的悲壯。

    朱允炆很想整頓衛所制,可也清楚,衛所制是一個雷區,一個不小心,便會引起兵變。

    朱厚照當皇上的時候,太監劉瑾便想整頓軍屯,結果引起安化王朱寘鐇叛亂,雖然沒掀起什么大的浪花,但也足以告訴朱允炆,想要改變衛所制,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可若是不解決衛所制,新軍之策只能流于表面,無法實現強軍的目標,日后的大明,只能采取防御戰略。

    只防御,不進攻,不是朱允炆想要的結果。

    既然蒙古早晚要打過來,那自己就不能讓他們輕易回家放牧去。

    他們敢進犯大明一小步,大明就應該有勇氣進入蒙古萬萬步,直至徹底拿下那片草原,讓其成為大明最富饒的牧場!

    朱允炆嘆息一聲,結束了沉思,將徐輝祖的奏報放在了桌案上,嚴肅地說道:“當下正是一條鞭法、遏兼并國策施行的關鍵期,當下的朝廷,恐怕無法支撐衛所廢弛的支出。”

    徐輝祖自然是知道這一點的,也理解朱允炆的難處。

    一條鞭法、遏兼并國策,得罪了大明無數士紳,雖然這些人沒有實力反抗朝廷,但畢竟是掉了rou,免不了疼,總是要叫喊幾聲。

    底下非議一條鞭法、遏兼并國策的聲音有很多,當然,是以士紳為主體。

    朱允炆收攏了民心,卻得罪了士紳,這沒什么。但如果再動衛所制,就不是傷害士紳利益的事了,傷害的將是各地衛所將領軍官的利益。

    將領軍官,對于士兵有著很強的控制力,而且家里不止有菜刀,還有十八般武器,一旦被逼急了,那是要抄家伙打架的。

    若是再有士紳暗中支持,某個藩王也野心,站起來喊一嗓子“恢復祖制,捍我田產”的口號,那可就麻煩了。

    雖然徐輝祖也知道,這些衛所干不過京軍,但亂起來,總歸是個大問題。

    這件事,也只能慢慢來。

    朱允炆皺了皺眉,說道:“北平新軍之策不能停,至于衛所田產耕作問題,讓北平布政使張昺、都司平安想想辦法,找出一條路來。”

    徐輝祖點頭答應。

    朱允炆看向朱棣,說道:“燕王叔,對于兵法戰陣,朕遠不如你,魏國公與茹尚書,也不如你。朕想要將京營改制之事托付給你,你意下如何?”

    “皇上……”

    朱棣難以相信。

    自己作為一個有過之人,此來京師請罪,原以為最好的結果便是保住燕王封號,成為一個閑散王爺。

    在那場醉酒之后的坦誠相對之后,朱允炆并沒有追究自己的過去,而是讓自己研究新軍之策,后來又安排自己至五軍都督府,與徐輝祖共同商議新軍之策與大明邊防。

    原以為自己只是一個幕僚,出出主意而已。

    不成想,朱允炆竟然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自己!

    京營改制啊!

    這可是事關國本的大事件!

    朱允炆深深看著朱棣,目光中充滿期待。

    新軍之策在京營施行半年多,成效斐然,就連朱棣也不禁夸贊,京營乃是天下雄師!

    可隨著新軍之策的不斷深入,士兵個體戰斗力得到提升,幾千人,上萬人的戰陣研究也基本取得成效。但京軍大規模的軍團戰,一直都存在配合問題。

    十萬人,二十萬人,三十萬人的大軍團戰法,完全不同于幾千人、幾萬人的戰法。

    徐輝祖沒有指揮大軍團作戰的經驗,茹瑺也沒有,只靠著紙上談兵,靠著祖輩的經驗,遠遠不夠。

    所以,朱允炆需要朱棣,需要久經戰場,又擅長指揮大軍團作戰的朱棣作為京營改制的主刀人!

    第八十九章 蘇州名士的政治目光

    蘇州知府姚善辦完公務,換了常服,手持一卷書,便走入了文廟學宮。

    在明倫堂院庭中,王賓、韓奕、俞貞木、錢芹四人正圍在一起對論著,王賓一抬頭,看到了姚善,便微微一笑,止住了對論,拱手道:“克一兄來了。”

    其他人紛紛側身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