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3節(jié)
徐輝祖看著程濟,甚至有些生氣。 李增枝前腳離開京師,你后腳彈劾,算什么? 早干嘛去了? 就算是你有證據(jù),李增枝都跑千里之外去了,你找誰詢問去? 內(nèi)監(jiān)將程濟的奏折遞給了朱允炆,朱允炆打開看了看,也是暗暗吃驚,圖謀不軌,勾結(jié)藩王,蓄養(yǎng)武士,暗結(jié)同黨。 還真是什么罪名死的快,什么罪名往上蓋。 竟然還有一條,李增枝在熱孝期間逛了教坊司,還毒打了教坊司的人。 好嘛。 熱孝期間,老子都需要忍著,你李增枝倒逍遙快活去了。 “一十二條罪證,你可有實據(jù)?” 朱允炆問道。 程濟連忙說道:“若臣一句不實,愿受任何懲罰?!?/br> 朱允炆呵呵笑了起來,程濟奏章上的事,確實都是真的,這一點朱允炆是清楚的,只不過現(xiàn)在李增枝還不能死,否則,李景隆怎么給自己辦事? “此事暫且擱置吧,待左都督回京之后,另行訊問?!?/br> 朱允炆起身。 “退朝?!?/br> 內(nèi)監(jiān)喊道。 文武大臣跪拜行禮。 朱允炆回到后宮,將程濟的奏折交給劉長閣,說道:“派個人,將這份奏折送給李增枝?!?/br> 劉長閣連忙去安排。 朱允炆嘴角帶著淺淺的笑意,李增枝一心向著朱棣,現(xiàn)在他的命,便握在自己手中。 可自己不動他,只是告訴他,臣服于自己,才有出路! 當(dāng)然,敲打的可不止是李增枝一個,還有李景隆。 武英殿,解縉求見。 朱允炆批好一份奏章,說道:“戶部最近很難啊。” 解縉苦澀,連忙說道:“皇上,新軍之策,推至北平,耗費可是不小。再加上輕徭薄賦的政策,來年,戶部的日子怕會更加難過?!?/br> 朱允炆不以為意,說道:“帝國總是在前進的,開源節(jié)流,總還是要的。如今官員數(shù)量龐大,機構(gòu)臃腫,總這樣是不行的。” 解縉自然看得清楚,只是太祖朱元璋時期治理朝政,總是喜歡分權(quán),分權(quán)。 分權(quán)的結(jié)果,那便是弄出來三套管理班子,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你制約我,我制約他,他制約你,大家誰都壓不了誰,誰也管不了誰。 關(guān)系好,碰個面,喝個酒,意見一致,問題就解決了。 關(guān)系不好,你摔杯子,求人祖宗,也是不理你,臉一抬,這事老子不同意,你能咋滴。 按照規(guī)制,你還真不能咋滴。 你一個布政使司管流民,啥,需要軍隊幫忙,憑什么幫你? 你算老幾? 沒有朝廷命令,一個兵都不給你出! 機構(gòu)多了,官員自然多了。 畢竟不能當(dāng)光桿司令,家里有個親戚,來,來給當(dāng)差。什么,老婆家的二姨媽還有條狗,拉到衙門看門。 人多了好啊,前呼后擁,威風(fēng)八面。 可是人多了,這朝廷支出也多啊,畢竟需要發(fā)俸祿的,雖然老朱定的俸祿不多…… 一個地方,主官和各司官員,便有數(shù)百人,加上各級官吏,少說也有幾千人。 基數(shù)大,乘以再小的數(shù),也是大數(shù)。 朱允炆一直想要改變這一點,但苦于登基時日太短,擅動那么多人,很容易出問題。 解縉聽出了朱允炆的意思,說道:“皇上,精簡機構(gòu)是可行的,只是,不可cao之過急。臣以為,當(dāng)務(wù)之急,還是藩王之事。” 朱允炆看向解縉,緩緩問道:“你認為,燕王還會動作?” 解縉面色變得嚴肅起來,深思之后,說道:“皇上,燕王可不是一個容易屈從的人。一旦他返回北平府,必會掀起風(fēng)浪。” “哦?如此布局之下,他還敢冒險行事?” 朱允炆饒有興趣地看著解縉。 解縉重重點頭,說道:“皇上,燕王擅兵事,若是讓他找到破綻,必會雷霆出擊。要知道,冒險的事,燕王做得并不少啊?!?/br> 朱允炆在武英殿中踱步思索。 解縉的擔(dān)憂并不是沒有道理的,朱棣的野心很大,加上他是朱元璋的兒子,而朱允炆,卻是朱元璋的孫子! 朱棣不服自己! 他渴望拿走皇位,拿走他認為應(yīng)該屬于他的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 只是,自己多番舉動之下,朱棣還有勇氣與自己為敵嗎? “他,不缺勇氣!” 朱允炆皺了皺眉,對雙喜說道:“召寧王。” 解縉不理解地看著朱允炆,朱允炆卻淡然一笑,示意解縉不必緊張。 朱棣一個人的兵馬,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他需要盟友,而他的盟友便是寧王朱權(quán)。 只不過現(xiàn)在,朱允炆打算徹底收服朱權(quán),讓他為自己所用! 第二十六章 朱允炆與寧王的“殿中對” 寧王朱權(quán),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于大寧。 大寧地處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是幽燕重鎮(zhèn)。 朱元璋將如此重鎮(zhèn)交托朱權(quán),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蔡東藩老先生在寫《明通鑒》時,有這么一個評價:“太祖諸子,燕王善戰(zhàn),寧王善謀?!?/br> 換言之,在蔡東藩的判斷中,朱棣這樣的陰謀家與造反派,只是善戰(zhàn)之輩,而寧王,才是足智多謀的人。 事實上,直接解讀文字是片面的。 在“善”字之外,還夾雜著其他本事。 寧王不僅智略淵宏,而且驍勇善戰(zhàn),數(shù)次與其他塞王聯(lián)合出擊,威鎮(zhèn)北荒。 控弦八萬,戰(zhàn)車六千! 這便是朱權(quán)的實力! 要知道,這八萬,指的可是八萬騎兵!而這些騎兵,又是以蒙古人為主形成的雇傭兵,即大名鼎鼎的兀良哈三衛(wèi)或朵顏三衛(wèi),其戰(zhàn)斗力可謂是冠絕大明! 偏殿。 寧王朱權(quán)施禮之后,朱允炆含笑,安排雙喜等人出去,然后坐了下來,對朱權(quán)說道:“寧王叔,臨別之前,朕特意將你召入宮中,是有一些事不放心,希望寧王叔幫朕一把?!?/br> 朱權(quán)今年只有二十歲,面容白皙,長胡須,頗有儒雅之風(fēng),見朱允炆說話平和,沒有皇帝的架子,也放松了下來,輕道:“皇上之事,便是大明之事,是臣下之事。但凡皇上所托,臣不敢不行?!?/br> 朱允炆端著茶碗,微微品了下香氣,說道:“不知道寧王叔,如何看燕王?” 朱權(quán)猛地一驚,看著平靜的朱允炆,暗暗警惕起來,說道:“燕王為帝國北方柱石,即有謀略,又有膽識,擅兵事,縱橫馳騁,鮮有敵手。” “呵呵,這個評價,很是中肯??稍绞侨绱?,朕越是不安。” 朱允炆拿出了李景隆寫的那份秘報,朱權(quán)躬身接過密報,回到位置上,展開一看,臉色頓時變得蒼白。 李景隆雖然將重點放在了朱棣身上,甚至是牽連著徐輝祖,但同時也捎帶了自己??! 這個叛徒! 竟然出賣自己與燕王! 李景隆啊李景隆,從今以后,老子與你勢不兩立! 還能說什么! 朱權(quán)連忙跪下,喊道:“皇上,臣絕無二心,此乃李景隆攀陷之言……” “沒有說你,朕說的是燕王?!?/br> 朱允炆沉聲問道。 朱權(quán)此時哪里還有心思關(guān)心燕王,再言道:“皇上,臣最近有些身體不適,想要留在京師尋醫(yī)問方,至于大寧,還請皇上另選良將……” 自保的最好方式,就是待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 在大明,距離增加不了美,只能增加猜忌。 萬一自己在外面拼死拼活的時候,哪位大臣說自己擁兵自重,勾結(jié)五軍都督府,意圖不軌,那自己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啊。 易藩,堅決易藩! 朱權(quán)惶恐不安。 朱允炆上前,將朱權(quán)扶了起來,笑著說道:“寧王叔,若非信任你,朕如何會將此密報拿出來?寧王叔在大寧的所作所為,朕是清楚的。哎……” 朱權(quán)暗想,相信自己,那就是不相信四哥朱棣了? 看皇上長吁短嘆的,莫不是擔(dān)心四哥造反? 應(yīng)該不會吧,四哥雖然猛,還不至于以卵擊石,自尋死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