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節
一個最大的因素,便是缺錢。 朱允炆去過內庫,里面東西雖然充盈,但并不是自己一個人的。 事實上,很多人認為內庫是皇帝私有財產,嚴格來說,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因為在朱元璋時期,老朱想著,天下都是老子的,還需要設置私房錢不成? 畫蛇添足! “人君以四海為家,固天下之財為天下之用,可以公私之別?太宗,宋之明君,亦復如此!” 這是朱元璋的原話。 朱元璋認為,宋朝滅亡與皇室設置內庫,將國家之財用于“私財”有關。 所以明代初期的內庫,實際上是國庫。 但朱元璋設置了內庫制度,但缺乏有效的監督與管理,加上朱元璋沒學習過經濟學,動不動就印刷鈔票,還不與黃金白銀掛鉤。 到了朱允炆時期,國民經濟已經有些糟糕了。 朱元璋在后期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比如官員的俸祿上,便從祿鈔與祿米,調整為了祿米一項。 沒辦法,鈔票不好使啊。 加上明代初期征稅是實物,不是銀子,說白了,當時的稅收上來的就是稻谷、棉花、布帛等。 在朱允炆時期,朝廷財政有三百萬兩白銀已經算是不錯了。當然,若是將糧食折合銀兩的話,其收入還是有一千五百萬兩白銀。 但這些錢糧,其中一多半都拿去養活軍隊與官員了。塞王的軍隊,京城的軍隊,這些都要錢糧的。 你說軍屯,遼東、甘肅等一些地方,哪里種地去?還有一些關外城池,海邊衛所,根本就不具備屯田的條件。 京城的主力,總不能天天扛鋤頭吧? 各地衛所軍屯確實解決了很大一部分糧食,可并不能解決全部的口糧。 還有官員,也是要俸祿的。 尤其是那些王爺、皇親國戚,一個個生孩子的本事也不小,自己領一份口糧,老婆孩子也要領,領的錢比內閣大臣都多幾十倍。 左右支出下去,每年的國庫基本上都要見底。 朱允炆嘆了一口氣,只要再和平發展上幾年,大明的經濟還是可以好轉的,只不過,現在的格局,真的可以實現和平嗎? 朱棣這個強者,他會選擇對抗到底,還是選擇臣服? 朱允炆拿不準。 “工商業啊。” 朱允炆揉了揉眉頭,若是不能解封工商業,讓朱允炆只靠著農民地里的產出讓大明變得富庶,那幾乎是天方夜譚。 可是,大明是沒有商人,起碼是沒有法定的商人。 朱元璋痛恨商人,甚至下達過“不事生產者,皆可捕殺之”的命令。在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中,商人地位最低的朝代,便是明朝! 這可能與朱元璋出身有關,jian商害死過他的家人,朱元璋一直認為,商人與貪官污吏是一樣可恨的,需要極力打壓。 在明初,只有軍籍、農籍、匠籍等,根本就不存在商籍。 重農抑商,成為了朱元璋的一個基本國策。 想要改變這個國策,最大的困難不是已經躺在孝陵的朱元璋,而是儒家“重農抑商”的思維。 當官的希望安穩,大力發展農業經濟。 商人? 今天在京師,明天到了北直隸,后天說不定就跑到海上去了,我還管不管了? 都給我待在土地上,拴住,這樣才好管理,不是嗎? 再說了,商人都把錢賺走了,形成了一大批富豪,那天下的錢財不就少了,老百姓還怎么活? 這或許是當下時代官員的心聲。 可是歷史證明,腐舊的制度,是約束不了經濟規律這頭雄獅的。 大明商人有的是方法,比如說掛靠籍,先買一塊地,說清楚,自己是農民,俺是種地的,但至于我為什么經商了,難道開辟點副業都不允許了嗎? 實在不行,勾結一些軍戶,掛個軍籍,找個子侄代替自己從軍,老子是軍爺,做點買賣你管得著嗎? 這種披著一層皮的商人集體,成為了明代經濟的重要推手之一。 他們身上的枷鎖,還很重,很重。 朱允炆清楚,商人必須得到合法化,這是釋放市場能量的關鍵。 至于商業這頭猛牛怎么走,那就需要看自己怎么牽了。 只是,現在還不是時候,因為朱棣要入京了。 第十四章 大明安全局 改革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朱允炆接受過馬列主義,知道“實事求是”四個字是怎么寫的。 貿然將后世的經驗與思維,完全搬用到大明王朝,那也只能落個水土不服,草草收場。 商業的事暫且放下,朝堂的建設才是當下最緊要的。 看似平穩的朝堂,一直都是暗潮涌動,而這一股暗潮,很大部分來自于勛貴集團。 這些勛貴集團,又往往是勛貴二代。 沒辦法,第一代基本上被朱元璋殺絕了,能活下來的,實在不多。 信國公湯和活了下來,但在三年前已經病死了。 長興侯耿炳文還活著,但他今年已經六十四了,而且還是一個擅長防守的將領,忠誠上雖然沒多大問題,但畢竟老了,經不起刀兵之戰,也震懾不住那些年輕的崽子們。 幾天來,朱允炆一直研究五軍都督府的改革問題,統軍機構若不變革,強軍夢,便很難實現。 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困境,太折損軍隊戰斗力。 朱允炆的目光緊盯著架構圖中的左軍都督府事位置,那里有一個名字: 李景隆。 朱允炆痛恨李景隆,只是因為在歷史上,李景隆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白癡加叛徒。 靖難時期,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率五十萬大軍攻打北平九門,眼看著都督瞿能就要攻破張掖門,李景隆擔心瞿能搶功,下令撤兵,結果導致作戰失利。 后在白溝河之戰中,李景隆大敗,丟下所有人,一個人騎馬逃回了南京。 這且不說,在朱棣打到南京城外的時候,李景隆還充當了無恥的叛徒,與谷王朱橞一起,打開了南京金川門,讓朱棣輕松拿下南京! 對于這段歷史,朱允炆是十分清楚的。 雖然李景隆此時還沒有背叛朱允炆,但對于一個草包、白癡與潛在的叛徒,朱允炆一點都不喜歡! 若不是剛剛登基,掌權不久,朱允炆甚至想將李景隆給殺了。 雙喜敲了敲門。 朱允炆走出了偏殿,雙喜恭謹地遞上了奏折,輕聲說道:“皇上,魏國公送上秘奏。” 朱允炆打開秘奏,仔細看著,當看到“前軍左都督李增枝出城,直奔揚州府而去”的文字時,眼神微微一凝,透著寒意。 “燕王到哪里了?” 朱允炆問道。 雙喜連忙回道:“過了淮安,估摸著,應該快到高郵了。” 高郵再往南,便是揚州府。 朱允炆嘴角泛出了一抹冷笑,自己還沒接觸朱棣,這些武將勛貴竟然先一步去接觸了,還真當自己是瞎子不成? 李增枝不算什么,但李增枝背后的李景隆,可有著不少能量。 畢竟,李文忠的余威尚在,曾經李文忠的舊部,與李景隆有著密切的關系。再者,李景隆是曹國公,若沒有大的過錯,想要動他,可不容易。 皇帝雖大,但也需要考慮方法、理由與影響,不是張張嘴就能解決一個人的。 強橫如朱元璋,殺掉胡惟庸的時候,還找了一堆借口。 朱允炆思慮了一番,便將秘奏燒了,對雙喜說道:“有些人的胃口總是不滿足,想要吃更多,也不想想自己的肚子能不能消化。” 雙喜低頭,不敢搭話。 “罷了,就由他們去吧。京城之中,那些藩王、世子們,都在忙什么?” 朱允炆問道。 雙喜連忙會話:“皇上,藩王們這些日子倒沒多少動靜,高陽郡王朱高煦比較高調一些,曾和李增枝出入一些煙花之所。” “呵呵,熱孝期間,還守不住這點寂寞。看來這朱高煦,也是有不足的……” 朱允炆淡然一笑。 一個人,若是連自己的欲望都控制不住,那他的成就,必然不會長遠。 成就偉業,需要意志力,智慧,能力,也需要自制力,懂得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不過……” 雙喜猶豫了下。 “不過什么?” 朱允炆問道。 雙喜連忙跪了下來,說道:“皇上,咱家只是道聽途說而已……” “說吧,錯了,朕不怪你。” 朱允炆安撫道。 雙喜說道:“皇上,咱家聽聞寧王與曹國公交往密切,甚至這幾日都醉在岐陽王府之中。只是,咱家也不知道此事是真是假。”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說道:“還聽說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