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當昏君 第94節
子受目光游移不定,先問問他要干嘛。 道門弟子入朝為官也不是第一次,聞仲、李靖上頭都有人。 可趙公明不同,仙道有成,何必為了人間之事入朝為官? 趙公明站起身來,剛才所蹲的地方出現了一個土坑。 他拿著剛刨出來的石頭,道:“陛下,貧道方才被此石絆倒,沒想到,竟是一塊玉石。” 說著,趙公明稍稍用力,石頭外表的風化層瞬間化為齏粉,露出一塊潔白無瑕的美玉。 臥槽?皇宮里還能挖出玉石? 可再一想,趙公明可是后來的財神爺,這又是封神世界,氣運在身能挖出玉石也很正常,在朝歌城里逛一圈,指不定都能撿出一麻袋黃金。 “你便是要獻上此物?” “非也。”趙公明搖頭,隨手將玉石仍在地上,取出一把尺子道:“此乃乾坤尺,有丈量天地之用,可丈量事物長短……” 趙公明吹噓著乾坤尺,意思是,我專門來制定度量衡的標準。 其實哪怕在神話世界里,度量衡的起源也是老祖宗的智慧,而非什么仙家法寶。 黃帝創立了度、量、衡、里、數,舜冬巡時協調各部族統一度量衡,夏禹則使用規矩準繩治理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長體重作為長度和重量標準。 這都是人族先祖的功勞。 不過法寶的確能起到制定標準單位的作用,像夏禹時制定的長度、重量標準,過了幾百年,早就變得亂七八糟。 畢竟銅尺、木尺、石尺,乃至商朝現在所用的骨尺,都很容易磨損。 現在別說各地諸侯,就是以朝歌為中心的河南一地,度量衡也普遍不統一,各處都有長尺短尺,有的還是祖傳的,有著百來年的歷史。 銅錢出現后商業發展雖然開始,但仍舊緩慢,其中原因就有度量衡不統一,買菜賣菜都論捆,jian商能隨意注水。 秀完乾坤尺之后,趙公明又拿出一個青銅斗:“此為量斗……” 然后他又拿出一根光滑的棍子、一個勾東西的鉤子,以及用來提的繩子和一個銅錐事物,組裝在一起。 “貧道將之稱為秤,分為秤桿、秤繩與秤錘三部分。” “這衡乃是度量衡之中最難測定的,為了將秤的準星找準,貧道費了不少功夫。” 趙公明拿出一顆珠子:“此為定海珠,重達一斤。” 然后他將定海珠用繩子捆綁一下,掛在秤鉤上,一手拎起秤上的繩子將定海珠拉離開地面,另外一只手撥動掛在秤桿上的秤錘。 直到秤桿變得平穩之后,趙公明將秤桿拿到子受面前,不多不少,剛好在一斤的刻度上。 然后他又拿出其他定海珠,與第一枚定海珠一同依次掛在秤鉤上,兩斤、三斤、四斤…… 一絲不差。 趙公明得意道:“貧道所獻之物,便是這度量衡,只需按照這三樣寶物仿制,并推廣開來,便能讓天下人都使用同一種度量衡,此外,只需每年核對一次,便能確保不再有誤差。” 他相信,沒有哪個君王能拒絕度量衡的誘惑,制定度量衡的黃帝、舜、禹,都是萬人稱頌的明君。 紂王接受度量衡之后,一定會感念他的功勞,封賞高官,這樣一來,他的仕途就有了一個極高的起點,而且還有統一度量衡的功勞在身,只等封神結束,便能獲取大量功德,功德正是截教最缺的東西。 也不枉他追著燃燈跑了大半個月,乾坤尺有功德燃燈自然早就知曉,但燃燈不是截教中人,元始天尊也不像通天一樣敢賭,他可不敢將法寶壓在人族王朝身上,一個不慎,不僅功德沒得到,還會被反噬。 子受看著趙公明洋洋得意的表情,有些無語。 這東西要造他早就造出來了,只要見過秤、量斗,想仿造很容易。 最多也就是基礎單位有偏差,但他是老大他說了算,基準度量到底是長還是短,根本無所謂,夏禹都能指著自己的身高體重當單位,他就是指著圓滾滾的殷破敗說老殷只有一百斤也沒有任何問題。 不列顛的英寸英尺和公制單位差遠了,也沒影響他們造出蒸汽機和無畏級戰列艦,保證一個標準就不會出問題。 子受正要出言拒絕,忽的無意間看到剛才趙公明丟下的玉石,改變了想法。 路走窄了。 統一度量衡固然會被稱贊,可統一的人又不是自己,別人要贊也是贊趙公明。 而且統一度量衡后,好處大大的。 首當其沖便是針對諸侯的花石綱。 剛定了度量衡,一切標準都由朝歌說了算,西伯侯的石頭太長了,不合格,南伯侯的石頭太重了,不合格,這么一來,不是更方便嗎? 而且隨著自己酒池rou林鋪張浪費的行為傳播出去,需要有一個更直觀的單位讓人們了解到到底花費了多少。 rou林一天花費xxxxrou,朝歌人民知道得花費好幾十頭牛幾十只羊,傳到北海,重量單位不統一,xxxx以北海度量來看來也就一只雞的重量,豈不是還會感嘆紂王節儉? 這不行啊! “有勞道長,朕得道長,猶魚得水也!” 子受頓了頓,這句話以前好像對誰說過,不過問題不大,養小金魚都要換水的。 他接著道:“朕欲派道長與蕭道長、曹道長一同推廣銅錢、度量衡,不知道長意下如何?” 現在還沒財政大臣、戶部尚書之類的職務,畢竟貨幣都不流通,但只要銅錢推廣完畢,就能開設新職位,到時候賣官鬻爵就全靠老趙了。 這等修道之人肯定不通政事,好忽悠,看他隨地撿玉石的水平,多半能掙到錢,掙錢就是好事,建奇觀建長城都要錢,好好計劃一番,還能樹立起一個與民爭利、與貴族爭利的貪財形象。 “臣遵旨!”趙公明直接稱臣,這個起點他很滿意,而且做得是度量衡推廣,這樣的君王哪里找? 絲毫不貪墨臣下功勞,別人不知道,他比誰都清楚,這是天大的功德! 難怪之前與師尊在朝歌一行能看到無數功德金光。 子受想著新定的度量衡,想著想著,想到了龍吉身上。 這年頭人們對自己的體重都不關心,但他很關心龍吉的體重。 以前住在山里,被天帝關禁閉,多半伙食不好,現在出來了,每天都吃饅頭,吃啥補啥怎么也該更加豐滿一點,能夠準確掌握龍吉的體重變化情況,也是好事一樁。 …… 第124章 至寶 火云宮中只有人族三皇和隨侍童子,由于要鎮壓人族氣運,三皇從不離山。 不過鎮壓人族氣運的并非是他們三人本身,只憑一兩人根本鎮壓不了偌大人族的氣運,他們三人所守護人族至寶崆峒印才是鎮壓氣運的關鍵之物。 三皇的功德與人道氣運相切合,得以進入火云宮中神魂不滅。 三皇之下還有五帝,但五帝功德不夠,雖然能進入火云宮中,卻無法保持清醒。 他們只好將神魂寄托在崆峒印上,以自身功德溫養崆峒印,發揮其更大威能。 此時三皇正圍繞這崆峒印而坐,印璽之上有龍鳳交紐,印座四面有五帝面容,印璽下則有大道符箓——“崆峒”二字。 軒轅黃帝拿著崆峒印,開口道:“少昊以鳳鳥立制,創文武百官,各司其職,今有始皇封雞為君,暗合其道,神魂可依。” 他伸指于崆峒印上一點,印上少昊的面容瞬間隱去,有一光點浮于空中。 “顓頊創制歷法,帝嚳訂立節氣,有后人以顓頊歷、節氣為基礎,制萬年歷,神魂可依。” 軒轅黃帝又伸指一點,印上顓頊與帝嚳的面容同時隱去,空中已有三道光點。 他接著道:“堯、舜文治武功俱臻美備,為古昔圣王,以氣運存之。” 五道光點在空中閃爍,光點中隱隱有五個虛影,對著三皇拱手相拜。 崆峒印成了一方只有龍鳳交紐的印璽。 “人族應天地大劫,此寶當入世相助。” 三皇對視一眼,將崆峒印往洞府外一扔。 和三書一樣,沒有刻意規定目標,這種等級的寶貝會自動尋主。 三皇都知道商滅周興,雖然現在更看好商王,卻也不會在大劫未起時就出手相助,一切都看商周自身,他們作為人族的代表,不會偏幫。 畢竟無論是商還是周,都是人族,甚至都是軒轅黃帝的后代子孫,手心手背都是rou。 至于三書都往朝歌飛去了,那也只能說是朝歌中的商臣更適合三書,三皇根本不管這些,就算得到三書的商臣叛商歸周了,只要保證三書在人族之內,他們就不會在意。 …… 一道光落在了岐山。 西伯侯姬昌府上的奴隸正在岐山上尋找奇珍異石,為朝賀時的花石綱做準備。 雖然姬昌早有反心,但在紂王徹底壞了名聲之前,面子工作還得做足,西岐大義不能失。 一個奴隸偶然見到光芒落下,似是從光芒中見到一只如火大鳥,又似見到蜿蜒龍影,忙去尋找,結果看到了一塊石頭。 這塊石頭平平無奇,就像路邊擋路的石頭一樣礙事,可他分明記得早上來過這塊地方,那時這里還沒有石頭,一定是剛才落下之物,聽說鳳凰不落無寶地,這石頭一定是寶貝,剛才那大鳥肯定是鳳凰。 于是乎,他便抱著石頭,往西岐跑去,回到西伯侯府,請求面見姬昌獻寶。 姬昌正因收不到姬鮮的消息而苦惱,本來他計劃好,以土方南下逼迫紂王簽訂不平等盟約為開端,結合鬼方、東夷、百越等方外蠻夷叛亂,來向紂王發難,以此削弱紂王的威望。 可誰知道,紂王竟然完美化解了土方南下,鬼方更是直接拒絕了使節的要求,食鹽、兵刃半分不取。 “如此一來,只剩下百越與東夷可用……”姬昌皺眉苦思。 西岐的“翦商計劃”蓄謀已久,久到什么時候呢? 久到上一代恩怨就已經開始了,那時商王文丁猜忌姬昌的老爹姬歷,以封賞為名,將姬歷召到身邊,名義上進行封賞,實則軟禁了一段時間后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那時,姬昌與他的母親太姜就開始策劃翦商,收攏民心,以圖大事。 文丁之后帝乙繼位,為了緩和雙方關系,將meimei嫁給了姬昌,這才讓雙方關系不至于那么緊張,可姬昌始終沒有放棄心中的計劃。 姬昌捋著長須,喃喃自語道:“不過紂王多有荒謬之舉,更有封禪之事,想來定能引得各路諸侯不滿,加上蠻夷之亂,依然能夠趁機發難……” 有人來報,一個采石的奴隸有要事求見。 姬昌讓奴隸進來,其實他挺看不起奴隸,這時代諸侯貴族對奴隸都是這樣的看法。 姬昌的賢名在于愛民,比起尋常諸侯來,更善待百姓,可奴隸在他心里連民都不算,雖然他拒絕了紂王調動奴隸修長城,卻不是心疼奴隸在北疆受凍,而是西岐同樣需要奴隸的勞動力。 “有何事?” 奴隸跪在地上,將石頭捧在手上:“此石從天而降,又有鳳凰棲落其上,必有奇妙之處。” 姬昌皺眉接過,左右看了半天,怎么看都只是一塊普通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