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第169節
書迷正在閱讀:豪門逆子他親媽回來了、一盞薄荷、小饕餮靠吃求生綜藝躺贏了、掌中物、穿成偏執男配他后媽、她有一片果園、欲言難止、舊日之箓、八零重組家庭、不夜墜玉
不僅僅如此,為了方便用水,工坊附近都開挖了水井,并允許周圍村子取水。 光這一點,就讓那些大村鎮眼中滴血,更讓他們捶胸頓足的事,是工坊們居然修繕了道路,原本村子里一個牛車都不好通過的羊腸小道,如今都變成了兩車同行的大路。 村里鄉下的,誰不想要一條好路啊! 別的不說,平時送糧,若有一條大路,就能自己湊合一點錢,做個推車,送到糧倉,不用另外給小吏一筆送糧的費用。 有了小車,無論自己推車還是進城買貨,都能給鄉里村里捎帶更多,以前城里不愿意賣來遠處鄉下的糞車,肯定也愿意來了! 還有村里娶親,也能尋娶遠一些女子,有些窮的,也不必一輩子打光棍了。 太可恨了,居然讓這些小村子撿了便宜! 而隨著工坊落成,更更可恨的事情又發生了!就是這些工坊,居然一點都不買強賣! 明明無論是堿、還是碳石,又或者玻璃,都是周圍村民十分想要東西,最重要的是,這里貨品價格很低,被他們稱為是“批發價”,但不零賣,一次至少得買一箱,買少了人家看都不看一眼。 倒是那些就近的村子,可以幫著做活建房,煮飯送菜,才一年的時間,日子就有了天差地別,有的敢多買幾尺布,有的敢買油,有的甚至把草房頂換成了青瓦! 更不必說碳渣鋪出的路上還有許多的碳是沒有燒盡的,許多小孩兒成天光著屁股,提著籃子,三五個在太陽下蹲上一天,就能撿上半簍碳,連柴禾錢都省下來了。 這樣的日子,哪個村子見了不羨慕? 就這么大半年的時間,原本讓人嫌棄的窮鄉僻壤,居然成了婚嫁市場上的香餑餑,周圍的姑娘也不嫌棄那里人窮地少,連嫁出去的姑娘們都暗自后悔,回村會悄悄打聽能不能把婆家也遷過來。 而隨著工業基礎物品的暢銷,原本并不受歡迎的第一批大宋公務員們也開始被無數人追捧。 他們每天被追問最多的事情,就是能不能多建幾個,當初是我們有眼無珠,如今我們已經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能不能給個機會,我保證會做到最好。 然而錯過就是錯過,趙士程會在汴京周圍建立這些工坊,就是看中京城的巨大市場,但新員工和知識份子沒出來,那就不可能擴產。 無論如何,工坊的好處就這樣在京城周圍展現開來,惹得很多人好奇羨慕,隨之而來的是一本講義司出版的一本《工商論》出現在京城的各地的書坊之中。 這本書里寫了工業與一些基建對貧困的帶動作用,但里邊的論據很謹慎,在繁華的地方修筑道路,互通有無,在偏遠的地方就不可能行,因為無法維護。 水井、溝渠才是村鎮需要的東西,糧食產量是永遠的優先。 工作是天下穩定的基礎,無論這份工作是種地還是幫工,將失去土地的人們變成工人,哪怕只有一口飯吃,也是利國利民。 同時,書中還注明了一些在糧食之外,減少糧食消耗的辦法,比如在南邊種糖,糖可以有效彌補缺少的糧食。 對此,一些讀書人敏銳地感知到當今的太子殿下,是一個十分務實的人,有些像當年王安石,不由得有些不安,但好在太子殿下眼光長遠,精通馭人之道,目前看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那還有什么選擇呢,太子殿下喜歡的,當然也就是我輩讀書人喜歡的。 一時間,市場上的各種科學書籍又有上漲,他們未必是對這些興趣,但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萬一哪天入了太子的眼,你連這些太子上心的東西都不懂,那豈不是白白失了機會? 當然,也有幾個對這些原理之道真的感興趣的學子,也終于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大方地學習這些雜學了。 甚至于,雜科成為一些考不上文科科舉的士子新的捷徑,只要能出頭,他們才不在意是不要拜孔子呢。 …… 于對趙士程來說,這些事情都在意料之中,沒什么好驚訝的,讓他欣喜的事情,是在他提出車床的基礎想法后,工匠們很快就利用自己的手藝,做出了符合他要求參數的東西。 甚至于,他們還告許太子殿下,這東西并不稀奇,在那個大宋獨自研發、世界最先進的水利大鐘表中,就有類似的結構,只是從來沒有想過可以把他們用到這個地方而已。 他們會更努力地達到太子殿下的要求,請太子殿下多給他們下發一些做這些東西的任務。 趙士程哪會這些任務,但那些工匠又實在虔誠,再想到那個水力鐘表,不由突然想起一個問題:“那鐘,不用水力可以驅動么?” “回稟殿下,若不用水力亦可,但卻需要的有人守候,推動閥輪,方可運轉。”工匠們說道。 “用人力就很難推廣。”趙士程回想著當年機械表的給動力方式,好像是,上發條? 于是,他便將“鐵片卷起后慢慢釋放力量”這個想法交給他們,至于他們能不能做到,當然就隨便了。 不過,鐘表行業能培育出大量優秀工匠,對工業有著巨大推動作用,若能弄出來,倒是意外之喜。 趙士程有些期待,但這并沒能維持多久,因為他們如今要管理的事情太多了。 去南方許久的王洋清理土地,將大部分無主田地以村為限,分給了平民,引起不少本地大族的敵視,遇到各種大小險境,這次差點身死,終于不再頭鐵,用一種很是不服的語調,向太子殿下求援。 真是慘啊,做為師父,必然要給徒弟找回場子。 趙士程決定明天就讓自己的新軍再比賽一次,勝者可以南下,助王欽差繼續分田,敗者繼續留在京城訓練。 至于的那些反對他分地的,就別怪他不客氣了。 話說,這些年,雖然沒有直接下令,但因他這個幕后黑手而死的,可是真不少了。 而且,不出意外的話,因他的而死的人,會更多,更慘。 不過,就算這樣,我還是一個好人。 第232章 一點插曲 趙士程的行動力從來就不缺乏, 在確定了要支援王洋后,立刻便提前開啟了新一次的軍演大會。 話說在第一次因為輕敵敗給岳飛后, 李韓二人暗自厲兵秣馬, 終于在第二次軍演后,由李彥仙依靠著埋伏和拉攏等計策拔得頭籌,補上了軍馬□□, 而這次提前舉行的第三次演習,讓新軍眾人都感覺出了一點不同尋常。 而趙士程也沒有賣什么關子, 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 這次的頭籌將會南下江南, 助王洋處理南方無主土地。 這件事情況瞬間點燃了三將心中火焰, 相視的目光之間, 都帶著nongnong的殺氣。 有任務好啊!有事情棒啊! 有仗打才有功立,有功立才能被提拔,才能掙得不世功業。 于是, 這一場軍演習中,三人用盡了所有手段, 讓原本還算和平的演練第一次有了傷亡。 結果居然是岳飛再次拔得頭籌。 話說本來應該是韓世忠的, 不過他運氣不太好, 潛伏因為一場大雨泄露了行蹤, 被岳飛及時發現,最后的結果就是后方被反包抄, 但老韓沒有輸不起,罵了兩句賊老天后,便愿賭服輸。 順便在事后還抱怨要李彥仙, 明明可以一起聯手先打敗岳飛, 怎么每次第一個找他麻煩, 不就是多喝了幾次他的酒么? …… 既然已經決定了由誰去,趙士程沒有耽誤,立刻便讓岳飛領五百將士,帶好補給,順著大運河,下江南而去。 不過聽說南邊最近挺熱的,希望岳飛和麾下那些北方漢子能習慣才好。 當年金兀術下江南抓趙構,本可以多抓些日子,但沒多久就熱得征民夫在南京挖避暑洞。 - 另外一邊,王洋正在房里看望一位傷員。 這位傷者是一名年歲正好的女子,十七八歲,生得眉目俊俏,左手正包著薄薄的布卷。 “這是回春丹,對傷勢愈合有些效果,”王洋拿著藥物表示感謝,“這次還要多謝姑娘,若不是你及時抓住那劍刃,怕是我便要命盡于此了。” 那姑娘爽朗一笑:“大人嚴重了,您來到江南,清查土地,不知救了多少貧家子弟,江南之地,哪里感念您的恩德,能幫上你,是我的福氣。” 王洋微微一笑,拿出一張文書:“這是放良書,我已有妻室,姑娘的好意,在下只能心領了。” 說這話時,他有些恍惚,做為官員之子,十八歲時,他就已經成親,二十歲時,就已經當了父親,只是后來父親失勢去了嶺南,妻子便在老家登州照顧子女與老人,他這些年忙于諸事,回家的次數并不多。 但在這一點上,有個更慘的對比,陳行舟因為被當成死了,家里對他老婆早就放妻改嫁了,留下兩個孩子估計都十年沒見過了,還不知要再等幾年呢。 心思電轉間,他已經將那張蓋著官府大印的放良書放在女子面前,溫和道:“梁姑娘,你身手矯健,又心思敏捷,這些日子,便先隨在我身邊護衛,待到回京,我再為請功,寬赦你家女眷,你看如何?” 梁姑娘父親的事情他已經看過了,方臘之亂時,他們的確是吃了大量空,以至兵力不足,又在敵這到來時畏敵而逃,至使府城陷落,這種鐵案,便是太子來了,也翻不了。 但以梁姑娘這次通風報信加救他功勞,倒也不是不能請得法外開恩,赦免梁家一從淪落教坊的女眷。 “謝大人~!”那姑娘一時間眼中盈起淚意,翻身拜倒在地,“大人再造之恩,紅玉永世難忘!” 王洋扶起她:“對了,你不是喜歡我衛隊中的火槍么,這次有一名衛士殉職,你便先拿他的武器,這次東南之地,咱們還有硬仗要打。” 雖然方臘之亂一平,朝廷就立刻派他出來清查土地,但江南本就是各大家族官員的圈田之所,方臘之亂,百姓流離,許多從躲避兵災回到家鄉時,土地已經被其它大族圈占,一開始時,大族忙著四處圈地,倒也沒給他什么麻煩。 但隨著時間流逝,能占的地基本都被占光,王洋繼續清查,便開始傷害到他們的利益,這種情況下,當然沒什么好說的,當勸說和拉攏都失效,各種意外便接踵而來,從一開始的山匪,到現在的聚會下毒刺客,堪稱五花八門。 而這次針對他的大族,他已經有了隱隱的猜測。 王氏一族,由王珪而興,這人在神宗、哲宗年間為相十六年,然沒有什么建樹,時人稱“三旨相公”,上殿只做三件事:“取圣旨”、“領圣旨”、和高唱“已得圣旨”。 但在那些年里,他身居高位,在朝廷里有無數門生,更是在京東路置辦了無數產業,可惜太子殿下當年也在京東路發家,京東路大族大多入了太子麾下,于是便轉到于老家徽州辦置家業,這次江南圈地,蔡京的大量田地,都被他們家的瓜分,而這些土地,正是他即將要查的東西。 其實王洋不但不反對這些人的刺殺,甚至有點想支持他們。 等太子殿下給他援軍到了,他便能憑借手中搜集到的證據,再次于江南,大殺四方。 …… 有宋一朝,水運無疑是最便利的,有時江南的蔬果,只需要幾日,便能送到京城,五百人的人流量,對于繁華的大河來說,不值一提。 六月底時,十艘大船停靠在鎮江府,得到了王洋的親自迎接。 雖然對于領兵將領的年紀有些驚訝,但王洋還是禮數周全,畢竟太子麾下的奇人異士太多子,不可以只看年紀來確定厲害與否。 而這只軍隊就更讓王洋滿意了,全甲配馬,放到哪里都是精銳,相比之下,江南那些新建的團練,就是土雞瓦狗,不值一提。 …… 有了軍隊,王洋收拾起江南來,便很順暢,那些大族做事,手尾太多,強搶都是最低端的,有時候,直接通過官府,將土地劃了過去,甚至還會圈占官田,他們依靠的從來不是法,而是權。 但當他們的權力遇到更大的鐵拳時,便不值一提了。 江南的稅戶是被剝削的最狠的地方,方臘起義能有百萬擁護,不是沒有原因。 面對這樣的壓榨,江南各地都有“不舉子”的風氣,也就是只養育兩個孩子,多了的孩子便直接棄殺,那些狠不下心的父母,會將初生的小孩子放入大戶人家或者寺廟的“嬰箱”,讓別人收養,將來就算是官府,也不能判長大的孩子歸父母。 而這次方臘之亂雖然已經過去了快兩年,江南卻依然一片凋敝之色,就是因為這次大亂中,死去的青壯太多。 分發土地,是最快穩定局面、恢復消費市場、增加稅賦的辦法。 他的第一個目標,當然就是王氏一族,王氏家主王仲嶷是江西路鎮守使,卻私自調兵,將手下鄉兵送到王家做奴仆,甚至有一次冒充山匪,在路上襲殺于他。 這種事情當然不可能做天衣無縫,找證據不要太容易。 讓王洋高興的是,這個叫岳飛的小將十分敏銳,就是有點過于自我,讓他去找證據,結果人家把有牽連此事的士卒抓來就罷了,還順便清理了太湖里的盜匪,他們知不知道自己是騎兵啊? 而且這事不該給他打個招呼么? 但這都是小事。 襲擊欽差,私自調兵,大宋都是大罪,再加上王家走的是蔭官,沒有什么不殺士大夫的保護傘——其實王洋覺得,看太子清算蔡京諸黨的手段,也不像是遵守祖訓的人。 所以,王洋在簡單審判后,便直接將王氏一族中的主犯收監,家產查封,等著朝廷的審判文書過來,就可以該斬的斬,該流放的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