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頁
書迷正在閱讀:玉無香、我靠位面客棧富甲天下[美食]、當女主改拿反派劇本、斷更后我被攝政王拽進了書里、[七五同人]半江秋月一江春[鼠貓]、[綜漫]我和綱吉君結婚的第三年、咸魚法師生存日志[穿書]、[綜武俠]每一世都是丫鬟命、穿書拯救年代文圣父男主、仆人都是未來大佬怎么破
漢軍關于立即出兵的呼聲登時不絕于耳。 畢竟此次自長安發兵,為的就是除韓王信,滅冒頓,如今雖打了幾場勝仗,卻連冒頓的影子都沒見到,所有正面戰場,都是漢軍與韓軍的主力在對決廝殺,匈奴只是策應,且戰斗力薄弱。 以樊噲為首的武將開始每日追著劉邦進言,催促皇帝速速發兵,生怕再等下去,冒頓帶著那些不經打的匈奴兵就要滾回老家去了。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啊陛下! 面對一干武將齊刷刷跪一地請求發兵,劉邦內心搖擺不定,看向陳平道:戶牖候怎么看? 陳平知劉邦雖表現地頗為猶豫,實則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遂折中道:陛下此時發兵,可在途中與劉敬探營回返相遇,屆時若有異常,也來得及處置,若無異常,大軍倒可以省下不少時日。 陳平此話甚合劉邦心意,于是不等劉敬回報探營虛實,劉邦已拿定了主意:當即發兵! 時值隆冬,北地苦寒,大雪紛飛,一路向北的漢軍士兵忍受不住如此寒冷的天氣,加上衣服單薄,自大軍出了晉陽,短短兩日內,軍中凍掉手指之人十有二三。 七日后,大軍來到句注山下的廣武縣,如陳平所料,正遇上了探營回返的劉敬。 對于自己還未回到晉陽,大軍已經開拔之事,劉敬不敢有任何異議,且他此次前去探營,所見所聞,與之前斥候回報基本無二,匈奴防衛松懈,戰馬皆為老馬,士卒皆是老弱病殘,簡直窘迫孱弱至極。 劉邦聽聞后,更加堅定了一舉將匈奴王消滅的決心,劉敬卻是一臉憂心忡忡,冒死進諫道:陛下!恕臣直言,兩國相擊,宜夸矜其所長。今臣前往徒見羸瘠老貧,此乃匈奴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啊! 樊噲急道:陛下,三十萬大軍已行至廣武,此時若要停止進軍,必定軍心大亂,且郎中劉敬此次并未發現什么異常,單靠毫無佐證的猜測疑忌,便要停止三十萬大軍的作戰計劃,實在荒謬!陛下,再猶豫下去,恐放虎歸山,錯失良機,日后若再想殺了冒頓,可就難了! 不等劉邦發話,劉敬道:陛下,此役關系陛下安危,大漢社稷,請陛下務必聽臣一句勸,萬萬不可進軍! 三十萬大軍已行至廣武,此時若是撤軍,便是承認自己草率行事,判斷有誤,且樊噲說得沒錯,劉敬此行并未帶回什么異常情報,竟還在這里一味說著喪氣話,思及此,劉邦大怒道:狂妄之徒!爾等不過區區一齊國囚犯,靠著一張伶牙俐口享我大漢高官厚祿,卻不思回報,以虛妄之言亂我軍心,違我軍令!來人!將這豎子拉出去斬了! 誰知劉敬仍不死心地叫囂:為臣死不足惜,發兵一事,還望陛下三思啊! 陳平不忍,連忙跪倒懇求道:陛下息怒!劉敬口出狂言,其罪當誅,然兩軍即將交鋒,斬殺軍中大臣實為不吉,恐對三軍不利,不如暫且留他一命,待到大軍凱旋,賞功罰過之時,再行處罰不遲! 帳內眾人雖覺得劉敬過于固執狂妄,但也知他并無壞心,且冒死探營,本就衷心可鑒,遂齊齊跪倒一地,為他求情。 劉邦見狀,冷哼了一聲,道:就依戶牖候所言,暫且留他一條狗命,來人,將劉敬鎖起來押收廣武監,待朕得勝,回來再做處置! ...... 經此風波,更加堅定了劉邦盡快進軍平城的決心,翌日一早,天色未明時分,劉邦便帶領一小部分士卒先行,粒粒白雪中,戰馬嘶鳴,戰旗翻卷,劉邦風馳電掣直撲平城,將大部隊遠遠甩在了身后。 大軍來到平城,見城墻毀壞,箭樓坍塌,城內空無一人,一派破敗蕭條景象,灌嬰請示劉邦是否進城,劉邦見天色已晚,軍中戰士都凍得夠嗆,遂下令進城中休整,明日一早再向白登山進發。 很快,漢軍大纛矗立在城墻之上,城內城外布滿漢軍士卒。軍中庖廚埋鍋造飯,裊裊白煙飄向這片靜謐肅殺的曠野上空。 于此同時,距離平城不過幾十里外的丘林之中,匈奴的四十萬大軍已經集結完畢,正忍受著饑寒,無聲無息地埋伏在雪原四周。 大單于,劉邦的軍隊已經抵達平城! 丘林稽且回報探聽到的軍情,請示下一步行動。 來了多少人? 冒頓望著遠處升騰的白煙,問丘林。 約有六萬。 怎么這么少? 劉邦率了一支精銳騎兵先行,漢軍的步兵還在后面,保守估計,二十六萬步兵行至這里至少還需八/九日。 冒頓點了點頭,似自言自語道:夠了。 丘林稽且以為大單于不想再聽戰報,立時住了嘴,冒頓反應過來,臉色緩和道:孤是說,拿下劉邦,時間夠了! 北方冬日的曠野,時常晨霧彌漫,劉邦號令大軍繼續向白登山方向進發的這個清晨,霧鎖平城,四處白茫茫一片,伸手不見五指。 濃烈的大霧阻滯了大軍開拔的進程,待到漢軍集結完畢,沖破濃霧的封鎖挺進到白登山下時,一輪懨懨的鵝黃色太陽剛升至半空,四下闃靜地連一聲鴉噪也無,大霧尚未消散,劉邦在陣前一時辨不明方位,只得號令大軍繼續向山丘上行進,試圖登高遠眺,觀察四處地勢軍情,然而當他真正登上了那座小土包,濃霧倏然間消散的一瞬,真正可怕的一幕出現了多少年后,每當午夜夢回,都令劉邦驚出一身冷汗,自夢中猝然驚醒的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