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體系力量
我們普通人今天有滋有味地吃著鴨rou,把它當作下酒的菜,甚至當成平時開胃佐餐的零食,其實是很奢侈,很近代的事情。 來打工的小向,對此深有體會。他家是養雞養鴨的,對飼料成本及鴨rou成長的比例,很清楚。當然,他家原來養的是大余鴨,不是這個鹵鴨的品種。 “冬哥,我家雖然養鴨子也因為禽流感失敗了,但過去也曾經賺過錢的。我們家的場子小,人家的場子,一年出欄幾萬只,那損失才叫大呢。” “這么說,你這是船小好調頭嗎?” “不是,我老在想這個問題,這么多鴨子,光我們那一帶,就這么多,我曉得,江西養鴨子的還要多些,人們怎么這么能吃?更何況,那得要多少糧食?我知道,我們農村,現在,有些地都拋荒了,人都去打工了,哪里來這么多糧食,是從國外進口的嗎?” “你一口氣問了這么多問題,我咱回答呢?” 冬子與小向正說著,小熊過來了。“我覺得,糧食產品提高,是主要原因。” 冬子好久沒有與他們倆認真交談過,利用這個在鹵菜時的間隙,正好可以多說會話。小蔣與小樊還有燕子,都睡午覺了。 “糧食單產在高了,現在一畝地打的糧食,相當于過去三畝地,所以,即便有少量的土地拋荒,糧食的總產量,也足夠大家吃。總產量高了,糧食價格就高不起來。為了讓糧食的效益最大化,就得進行轉化,將植物蛋白轉化為動物蛋白,將植物淀粉轉化為動物脂肪,這既是大家口味與營養升級的需求,也是農村提高糧食效益的辦法。一個需求一個供給兩個合了拍,這事就成了。” 冬子覺得,這個小熊算是有思想的一個人,只是平時交流不多。他平時搗鼓一些機械的東西,想不到,思維也如此清晰。看樣子,一個人有了科學基礎與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就可以得出相對正確的判斷。 小向還有問題:“我覺得,我們祖輩在這地上種糧食,也可以算是經驗豐富了,他們也算是勤勞了,但為什么,他們卻永遠提高不了糧食產量呢?按我父親說,他們原來種地,一畝地打四五百斤稻谷,就算是豐收了。而今天,隨便一個人,種懶田,也收得了一千大幾百,甚至有人接近到兩千斤,這是啥道理呢?” 小熊剛要回答,冬子馬上趕話:“啥叫種懶田?” “嗨!過去,種個稻谷,起碼你先得選種吧。選種后,得育苗充秧吧,育出秧苗,得分開栽吧,犁田耙田打田坎放水施底肥,這些費力的工序就不說了。栽完了,一切順利,你還得要薅秧扯稗子除雜草,那又是體力活,螞蟥叮人不說,不會讓腳上起糞毒。” 看到冬哥不太理解的樣子,小熊作了解釋。所謂糞毒,其實是因為過去秧田主要的底肥是農家肥,其實就是人畜糞尿。長期泡在水里,那毒素進入皮膚,除了會讓人脫皮外,至少會讓你皮膚過敏,那一種奇癢難忍的痛苦,只有過來人才會形容。農村也沒什么辦法治療,有狠人,把高度白酒燒著藍色的火苗,往皮膚上抹,也只能是以一種痛掩蓋一種癢,不起多大作用。 螞蟥這事也可惡,它吸血是用吸盤的,估計也有麻痹毒劑,它爬在人腿上時,你都沒感覺,它就吸飽了血。你發現了,還不能硬扯它,越扯,它越扒得緊。你可以猛力拍擊附近的皮膚,它在震動中,才有可能脫落。這家伙,再生能力強,你把它殺成兩段,它就可以活出兩個來,比蚯蚓還厲害。 這些東西,冬子都沒聽說過,所以感覺很新鮮。不要說農民黑,那是田野勞作太陽曬的。不要說農民的手糙,那是扯雜草拉的。不要說農民瘦,有螞蟥吸血呢。 “老一輩那么苦,一年到頭混個溫飽都難。更莫說收稻谷,曬稻谷,碾米,那些辛苦,貫穿全年,有的一年搞兩季,甚至聽說我們老一輩,還有一年搞三季的,那太辛苦的作用,抵不到今天,種懶田的人,一年搞一季收得多。” 所謂種懶田,現在的人,栽秧用機器了,放水有渠道了,不用薅秧除雜草了,收谷時也是機械,曬谷被烘干機代替,碾米有打米機。哪怕偶爾下田,穿著橡皮衣褲,根本不怕螞蟥和糞毒了。 “其實,現在的田里也沒有螞蟥和糞毒,也沒得雜草。”小熊解釋到。 “為什么呢?” “改良了,選種也不需要了,種子公司的雜交水稻種子,你直接買就行。不長雜草不需要薅秧,其實是使用除草劑的結果,當然,沒有螞蟥是農藥的使用,而糞毒,現在主要的底肥是化肥,農家肥這東西,使用量越來越少了。” 所謂種懶田,是化肥農藥的結果,是機械化的結果。極大地減少了勞動強度,并且,還提高了產量及抗病蟲害的能力。 “這里有幾個關鍵技術,可是不容易的。”小熊開始了農業科普工作:“它們是一個體系,當我們漸次突破后,農業面貌徹底改變,就成了今天這個現實。” 在小熊的介紹下,冬子才明白這個科技術爬升的艱難以及它的巨大意義。 首先,雜交水稻的發明與推廣,是典型的生物技術,以袁隆平為代表的農業科學家,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的單產,可以說,這是決定性因素。其實,農藥的廣泛進步與推廣,從殺蟲害到除草劑的使用,減少了農業的損失,并且降低了勞動強度。 還有更重要的是,化肥的使用,讓田地的肥力,有了革命性的改變。 小熊估計化學學得不錯,他介紹了化肥的發展歷程。據說,化肥的制造,原理上大家都明白,但要大規模低成本地造出來,需要一種耐高溫高壓的罐子,據說,能夠造這種罐子的國家,就可以制造潛艇,是工業化到中級階段的產物。 到了這一步,得理解化肥的發展步驟。植物需要的肥料,主體上分四種:氮、磷、鉀及包含大量微量元素的復合肥。而傳統上的氮肥,主要是人畜糞尿;傳統的磷肥,主要是骨粉及豆餅等,傳統的鉀肥,一般是草木灰。有化學工業之前,人們不知道復合肥。 而化肥工業,首先得從氮肥開始。在我們中國,最開始的縣級化肥廠,生產的主要氮肥是碳銨,化學全名叫碳酸氫銨。后來,高級一點的化肥廠,才產磷肥。當這個國家能夠產尿素時,才表明,他的工業體系,已經開始完整了。我們國家能夠全面生產尿素的時間,也只是從八十年代開始,那也是我們糧食大增產的第二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雜交水稻的推廣,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從水稻畝產四百斤到八百斤。第二階段是八十年代中期尿素的大量使用,從八百斤到一千二百斤。第三階段是九十年代開始至今,復合肥的使用到各種種子與農藥的使用,再加上雜交水稻的改良,已經達到了接近兩千斤的水平。 冬子聽了,嚇了一跳,這不是原來的接近五倍嘛。所以,按人口與總產量的比例來看,今天人均占有的糧食,至少是以前人均糧食的三倍。 “野蠻式增長啊,原來是這樣,好多問題可以解釋得清楚了。”冬子感嘆到:“農業,從原來緊繃的社會基礎,變成今天可以完全輕松對付,這為中國工業化創造了條件。沒了饑餓的包袱,我們可以完全放心地搞工業。而工業化的成果,又促進著農業的發展,這是一個正反饋,良性循環啊。” 小向明顯不太懂冬哥的話,小熊倒是聽懂了一些,但還是有一些疑問:“冬哥,你想解釋什么問題呢?” “我們國家幾十年了,一直想搞工業化,為什么一直坎坷?因為農業落后這個問題沒解決,大家為吃飽費盡心力,既沒錢來投資工業,也沒勞動力抽出來搞大工業。為什么八十年代后,工業飛速發展?因為農業盈余帶來的積累,以及大量被解放出來的農業勞動力投入工業,比如說打工潮的出現,才給工業化提供了物質與人力兩方面的基礎,所以,條件具備了,發展就自然順暢多了。” 小熊此時,對冬子簡直佩服得很了:“冬哥,你一個廚師關心起工業化來,太了不起了。” “不是,我原來在廣東和西安時,那一幫子朋友,整天討論這個問題。” 冬子喝了口茶,也分別給小向與小熊倒了一杯,那是楊哥送給他的茶葉,雖然號稱是頂級的,特別貴,但在冬子這種不太講究的人面前,它只是稱得上很好喝而已。 “體系的力量,科技樹的攀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普通人,把吃rou當成好玩似的,不知道,有些國家,把人民喝上rou湯,當成最高領導人的理想呢。” 冬子有一種明顯的感覺,所有人的發展及興旺,與國家民族的整體命運是相連的。 比如,小從的方面來說,沒有容城的房地產開發,就沒有自家老屋的拆遷,容城突然之間冒出成千上萬的百萬富翁,其實是享受了時代的紅利,與個人的努力,關系不大。 再比如,人們的包含結構。以前在容鋼時,父親做菜,工人們最喜歡的,莫過于紅燒rou這種大魚大rou的東西,因為大家缺少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質的補充。而后來,對味道有追求的人,脂肪量充足的人,才對這種比較瘦的鹵鴨子感興趣。 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骨頭比rou貴。豬排骨買到二十多元錢一斤,而瘦rou,卻只有不到二十塊錢,純粹的肥rou,一般用來煉豬油,大概只有十來塊一斤了。這種包含習慣,在近些年,與傳統的,剛好調了一個個。 小向對這些沒有興趣,但對鹵料有興趣,總在冬哥面前問這問那的。冬子當然不能透露自己鹵料的內容,對方也沒這方面的意思。對方只是對鹵料烹飪本身感興趣,想多了解一些知識。于是,冬子從一個問題開始,給他上了一課。 “你既然對調料感興趣,那你知道十三香嗎?” “哪個不清楚?這滿大街賣的東西。” “那好,我問你,它里面有多少種調料?” “不是說十三種嗎?” 冬子望了望對方,笑了起來。小向看到冬子這個表情,有點不自信:“難道不是十三種?” “過去曾經是過,以十三種為主,其實不止。” 于是,冬子給小向普及了十三香的基本知識。 “十三香”就是指13種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藥物,包括紫蔻、砂仁、rou蔻、rou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干姜等。屬調味料,廚房用品,佐料。 “十三香”的配比,一般應為:花椒、大料各5份,rou桂、三奈、陳皮、良姜、白芷各2份,其余各1份,然后把它們合在一起,就是“十三香”。分開使用也可,如茴香氣味濃烈,用于制作素菜及豆制品最好;做牛、羊rou用白芷,可去除膻氣增加鮮味,使rou質細嫩;熏rou、煮腸用rou桂,可使rou、腸香味濃郁,久食不膩;氽湯用陳皮和木香,可使氣味淡雅而清香;做魚用三奈和生姜,即能解除魚腥,又可使魚酥嫩相宜,香氣橫溢;熏制雞、鴨、鵝rou,用rou蔻和丁香,可使熏味獨特,嚼時鮮香盈口,滿室芬芳。 制作“十三香”時原料必須充分曬干或烘干,粉碎過篩,而且越細越好。每種原料應該單獨粉碎,分別存放,最好將其裝在無毒無異味的食用塑料袋內,以防香料“回潮”或走味兒。使用時并非用量越多越好,一定要適量,因為桂皮、丁香、茴香、生姜以及胡椒等料,它們雖然屬于天然調味品,但如果用量過度,同樣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乃至毒性和誘變性,所以使用時應以“寧少勿多”為宜。 講到這里時,身邊的小熊幾乎要拿筆來記錄了,冬子制止到:“這些都是常識,你多翻翻書就知道了,還有一些,老廚師的經驗之談,聽聽也就過了。當然,如果作為正規的廚師,不僅要知道它們的香型及使用方法,地道產地,還得要知道它們的各種成份的性味及營養價值。” “你說得,跟老中醫差不多。”小向感嘆到。 “醫食同源嘛。吃五谷雜糧的食品要生病,治病也要服藥物。況且,許多調料本身,就是中藥材,作為專業廚師,不可不知道。” 這一次,冬子倒是讓他們兩人記錄了一下,畢竟,自己說得簡潔,他們暫時無法理解,只好記下來,以后自己在實踐中注意就是了。 八角:性辛溫、理氣止痛,溫中散寒,是菜肴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丁香:辛溫、香氣濃烈,溫腎助陽,溫中止吐。山奈:辛、苦溫,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少用。山楂:性酸,消食化積、散瘀行滯,對高血壓高血脂有明顯的降低作用,一般以溫煮為好, “這個山楂當茶飲也有良好的收效。過去就有喝北方人喝那種三炮臺的復合茶,里面就可以加山楂。”冬子說完,在接下來的內容,就講得更為快捷了。 小茴:辛溫、理氣和胃、祛寒止痛,是燒魚的常用調料。木香:有廣木香、云木香兩種,行氣止痛,氣味濃香,但配料時少用。甘松:辛、甘、溫,近似香草藥理,食欲不振,氣郁胸悶,常用作鹵鹽水鵝。甘草:甘、平、補中益氣,瀉火解毒,潤肺祛痰,緩解藥性,必備之藥。 干姜是家庭傷風感冒、胃不好的必備之品。分南姜和北姜,辛、溫、發汗解表,溫中止嘔,化痰溫腎散寒。白芷:發汗解表,祛風止痛,有抗菌作用,是龍蝦調料必用之品。豆蔻:氣味辛、溫、濃烈,化溫和胃,產在印尼、馬來西亞,是燒、鹵、腌制菜肴的上好材料,龍蝦調料必用之品。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氣,止痛,一般與母雞同煮,可起到滋補的作用。當歸是女性圣品,常用藥。當然也是調料與香料。 rou桂:平常所說的桂皮,三年生,產于廣西,溫腎助陽,溫通經脈。rou蔻:辛溫氣濃香,澀腸止瀉、溫中行氣,產于東南亞,是香料中的調味佳品。 花椒:四川產青椒為最佳,陜西產紅花椒次之,山東與內地產再次之,溫中散寒,止瀉溫脾。是家庭菜肴中的必用之品。 孜然:原產于新疆,現大部分都是甘肅孜然,是新疆烤羊rou串常用調料,清香型。當然,冬子的老陳燒烤,也少不了它,這一點,一邊聽課的小向都說出來了。 香葉:國內香葉質量差,進口香葉,香氣濃郁,有較強的防腐作用。辛庚:辛溫、通鼻竅,我國各地都有。它的別名,木籠花、望春花、通春花,是鹵菜烤rou的好材料。 胡椒也是烤羊rou的必備調料:辛溫、熱、溫中散寒,增進食欲,助消化。我國海南島產白胡椒,廣東、廣西部分地方產黑胡椒,大量的黑胡椒從越南進口,是家庭必備的調味品。 草果:辛溫、胸脘脹悶,食少治癥,是燒鹵雞的主料,主產于廣東。現價格昂貴。草蔻:辛溫,溫中開胃。陽春砂:辛溫,是腌制鹵菜的佳品,價格昂貴。其實,不用多說,他倆都已經猜到,冬哥的鹵料中,肯定有這一味。 “這些是調料的性狀,也就是它們的性質。但在實際過程中,他們是成套使用的,也就是說,他們分類型,大約有五大類,各自組成不同的香型體系,形成復合味,這也是川菜的重大特點。所以,關于它們的使用規律,我也簡單介紹一下。” 辛溫型:八角、rou桂、小茴、花椒、丁香稱五香,一般適合家庭小吃、瓜子、制醬等用,適用范圍廣泛,適合大眾口味。一般市場上流通的五香粉都是以小茴、碎桂皮為主,八角、丁香很少,所以沒有味道,真正制作起來,應該以八角、丁香為主,其它的為輔才行。 麻辣型:在五香的基礎上加青川椒、蓽菠、胡椒、豆蔻、干姜、草果、良姜等,在燒制當中,要投入適當的辣椒,以達到有辣、麻的口感。用法各異,在椒子和花椒可用熱油炒,達到香的感覺,也有磨成粉狀,也有全部投進鍋中煮水用,那就是說每個廚師他有他本人的看法和愛好,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濃香型:在一般材料的基礎上加香砂、rou蔻、豆蔻、辛庚,進口香葉,制成特有的香味,如香腸、燒雞、鹵雞和高檔次的燒烤。 怪味型:草果、草蔻、rou蔻、木香、山奈、青川椒、千年健、五加皮、杜仲另加五香以煮水,這種口味給人以清新的感覺。 滋補型:如天麻、羅漢果、當參、當歸蔓長、rou桂作為輔料,佐以甲魚、母雞、狗rou之類,系大補,可壯陽補腎、益氣補中,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此時小熊問到:“這五種味型,是獨立的呢?還是仍然可以整合?” “都行。如果是獨立的味型,按我上面的說法,就可以用了。但如果想把其中的幾種味型進行整合,要想試驗成功,那可得花大量的時間,有經驗的老師傅經過長期的摸索,才有可能拿出合適的配比來。你知道,按數量與品種不同的組合形式,會有多少嗎?” 小熊想了想:“那就太多了,僅是品種,那就是幾何數級的,如果加上各自的數量不同,組合起來,可以算是無窮無盡。” 冬子點了點頭,而對面的小向,卻吐了吐舌頭,估計,他沒想到,這個世界,居然如此復雜。 此時冬子想起來,自己這些調料知識,大部分是在重慶,幫齊老爺子收購調料,當檢驗員時學到的知識。在這兩位面前,自己也得瑟了一把。 知識,特別是成體系的知識,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