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孟月泠獨自站在病床前,面色冷漠,不禁想到就在幾天前,他聽到孟桂儂小聲念叨著孟丹靈的生辰,幾年記性越來越差了,便總是嘀咕著:“十月初九……十月初九……臘月……臘月……” 他和柳書丹的生日都在臘月,他是臘月十五,柳書丹是臘月廿一。那瞬間他期待著孟桂儂說出“臘月十五”,可卻聽孟桂儂說:“臘月二十一……書丹,書丹……” 或許對于父親的期待在那一瞬當就已經煙消云散了,此時只是更徹底了些。 他對著死去的人說話,從未這樣平心靜氣地與孟桂儂交談過,也像是對空氣自言自語:“那身蟒,沒那么好。我有一件更好的,送給你,換你去聽一場我的戲,不會讓你失望的。” 回應他的只有滿室闃寂,他幽幽地重復:“真的不會讓您失望的。” 三十余年,他與這個父親至遠至疏,原本就不親厚,又因為他走了自己的路,不愿意復刻父親的戲路,徹底分道揚鑣,到死未能聚頭。 他心底里荒蕪了三十余年的那處渴望,渴望有朝一日得到來自孟桂儂的認同,隨著炮火一并被打散了。人之一生,遺憾常有,圓滿不常有,他早該看透。 沒等日本人上門邀他唱戲,他便登了報,聲明徹底歇藝了。 佩芷去世之后,他還堅持唱了幾年,可每每在戲臺上,看不到南二包廂熟悉的身影,下了臺亦沒有個懂他的人,他唱得寂寞。 如今孟桂儂去世,他像是連最后的追求都沒了。傅棠勸過也沒用,便隨他了。 余秀裳聞訊寄來長信,當初隱瞞佩芷在奉天的消息,為的就是他能平平安安地把戲傳承下去,余秀裳是個戲比天大的人,近幾年也為此多次向孟月泠道歉,無法接受他如今徹底不唱。 孟月泠過去也認“戲比天大”四個字,可隨著北平陷落,倉促間他好像耗盡了所有的心氣,如今不過是應了那句——生生死死為情多,奈情何。 民國二十七年初,北平和天津恢復交通后,他遷到了天津,繼續住在石川書齋,一個充滿了昔日回憶的地方。墻上貼著的九九消寒圖已經泛黃了,不知道再過幾年會不會隨風碎裂。 他親自把院子里的池塘清理干凈,繼續開始養魚,每每站在魚塘前,看著無憂暢游的魚兒,好像就能回到那年在耿公館初見她穿女裝的模樣,月白色倒大袖旗袍、竹樣暗紋、杏色流蘇壓襟墜子、素金簪、沒打耳洞的耳垂,還有雙腕的春帶彩鴛鴦鐲。 正像兩只鐲子鸞鳳分離,他時常攥著那只鐲子出神,情凄意切地思念她,心頭絞痛。 那幾年他開始學畫丹青,起先總覺得畫得不像,后來畫藝精湛了,卻有些記不清她的模樣了,須得時時看著墻上昔年的合照,妄圖刻在心里。 結果心卻更痛。傅棠和袁小真察覺到不對,好說歹說勸他去了醫院,大夫說是心臟出了毛病,開了不少的藥。常年在臺上唱戲,不論多么游刃有余的角兒,到底都是要提著心的,秦眠香和余秀裳都有心絞痛的毛病。 袁小真常往吉祥胡同去,她是女人,心思比傅棠細膩些。像是代替佩芷關照孟月泠一樣,時常提醒他吃藥。 沒想到那些藥都被他倒進了花盆里,他的病離死還遠著,他正是覺得太遠了,想早點了結此生。 民國三十年的中秋,石川書齋院子里的桂花開了,香氣寂寂撩人。 傅棠和袁小真攜著兩壇桂花酒,來陪孟月泠度中秋。趙巧容和宋小笙不請自帶,帶了兩簍螃蟹,還有他們的女兒,已經開蒙學戲了。 小院子許久沒這么熱絡,幾人在月下對酌,還是不如當初,多了幾分空曠和孤寂,無法填補。 孟月泠雖然多年不曾登臺,但平日里愛唱昆曲,此情此景讓他想起《牡丹亭》的那出《離魂》,杜麗娘思念柳夢梅成疾,藥石無醫,適逢中秋佳節,推窗一看,月色蒙蒙,細雨微微…… 他唱那段《集賢賓》,嗓音同昔日一樣圓潤孤冷,昆曲一唱三嘆,多了份綺麗綿延,與空中泠月格外相襯,聽得人肝腸寸斷,淚眼婆娑。 杜麗娘思念柳夢梅,一如他思念佩芷,七年來未曾斷絕。 海天悠、問冰蟾何處涌? 玉杵秋空,憑誰竊藥把嫦娥奉? 甚西風吹夢無蹤! 人去難逢,須不是神挑鬼弄。 在眉峰,心坎里別是一般疼痛。 兩日后,舊歷八月十七,一代名旦孟月泠死訊見報,正值盛年,因病去世,各地戲迷一片哀嘆。 只有那晚中秋宴的其余四人知道,他并非病故,而是死于自沉。 中秋次日清早,傅棠和袁小真一同出門,路過醫院順便幫孟月泠取了藥,送到吉祥胡同。推開院門發現,院子里那張石桌上的殘筵還未收拾,像是破敗的山河,亦如同缺憾的人生。 袁小真正要幫忙收拾,傅棠叫了聲“小真”,二人看向不遠處的池塘,當年佩芷買下這處宅子后專程打造的。池子里仆臥著個人,穿月白色長衫,看起來很是安詳,了無牽掛。 他這些年活得很是孤寂,靠著佩芷給傅棠的那封信殘活至今,還是走了。 摯友知己接連逝去,西府滿園的海棠花開花落,卻無人共賞,傅棠每每看著盎然盛放的花海,只剩無奈的嗟嘆。 時代滾滾而過,佩芷和靜風沒能看到的太平,他替他們看到了。建國次年,袁小真產下一女,是他們唯一的孩子,取名傅春鶯,字懷友。佩芷去世那年袁小真懷的那個孩子沒能保住,如今重獲掌上明珠,傅棠再無遺憾,感念袁小真為他傾心付出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