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正是如此。”張良頷首,贊同韓成的結論。 又道:“至于說,科舉取士的國策施行,擔憂百姓擠占機遇?” 韓成又不懂了:“難道不會?百姓躋身朝堂,現在這些上卿功勛們,難道不會因而被擠占了權位?” 韓成到底是韓國王族,不知底層世情。 張良則要通透多了:“眼下世道,只說書籍不傳外家,百姓手中便無書籍。既無書籍,如何識字讀書?” “孔仲尼因材施教,不拘出身,自此私學興盛,卻也只有七十二賢,私學若干。然之于天下愚民千萬呢?杯水車薪而已。” “就算天下百姓自今日為始,開智識字,然沒有十年之久,根本無法參加科舉。于上卿、士大夫之家,能有什么妨礙?” 韓成明悟:“就好比蟲蟻與猛獸,蟲蟻即便被允許進食大餐,放任長大,也無法與猛獸角力!” “確如此理。”張良為韓成的聰慧而心痛。 大秦安定在望,他們復國機會渺茫了。 “十年、四屆科舉,大秦最緊要的位置,早就已經被現有的士人們占據,何懼后來者百姓擠占權位?” “現在科舉選士,本就是從貴族、卿大夫、士人等權貴中去選。” 雖然殘酷,但事實如此, 天下仍舊是少數權貴的天下。 韓成明白了:“歸根究底,rou終究是爛在自家鍋里的,百姓想要分一杯羹,還任重道遠。” 最多再有如蕭何、劉季、曹參一類,識字的下吏——然而他們能識字讀書,本就非普通百姓了。 二人不甚清楚的是:之所以科舉取士,旨在于填補大秦基層官吏空缺,并且給百姓畫上一個餅。 事實上,確實會有如蕭何一類吃到餅者。可若真是賢才,讓他吃到又如何? 世上的大賢才,終究稀少。 張良又道:“大秦的這些上卿們,有幾個是秦國本地人?” “遠的張儀、范雎、衛鞅等不說,眼下的李斯原是楚國人,蒙驁、蒙武、蒙恬和蒙毅的蒙家原也是齊國人。” “秦國,沒有根深蒂固的累世之家。”尤其是在始皇帝的霸道威壓之下,更不會有。 張良想到什么,臉色更添灰敗。 終究還是說了出來:“反而是六國遺民…不,六國士人,才是最擁護科舉取士者。” 韓成不解:“六國與秦有滅國宿仇,六國士人怎會擁護秦策?” 張良凄然一笑:“怎會?對士人們來說,只有機遇有無之別,并無國界里外之分。否則,也就沒有張儀、范雎等賢才西進秦國了。” “對六國的士人來說,六國亡后,他們便成了普通黔首,需要親自耕織艱難求生,再不能享受特權和安逸生活。這才是他們最不能忍受的。” “而一旦能夠科舉取士,六國士人們又有了通往權貴的道路,又有望過人上人的生活。” “他們會再仇恨秦國嗎?” “就似楚人李斯,他可會為楚滅而怨恨秦國?” 廷尉李斯對始皇帝的忠心,人盡皆知,甚至他就是六國滅亡的推手之一。 他怎會為楚國滅亡而怨恨秦國? 韓成頓時如雷轟頂,哀呼一聲! “六國根基被掘!” 百姓愚昧,是做秦人,還是做六國之民,于他們而言全無分別。 或許盡管秦法嚴苛,但天下一統沒了內部征戰,百姓還更愿意做秦人。 唯有識字懂文的六國士人,會愿意懷念故國對士人的優 待,從而響應復國。 可是如今,大秦一條科舉取士的國策,直接掘了六國復國的根基! 張良和韓成二人,相望皆頹靡。 原本以為即使入了咸陽,也還能謀劃一二。 結果卻是當頭棒喝,前途更加渺茫! 而張良二人不知道的是,科舉取士會順利施行,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仙使預言,大秦官吏缺額嚴重,危及大秦統治。 而科舉取士,能最快地選拔出人才,補上官吏缺口,拯救大秦于危亡。 至于科舉取士,動了大秦上卿功勛們的利益?胡扯! 且不說事實如何,只說大秦一旦亡了,覆巢之下無完卵,大秦上卿們和將軍們什么利益都雞飛蛋打了! 若說誰最想大秦長存,除了始皇帝嬴政,也就是大秦的文武‘開國’功勛們了。 好不容易建功立業,未曾享受呢,國亡了!換誰能樂意啊! 良久,天色已然黑盡。 韓成才開口:“子房,你也去參加科舉罷。” “韓國復國無望,我們又已經身陷咸陽。子房你才華超群,不能埋沒了。” 張良怒道:“橫陽君此言,實乃誅心之言!” “吾先輩五世相韓,我又怎能為秦效命。況且也未到山窮水盡之時……” 關于仙使傳言,他是不信的。 咸陽的街道、水井、公廁,他看過了,皆是人力可為之的。 張良猜測,多半是征發刑徒,日夜輪班所為。 又不知怎么瞞天過海,瞞過了咸陽百姓。 大興土木。 又掩耳盜鈴。 不正是取死之道? 張良:韓國復國之路,還未到山窮水盡之時! 呂娥姁:你也就是來得晚,又沒趕上最后兩天去看鋼鐵神獸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