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
少頃,威嚴的聲音傳來:“開始吧?!?/br> 所有考生落坐,太監分發題卷,答卷,草稿紙。 題卷發到秦遇這里,他拿起來先看了看。 只有兩道策論題。 一道是:“如保赤子?!薄咀ⅰ?/br> 另一道題目則是:安國全軍之道。 第一道題目,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這里顯然不是指愛護幼兒。而是指父母官要愛護其治理下的普通百姓。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如何愛護才算正確。而考生們要答的就是愛護方法。這便是策論。 這個時候,歌功頌德只會適得其反,必須言之有物。 可這還不夠,周圍俱是濟濟人才,他們想不出有用的建議嗎。 十個人寫了,二十個人寫了,七八十人寫了,那建議也就不出彩了。 這也是為什么秦遇在會試中,明明回答了干貨,但是卻居于中上名次的原因。 只提建議沒有用,沒有直擊痛點,沒有除弊,再好的建議也只是隔靴搔癢。 秦遇慢吞吞磨著墨,腦子里思緒萬千。 若問他想不想在天子面前露臉,想不想脫穎而出,眾人矚目? 他是個俗人,自然是想的。 可是還有句話叫出頭的椽子先爛。 他的名次還好,再努努力,成為一名進士,以后進入翰林,做一名“清貴”的小官,也算安頓下來了,然后把他娘也接來京城,再之后娶妻生子,在年復一年中慢慢熬資歷。 可是…… 會試三年一屆,每屆錄取三百人,就按一百人能出頭算,多來兩屆,就是幾百人,進士又如何,還不是被淹沒在一屆又一屆的“新人”中。 秦遇磨墨的速度慢了下來,他低下頭,苦笑一聲。 到底還是不甘心,混日子哪里都可以,他甚至在當初考上舉人之后,就可以以舉人之名在老家活動,照樣把日子過得富裕安康。 他何苦還去千遠萬遠的求學? 念頭通達,秦遇的眼神變得堅定起來,他放下墨條,提筆蘸墨,先寫下自己的籍貫信息。 然后稍微潤色了兩句,就開始細數近年來朝廷在哪些方面與民爭利,大興土木,使民生困。 他在金陵所學,足夠他了解當前的民生政治,每一條都是事實。洋洋灑灑陳述弊端,控制在一半字數左右,又開始回答解決之法。 第二道題,也是差不到類似的答法。之前在會試時,有一道策論題目為:強兵之道。 秦遇大概也能揣摩到天子的一些想法,所以這一次就答的大膽了許多。 秦遇提出了邊關士兵以命相博,最后卻被讓人冒領了軍功。 這是小的方面,也正是從此入手,又講述到了軍餉問題,該說的,不該說的,秦遇都答了上去。 作者有話要說:注:《康誥》PS:關于嚴淮名次問題,因為會試競爭很激烈,一點差距,都可能間隔數個名次,嚴淮本身生病了,答題就模糊,最后還有大題沒答,上榜有點不合理。所以想了想,就改了。請諒解哈。 第80章 探花郎 殿試時間結束,專人收走卷子,考生被帶到偏殿。 秦遇坐在角落里,蹙眉深思,戚蘭在跟其他人交談,人群中,李丕和張和最風光,猶如眾星拱月。 不過他們沒有討論殿試作答,反而是說些無關緊要的東西。 他們身處偏殿,他們在這里的一言一行都被人注視著,不敢有一點差錯。 金鑾殿上,天子和十位大臣在看考生的答卷,天子當然是從名次靠前的考生看。 他的兩鬢生了華發,已經不再年輕了,可他對這個國家還有雄心和抱負,他期待在老去之前,還能再干出一番事業。 他的兒子們已經長大,可是年輕的兒子,反而不如他這個父親有壯志。 太子已立,其他兒子都分封為王,沒有太大野心的藩王,對成朝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 凡事有兩面性,要了好的,就不能不要壞的。 思及此,天子心里嘆了口氣。 他很快壓下這份思緒,看著會元的答卷,李丕,李閣老的孫子。 對于李丕,天子其實不算陌生,這位世家公子,在京城素有美名。 豐神如玉,才華橫溢,家世顯貴。 一份答卷很快看完,隨后是張和的答卷,嚴格說來,二人的文章都作答的極好,天子還算滿意,只是滿意之余,又覺得少了點什么。 那種感覺不好形容,就好像一個饑餓的人吃到了一頓美味的佳肴,肚子也飽了,味蕾也滿足了,仿佛沒有什么缺憾一樣。 而且,看完李丕張和的答卷,再看其他人的,覺得也不過爾爾,文采是有的,建議也還算實用,就是…… 天子皺眉想了想,最后想出一個“不出眾”,那種感覺終于知道怎么形容了。 其他人的答卷算好,但好的不出眾。李丕張和的答卷是出眾了,卻沒有撓到他癢處。 “荒唐!”一位大臣厲聲喝道。 天子被吸引了注意力,淡淡道:“林尚書,何事如此生氣?” 林尚書起身,拱手道:“回皇上,臣只是看到了一篇考生的文章,其所言大言不慚,不知所謂,顛倒黑白,實在不堪入目。” 人大約都是有些逆反心理,天子猶甚,“哦,是嗎,給朕瞧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