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舌尖》的影響
新的一年的一月份,感覺整個互聯網都彌漫著一股子吃貨的氣息。 只要你打開網絡,刷著刷著就會看到跟吃有關的信息,大部分時候都會提到《舌尖》或者《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字樣。 有看過這個節目的,都會感同身受。 沒看過的就特別好奇,為什么一部紀錄片竟然跟熱播電視劇的熱度一樣了。 比如,這段時間的校友網,也就是陳野馬小胖創辦的“熟人社交平臺”,許多人都在發布跟吃有關的東西。 于四海就是野火系所有網站的忠實用戶。 他在校友網建立之初,就注冊了賬號,竟然直接可以跟酷比網的賬號綁定,當然,酷比網的賬號也是他百家中文網以及博客網的賬號。 注冊之后,需要填寫比較精準的個人信息,主要是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各種信息。 正是通過這些信息,于四海成功跟許多“失散”的同學取得了聯系。 起初大家互關之后沒怎么說話,確實是許久未見,即便曾經好到在一個飯缸子里撈白菜吃,現在突然取得聯系,也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尤其是看到彼此的校友網動態,都覺得對方變得好高大上。 曾經的土啦吧唧的少年,如今成了網上炙手可熱的網文作家,還時不時發幾條參加“作者峰會”、“十佳網文作家評選”這樣的照片,擱誰誰能一下子適應過來。 然后,在于四海看來,那些同學一個個也像是跟以前完全不同了,畢竟都在成長。 有的是在做銷售,天天喝酒跑場子,累成狗;有的是成了大老板小老板,戴著墨鏡打高爾夫,人模狗樣;有的看起來混得比較艱辛,經常抱怨生活,覺得自己像一灘狗屎。 當然,還有一些曾經不起眼的女生,竟然出落成了大美女,讓人都不敢跟她說話。 曾經的熟悉的面孔,都變得模糊起來。 后來,校友網推出了一個看起來很沙雕的游戲——偷菜。 雖然看起來很沙雕,但是所有玩過這個游戲的人都入坑了。 買種子,種菜,施肥,抓蟲,采摘……一系列cao作很簡單,也可以說很魔性,畢竟簡單重復的東西是最容易讓人沉迷的。 然后,最受歡迎的功能,就是可以去好友那里偷菜。 這樣的互動,讓許多原本生疏的關系有了突破口。 看到某些凌晨一點受在電腦旁偷菜的人,你就會覺得,這人跟自己一樣沙雕。 什么高大上,在這時候都煙消云散了。 “叮咚!” 在偷了一位女同學的菜之后,網頁右下角有消息提醒。 于四海一看發消息的那人,正是剛才被自己偷菜的那個女同學,女生的名字叫做葛曉婉。 “于老四,半夜不睡覺偷我菜?!!!你真是喪心病狂啊!” 自己那會兒的小名叫于老四,當時跟這個女生比較熟,她經常這么稱呼自己。 一個稱呼,仿佛將時光都拉了回來。 “大碗同學,菜長熟不采摘,是會壞掉的,我也是怕浪費啊。” “我等了一個鐘頭,就是為了收那幾顆蘿卜,我就是看了一會兒《魅力女聲》的空擋,你就把我菜給偷了,你還狡辯!還有,再喊我這個外號,小心我跟你急眼,我現在可是走淑女路線,你這是壞我名聲。” “好吧,下次我的菜熟了,讓你偷一次。” “這還差不多。對了,你這么晚不睡在干嘛?不會是在碼字吧?聽說當網絡作家,經常熬夜碼字,熬夜傷身,有個叫爾東的,天天喊著腰疼。” “沒辦法,晚上的思路清晰一些,現在也不經常熬夜了,身體有點吃不消。爾東我知道,那小子說話半真半假,十次腰疼,有幾次是卡文寫不出來找的借口。” “往后還是調整一下作息吧,太晚睡覺對身體不好,你晚睡一個小時,白天就是花兩三個小時都補不回來。” “嗯嗯,多謝關心,我會慢慢調整的。” “還跟我客氣上了[翻白眼]” 就這樣,于四海跟葛曉婉又開始熟絡起來了。 如今的熟絡,跟小時候不一樣,覺得新鮮,又覺得很親近。 于四海經常說一些自己寫作方面的事情,爆料一些自己熟悉的網絡作者的糗事。 葛曉曼會說一說上大學后的經歷,還有畢業后如今的工作。 “工作好無聊,真想啥也不干做一條咸魚。” 葛曉曼就經常如此抱怨。 不過,她對待工作還是挺認真的,雖然人長得比以前漂亮了,但是依然像以前那樣充滿不服輸的韌勁兒。 當她升到小主管的時候,就對于四海說:“要不要來我這里旅旅游,順便跟我一起慶祝一下升職加薪?” 于四海當即答應,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就奔大東北的一座城市而去了。 那座城市,離于四海的老家,兩千二百多公里。 他家是剛剛轉冷,大東北已經是冰天雪地了。 倆人好幾年沒見了,其實跟網友“面基”差不多,于四海既興奮又忐忑不安。 到了之后,見到姑娘,回憶與現實重疊,站在冰天雪地的城市,卻像是有暖流在心里涌動。 姑娘帶著他游覽了一下這個號稱冰城的地方,然后倆人找了地方吃頓熱氣騰騰的火鍋。 “你一個人在冰城適應嗎?怎么不回老家那邊發展?咱們省城,現在發展的也不錯啊。” 吃飯之余,于四海就看似隨意地問了這個問題。 姑娘想了想,說道:“以前是為了一個人想留在這座城市,后來,就只是單純為了自己才留在這里,畢竟有幾個要好的朋友,還有自己雖然不太喜歡,但是可以勝任的合適工作,如果回到老家,還要再重新去認識人,去適應各種圈子,想想就不太愿意回去。” 于四海說道:“不想回就繼續在冰城呆著吧,我覺得這里還不錯。” 在冰城呆了一周,于四海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回到老家之后,于四海繼續投入到寫作事業當中,只是,偶爾會瘋狂想念那座城市,以及那座城市里的那位叫做大碗的姑娘。 就是在一月的某一天深夜,他看到了葛曉婉在校友網發布的一條動態。 “看了最新一期的《舌尖》,饞到不行,點了份外賣,楊國富的麻辣燙。沒想到點多了,怎么吃都吃不完,好浪費啊!” 于四海忍不住在下面寫了條評論。 “好餓,我想吃。” 然后,姑娘很快回復道:“你來啊,給你留著。” 于四海沒繼續回復,而是將行李匆匆收拾了一遍,打了一輛車就奔機場而去。 好在現在不是什么旺季,從他老家這座城市很容易搭乘飛機到冰城,當然,重要要從平京轉機一次。 因此,到了第二天白天八點,于四海才敲開了葛曉婉的房門。 妹子此時正刷著牙,準備洗漱完畢去上班。 看到門外的于四海,眼珠子都瞪大了。 “你來干嘛?!” “你不是讓我來吃麻辣燙嗎?” 葛曉婉像看二傻子一樣看著于四海:“你跟我倆鬧呢!吃什么吃,我早扔了!” 于四海:“……” 后來,在一月份的某一天,百家中文網要郵寄過年大禮包,在復核重點作家的信息時,發現于四海的地址變更了,從南方的一座內陸城市,變成了大東北的冰城,從那以后,一直沒在發生變動。 …… 《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在陳野的意料之中。 在如今的互聯網大發展時期,雖然說信息大爆炸,但是在內容上依然十分稀缺。 即便制作再多的內容,也無法滿足網友們觀眾們日益增加的需求。 何況,現在的內容制作很滯后,尤其是紀錄片方面,根本就沒幾部值得一看的紀錄片。 此時,《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制作精良的畫面,生活化與人文氣息相結合的風格,瞬間就吸引了大批觀眾。 再加上陳野利用酷比網、博客網(微博)、校友網等平臺有目的的宣傳引導,一時間,《舌尖上的中國》成為全網熱議的話題。 吃是大吃貨國的永恒主題,像葛曉婉這樣的觀眾,看過《舌尖上的中國》之后,第一反應就是餓、饞。 每次新的一期節目播出之后,網上是唉聲一片,都對這個節目又愛又恨。 《舌尖上的中國》就這樣成為了能與《夢回京華》同期在熱度上相抗衡的存在。 李曉禾更是在每次看完節目之后,跑到陳野跟趙欣的家里蹭飯吃。 “老陳,我發現你就是個人才,搞個吃飯做菜的節目,都能饞哭全國人民,我簡直對你太佩服了。對了,我今天想吃那個什么江州小面,你會做嗎?看紀錄片里,不是很負責。” 陳野聽了,猛翻白眼。 “你當我是全能選手呢?我到哪兒學去?再說,小面最重要的是辣子,我這沒有。” 李曉禾聽了,也沒有太失望:“哦,那好吧,那就把你拿手的菜做上十個八個吧。” 陳野怒道:“我最拿手燒餅夾rou,你吃不吃!” “秦川口味的嗎?那就整倆。” “整你妹!” 陳野真想一巴掌拍過去,讓她嘗嘗什么叫燒餅夾rou。 …… 《舌尖上的中國》,國家臺只投資了五百萬,可謂賺翻了。 從市場反響來看,比他們千萬級投資的那幾部紀錄片都要好。 很多人為了看《舌尖上的中國》而選擇了國家臺的紀錄片頻道,使得原本死氣沉沉的國家臺九套成為收視率在同系統里排名前五的存在。 可以說,《舌尖上的中國》憑借一部作品的力量,拉升了紀錄片頻道的地位。 那位極力促成此項目的副臺長再次增加一份漂亮的政績,說不定因為這個還能趁著年齡不太大,往前再邁一步。 除了國家臺獲利頗豐,陳野這邊也沒白干活。 當初簽署協議的時候,就已經將《舌尖上的中國》電視臺和互聯網播出權進行拆分。 電視播出權完全歸屬國家臺所有,但是互聯網播出權獨家歸屬酷比網。 紀錄片頻道雖然在覆蓋面上特別的廣,但是播出時間固定,許多人根本就來不及看最新一期的播出,等重播又要等很久。 因此,許多人就選了前往酷比網觀看《舌尖上的中國》。 好吧,點開一看,麻蛋,會員才能看。 于是《舌尖上的中國》就成為酷比網會員增長的又一個重要促進因素,其產生的增長,僅次于同期的《夢回京華》。 可惜的是《舌尖上的中國》只有10期,要是跟《夢回京華》一樣,有四十多級,絕對能讓酷比網的付費會員數目增加到一個很恐怖的數據。 由于《舌尖》的成功,讓許多人業內人士仿佛看到了新的內容制作方向,于是,一系列的項目開始進行規劃。 酷比網,核心會議。 陳野對著手下的心腹人員說著今后的安排。 “將酷比網的內容制作部拆分成大制作部與小制作部。大制作部定位是專業與精良,與野火影視對接,主要是針對影視劇、紀錄片、綜藝節目、選秀節目的制作。” 這些基本上是酷比網制作部原先的工作重點,如今全部劃歸大制作部。 “小制作部以平臺自制小欄目、用戶生產視頻為主,重點瞄準短視頻類型。” 短視頻是未來視頻發展的一大趨勢,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互聯網信息大發展,信息碎片化會成為趨勢,短視頻就是適應于這一趨勢的。 關于這點,陳野跟張陽、馬小胖都談過。 張陽認為,短視頻才是更符合互聯網發展規律的,他特別看好酷比網往這方面發展,追求多元化短視頻的路子。 但是,馬小胖卻覺得,太紛雜是事物勢必不會有太好的發展前景,因此他更看好影視劇、綜藝這些精良專業的制作。 陳野早就有意將兩部分拆分開來,既然兩位核心管理人員意見有了分歧,他正好趁此機會著手拆分。 當然,這事兒不是一蹴而就的,酷比網內部雖然進行了分化,但是在用戶看來還是一個整體。 拆了酷比網,陳野又把苗頭對準了博客網,他早就看微博寄身在博客網不順眼了,連作者寫網站名字的時候都不不好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