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財如命[快穿] 第172節
還是姚母舍不得,這雖是個女兒,但到底是自己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孩子,再加上老天爺眷顧,家里雖然缺吃少喝,但姚母生了孩子,卻有奶水。 憑借著為數不多的奶水,阿錦成功的活了下來。 七歲之前,她是沒有名字的,都是大丫大丫的叫著,后來還是大哥要去念書了,家里給統一取名字,上戶口,她便也跟著有了完全不像是農家女孩兒的名字,叫錦玉。 是她那個據說念了好幾年私塾,甚至還做過教書先生的舅老爺給取的。 姚奶奶還嫌棄拗口,不過舅老爺卻說,這個名字旺姚家,姚奶奶這才歡喜起來。 而后,不管是姚母還是姚二嬸,接連兩次有孕,生的都是兒子,其中姚二嬸更是一胎生了倆兒子,一下子給姚家添了五、六個孫子,讓本來有些人丁單薄的姚家,一下變得子孫繁榮起來,姚奶奶是喜的不行。 也不知道是誰嘟囔了一句? 說這是阿錦的名字取的好,才給家里帶來一連串的弟弟,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如今新華夏才成立不過十余年的時間,雖然國家鼓勵破四舊,不要相信封建迷信,但這種事,從來都屬于禁嘴卻禁不了心,姚奶奶更是如此。 一聽可不就上心了,覺得哥哥說的一點都不錯,姚錦玉這個名字,還真的旺家,沒幾年的時間,國內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大改革,摒棄了以往的模式,開啟了集體共有制,一起勞動,一起吃大鍋飯,原先的村也改成了大隊。 姚爺爺因為德高望重,成了已經改名為豐收大隊的大隊長。 更是讓姚奶奶堅信,姚錦玉這個名字旺家,連帶著對阿錦的態度也更慈愛了一些,而這份慈愛,讓阿錦成為村子里為數不多的初中畢業的女孩兒。 其實她本來是想要繼續讀高中,但家里孩子多,最大的大哥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家里幾個弟弟堂弟也都是半大小子,正所謂半大小子,吃死老子,雖然人丁興旺,但這開銷也比其他家要大。 若非姚爺爺成了大隊長,就姚家的情況,光家里的幾張嗷嗷待哺的嘴,就夠受的了。 再加上彼時,高考早已取消,最多也就讀到高中,所以,別說是姚奶奶,就是姚母也不許阿錦繼續讀下去。 這一年, 阿錦十五歲。 因為是為數不多的初中生,識文斷字的緣故,不念書后,便被身為大隊長的姚爺爺安排在做了一個記分員,后來村子里的會計有了更好的發展,有姚爺爺在,再加上她本身的學歷擺在那里,便順理成章的成了村子里的會計。 或許姚錦玉這個名字真的旺人,一次她跟著姚爺爺到縣城里去開會的時候,幫了一個老太太的忙,卻沒想到對方大有來頭,竟是副縣長的娘,她也因此在副縣長那邊掛了兩分印象。后來縣城的紡織廠招收工人,她便也憑借著這一層的關系,成了紡織廠的一名女工。 在紡織廠做女工的時候,經廠長老婆牽線介紹,她嫁給了于成才。 于成才是江市人,之所以會到縣里,是因為他是廠里的采購員,據媒人說,于成才是過來給廠里工人采買福利的時候,在食堂吃飯的時候,見過姚錦玉,且是一眼就相中了。 便托廠長的老婆過來做媒。 姚家本來也正在給姚錦玉尋摸婆家,閨女是紡織廠的正式女工,一個月光工資就有二十三塊錢,模樣生的也好,圓臉,杏眼,笑起來還有兩個淺淺的小酒窩,別提多討喜了。 自姚家傳出要尋人家,登門提親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讓姚母一時挑花了眼,最中意的還是同是紡織廠的一個小伙子,但去沒想到閨女的福氣還更在后面,竟然被市里的采購員給看上,這可是喜事。 又聽廠長老婆說,于成才是高中畢業,生的也是濃眉大眼,頗有幾分俊秀,一畢業就進了鋼鐵廠做采購員,正式工,一月光工資就有二十多塊錢,再加上各種補貼,差不多能拿將近四十,是個本事人,而且性子也溫和,又是家里唯一的兒子,婆婆據說也是個軟和好說話的,家里有一個jiejie一個meimei,都已經結婚,出了門子。 先前之所以沒結婚,一則是沒碰到適合的,再有就是他爹先前得了重病,顧不上,耽擱了幾年。 等他爹病逝,他娘才想起兒子的終身大事,只是于成才已經二十八,這個年紀已經偏大,不過他自身條件不錯,拖腿的爹也沒了,不少姑娘都愿意嫁給他,只是于成才自己也挑剔,沒相中的。 卻沒想到,姻緣竟是在這里呢。 當然了,若說有什么不妥的,那就是于成才的年紀比姚錦玉大了七歲,不過媒人也說了,男人大一點也不錯,這樣才更知道疼人。 姚家也覺得很有道理。 再者,對方可是市里來的采購員,這一點就足夠姚家心動了。 姚錦玉對于成才的印象也不錯,因此,雙方正式相看了一次,都沒什么意見,婚事很快就定下。 因于成才的年紀不小了,著急成家,不過三個月,兩人便結婚了,于成才是海城人,姚錦玉在縣城的工作顯然不能做了,畢竟夫妻分隔兩地可不行,所以,她便把工作給了家里的大嫂,跟著于成才來了海城。 一直到來了海城才知道。 于家壓根就沒他們以為的那么好,甚至可以說窮的家徒四壁。 原來于家的條件是不錯,但就在于成才高中畢業的那年,于父突發腦溢血,送去了醫院,人雖然救了回來,除了把家里的錢花的精光,還借了不少的外債不說,人更是癱瘓在床,離不開人,還需要常年吃藥維持生命,而且吃的那種藥是進口的,很貴,一瓶就要五塊錢,一個月要兩瓶,也就是十塊錢。 當時,于成才是考進鋼鐵廠不假,但他剛進去,一個月的工資不過十五塊,給于父買藥,就已經花得差不多,那個時候,于家小妹于青莉還沒有結婚,還在讀書,于母是家庭主婦,沒有工作。先前,她在閑暇之余還能糊火柴盒,補貼一下家用。 但自從于父出了事,癱瘓后,完全離不得人,于母糊火柴盒的工作也不能做了。 那兩年,于家的日子過的那叫一個難,說句吃了上頓沒下頓都不為過。 而于父也是個能熬的,一熬就是七、八年的時間,期間還不知道多少次進了醫院?為此,于母不止一次的在心里埋怨,他拖累了兒子,拖累了家里,與其這樣辛苦的活著,還不如死了,一了百了。 不過嘴上雖然是這么抱怨,但該照顧的還是要照顧。 終于, 于小妹定親這一年,于父熬不下去,走了。 他這一走,不止是于家人松了一口氣,就是親戚朋友也跟著松了一口氣,畢竟這幾年來,他們可也沒少幫襯于家,借給他家錢。 如今沒了于父,這還錢也有音兒了。 沒了于父,沒幾個月的時間,于小妹也結婚了,家里只剩下于母和于成才兩人,日子總算是松散了些。 不過于母卻不覺得輕松,因為兒子于成才已經二十七、八,這終身大事卻還沒著落,先前于家有于父這個拖累,但凡是個心疼女兒的都不樂意。 如今卻不同了。 于父沒了,雖說家里還是一窮二白,還有著不少外債,不過日子卻有奔頭了,再加上這一年于成才在鋼鐵廠也攢夠了資歷,分了一套房子。 一時間上門提親的還真的有不少。 不過于成才高中畢業,雖然嘴上沒說,不過心氣卻有點高,不然的話,先前即便是于家家窮,只要不挑剔,想要找個媳婦還是能找到的。因而,上門提親的人雖然多,但于成才到底年歲大了,這說親的姑娘,條件自然也就一般,故而于成才沒一個看的上,不是嫌棄長得不好,就是嫌棄別人沒文化。 可是把于母愁的整夜睡不著。 后來,于成才下去采辦的時候,自己中意阿錦。 于母本來是有點嫌棄阿錦是農村戶口,不過后來見阿錦生的漂亮,又是初中畢業,自己還是紡織廠的正式工,雖說結婚后,這份工作不能要,但如今的工作可以賣了換錢啊!這自身的條件委實不錯,說句不中聽的,若非是農村戶口,這等條件,怕還看不上兒子,這樣一想,于母頓覺滿意了。 第200章 炮灰舅媽 不過于母是滿意了, 姚錦玉卻有些不高興。 先前于家把自家夸得一朵花一樣,沒想到竟是這樣一個條件,說是于成才分了房子, 這話到是不假,但房子是一室一廳,于母伺候于父好幾年, 勞心勞力,身子有點不好,她又是長輩的,不可能讓她去住客廳。 因而,只能姚錦玉和于成才這對新婚小夫妻住客廳。 姚錦玉心里自然不愿意, 誰家新婚是在客廳里打地鋪?不過她即便是不滿也沒法子, 再說了,看這周遭好些人家, 都還是七八口住在一起,房子的大小也和于家差不多。 有了對比,姚錦玉心里才舒坦一些,再加上于成才對她也是溫柔小意, 說了好些軟話, 這才有些不情愿的答應了。 但卻沒想到,她進門沒幾天的時間,于母就惦記上了她的嫁妝, 引發了一場大戰。 村子里雖然重男輕女,但姚錦玉因旺姚家的緣故,又是家里最大的孫女,姚奶奶對其還不錯,姚母就更不用說, 她生了四個孩子,就只這么一個女兒,雖更看重兒子,但女兒也是疼愛的。 姚錦玉和于成才結婚,姚家雖然要了三轉一響的聘禮,但這些東西,姚家他們可沒私留,還又添了兩床被子,兩身新衣,兩雙鞋子,都直接給阿錦做了嫁妝,帶回了婆家。姚父和姚母又因阿錦愿意把工作讓給姚大嫂的緣故,私底下額外又給了阿錦一百塊錢做壓箱底,就連姚大嫂,也塞給阿錦一條紅色的圍巾,說給她添妝。 再加上阿錦在紡織廠上班三、四年,雖說每個月要交給家里十塊錢做家用,不過她本身就是個精打細算的人,很是攢下一筆私房錢。 這加起來,她手頭也有六百多,這筆錢放到后世,自然不算什么。 但在七十年代末,阿錦有這筆存款,那妥妥的是個小富婆。 這不,于母就盯上了阿錦這筆錢。 三天兩頭的在阿錦跟前念叨,說什么為了娶她,讓本就不富裕的家雪上加霜,還沒還完的外債,又多了不少,如今她進了門,那就是一家人。自然要為家里多考慮一些,再說了,家里就只有于成才一個兒子,便是她現在不管,日后還是要落到他們小夫妻的身上,不如先把賬清一清。 他們也能輕松些,日后于成才的工資除了一應家用,都可以攢下來。 若是遇到一個臉皮薄,性子略軟的小媳婦,還真的會拿出來。 但,很可惜。 姚錦玉不是軟綿的小媳婦,因為是家里的長孫女,除了姚大哥外,就屬她最大,雖說她不用下地,但農忙的時候,家里里里外外都是她打理,還有下面一串的弟弟meimei,也都是她一手帶起來,這性子自然是有幾分潑辣,不然,其他的不說,單是家里的那些熊孩子,她就管不了。 剛開始,還想著自己是新媳婦,結婚前,姚母也不止一次的叮囑,為媳者,對婆母要敬重一些,便默不作聲,權當自己沒聽到。 想著于母能明白她無聲的拒絕。 嗯,于母的心里確實也明白,但她眼饞兒媳婦的私房錢也是真的,雖然說她不知道兒媳婦的私房具體有多少?不過光看姚家給她的陪嫁就知道,不會太少,這也是當初于母滿意這個兒媳婦的一個原因。 若是能拿出來,可是能最大程度的改善家里的條件,于母便也只裝作聽不懂兒媳婦的話,逮著機會,就要念叨一回。 姚錦玉真的是強忍著才沒反駁回去。 只是忍耐也是有限度的,更何況姚錦玉并不是個好脾氣的人,在又一次吃晚飯的時候,于母又一次說起,誰家的兒媳婦是個賢惠又大方的,知道婆家不富裕,這進門,不用開口,就主動的上交了私房錢。 說是一家人,不用計較的那么清楚。 說這話的時候,目光直勾勾的看這姚錦玉,意思那叫一個明顯。 姚錦玉本來和往常一樣,想裝作不知道,卻沒想到,于成才的耳根軟,在于母的再三的提醒下,也開口對阿錦說,要不她也學著點,做個大方賢惠的媳婦。 他這一開口,已經積累的好些的火氣,一下就炸了。 丟了碗筷,冷笑一聲,直接挑明了說:“那就沒辦法,我就是個小氣的人,若是你們不滿意的話,就去尋那滿意的。” 于母本身也有點欺軟怕硬,見姚錦玉的態度強硬,便也不敢再說什么?只是又覺得自己身為婆母的威嚴被挑釁,還是忍不住嘀咕,說家里欠下的這么些外債,也有阿錦的一份,若非她娘家要什么三轉一響,家里的欠債也能少一點。 “合著你家的債還是娶我的錯,那既是如此,何必給兒子娶媳婦?害的你家欠錢,也讓我跟著一起受罪。”說完甚至立刻就丟了碗筷,要收拾行李,回娘家。 于母一見便慫了。 姚錦玉本也是嚇唬一下對方,所以在于母不吭聲后,于成才又低頭賠罪了兩句,便也順勢的停了動作。 經過這么一遭,于母知道兒媳婦不好惹,便不大敢擺婆婆的架子,消停了許多。姚錦玉雖然性子頗有幾分潑辣,但卻不是什么胡攪蠻纏的人,于母這里消停了,她自然也愿意做個孝順的兒媳婦。 這年的年底,于成才所在的江市第一鋼鐵廠因忙不過來,招臨時會計,姚錦玉也報了名,她有過做會計的經驗還是員工家屬,所以順理成章的留了下來。隨時臨時工,一個月只有十五塊錢,但已經不錯,而且若是干得好,日后也有轉正的機會。 因為阿錦也有了工作,于家的日子頓時寬裕不少,日子一天天的好起來,家里的寬裕了,姚錦玉更是開始積極的備孕,想著懷個孩子,生活也就圓滿了。 但老天卻不會讓你過的這般輕松,姚錦玉這里還沒懷孕呢? 早年不顧父母反對,硬要跟著對象一起下鄉的于家大女兒,于青荷回來了。 于青荷是于家的大女兒,性情柔弱,從小就乖巧聽話,于父于母也都很看重這個女兒,在這個格外重男輕女的年代,于家又不是什么家境富裕的,更是一直供應她上學讀書到高中,甚至大學也讀了,只是運氣差了點,她大二的那年,文化改革,提倡知青下鄉建設祖國。 好些學校也都停了課。 于青荷大學雖然沒念完,但確實實打實的文化人,當時在糧所工作的于父雖是個小職員,不過也認識幾個人,花了不少錢,給于青荷找了份工作,是在醫院里記錄員。 到時候再尋摸個家境不錯的對象,一輩子也就穩妥了。 卻沒想到,于青荷在讀書的時候,竟是自己談了個對象,她對象要下鄉支援,于青荷為了追隨對方,背著于父于母也報了名,任憑于父把她的后背都打出血,放下狠話,若是她敢去,就斷絕關系,于青荷都不肯去撤銷報名。(知青下鄉,剛開始的時候,是全憑自愿,不是強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