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刀十六國 第507節
“都來了也好,一鍋燴了,免得一個個征討,耗時耗力。”李躍無所謂道。 梁國這么大疆域,這么多的人口,十幾年下來,也就湊出十三萬能征慣戰的精銳。 不是不想增多,而是十三萬脫產的職業戰士,加上家眷以及戰馬,每年耗費的錢糧是一個恐怖數字。 不過戰爭單純比較兵力沒有意義。 西域雖然富足,但二三十萬的大軍不是那么容易掏出來的。 幾十萬人不可能都是裝備精良的戰士,而且這種聯軍,大多都是烏合之眾。 “姑臧已無事,久留無益,傳令諸軍,啟程去敦煌。”西域即將大戰,李躍實在閑不住。 在姑臧待了快一個月,該接見的都接見了。 好不容易來涼州一次,總要到處看看。 敦煌是涼州的另一座軍事重鎮,還是經濟特區,人文薈萃,經濟繁榮,從漢武帝據兩關、列四郡開始,便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 不看看實在可惜了。 “陛下不是在朝堂上陳諾止步于姑臧么?”盧青接話道。 “你小子是他們的眼線嗎?事急從權,朕去給前線將士壯壯聲勢,激勵士氣。”李躍笑罵道。 手上還有一萬步騎,說不定能派上些用場。 “臣豈敢……”盧青連忙拱手。 皇帝的命令自然無人敢拒絕,不過新的麻煩一同到來。 諸部豪酋一聽說李躍要西征,拖家帶口的跟著,名義上是助一臂之力,實則混吃混喝。 這些人到了戰場不僅派不上任何用場,還會增加后勤壓力。 李躍自然婉拒了,要去可以,諸部豪酋可以跟著,他們手下的牧民就算了。 安頓好一切,李躍帶著一萬步騎向西行進。 八王之亂、永嘉之禍,中土淪為丘墟,但涼州還算安居樂業,張家前三代人治理有方,又吸收了大量中原人口,河西一片繁榮景象。 南面阡陌縱橫,北面牛羊成群。 城池矗立在雪山綠水之間,成群的白鷺點綴在藍天上,偶爾有鶻鷹急促掠過。 此情此景,讓人心胸為之一闊,追慕起華夏先賢的豐功偉績起來。 東方大地,基本所有沃土都被他們收入囊中。 大軍秋毫無犯,沿途城池百姓紛紛進奉牛羊、谷麥、布帛,李躍一概不受。 武威、張掖、酒泉、敦煌。 僅從這些曠古爍今的名字,李躍就能感受到漢朝的霸氣和豪邁。 因前方戰事,大量輜重和民夫在敦煌集散,更顯忙碌。 城內也比其他城池多了一分異域風情。 戰爭非但沒有阻斷商貿,反而吸引來更多的商賈,賣什么的都有,蒲陶酒、瓜果、香料,當然也少不了胡姬…… 不過最多的還是僧人,胡僧、漢僧都有,站在道旁,沖著李躍的儀仗雙手合十。 還沒歇腳,龜茲的戰報就送來了。 賊軍勢大,慕容垂于龜茲城下結營固守,賊軍這次也學聰明了,不搞什么花里胡哨的伏兵,四面圍攻,日夜不休,戰事頗為緊急。 關鍵糧道被敵軍切斷了。 蟻多咬死象,大力出奇跡。 諸胡聯軍這么弄,的確最能發揮他們的兵力優勢。 不過慕容垂明知這么多敵軍來犯,還在龜茲城下結營,讓李躍有些不明白。 敵軍勢大,退回高昌,暫避其鋒,縮短糧道才是上上之選。 高昌本來的名字是高昌壁,乃漢軍進軍西域的軍事前沿,城池極為堅固。 慕容垂完全沒必要頂上去,將五六萬人馬置于死地。 一天后,新的戰報送來。 被困的只有三萬余眾,皆是黑云精銳,吐谷渾援軍、豪強部曲、諸部義從都被慕容垂安置在外圍襲擾。 也就是說慕容垂三萬人馬面對幾十萬的胡人大軍。 如果是其他人這么干,李躍直接要被氣的吐血。 不過慕容垂這么干,必有他的道理。 年紀越大,慕容垂展現出來的軍事能力越強,極擅長苦戰、死戰。 而歷史上的他也是多次絕地翻盤。 “慕容垂既然沒來求援,形勢應該在他的掌握之中。”李躍平心靜氣道。 憑黑云軍的戰力,真要突圍,胡人是攔不住的。 “胡人數十萬人馬,每日消耗極多,必不能長久,慕容都督驍勇善戰,將士們士氣高昂,臣以為不日便有捷報傳回。” 劉應倒是信任慕容垂。 不過都走到這一步了,不相信也沒辦法。 李躍點點頭,慕容垂收縮兵力,裁去其他協從軍,應該是為了節省糧食。 三萬人馬中,不止一個慕容垂,還有張蠔、劉牢之、呂光、諸葛侃、慕容令等猛將。 大梁四個萬人敵,有三個聚集在此。 呂光差不多也夠的上萬人敵級別,欠缺一場大戰證明自己而已。 “陛下,有一僧人入營,自稱有收復西域之策獻上。”盧青前來稟報。 第六百七十七章 紐帶 “何處僧人如此狂妄?”李躍一聽就不靠譜。 這年頭神棍和方士非常多,動不動就來忽悠皇帝,連冉閔都中招了,聽了法饒的一頓忽悠,出去跟悅綰玩命,從而導致襄國大敗,十萬精銳覆滅,冉魏從此一蹶不振…… 上一次涼州大亂,就是這些僧人在其中穿針引線,被王猛一鍋端了。 如今他們竟然還敢找上門來? 李躍心中一動,莫非是來行刺報仇的? 一旁的劉應道:“西域諸國皆崇尚沙門,此人既然敢來,必有依仗,不妨見一見,若其出言無狀,再治罪不遲。” 李躍然其言,見一見也好,明知自己對沙門大開殺戒,還敢上門,至少這人頗有膽略,遂令人召入。 “小僧樂尊,拜見陛下。”來的是個漢僧,竹杖芒鞵,身形瘦削,臉上都是西北風吹出的皺紋,雙眼清澈,語氣溫和誠懇。 這副扮相讓李躍心生好感。 之前厭惡的是借佛法斂財的假僧人,而不是有德行有學識的僧人。 “足下自稱有平定西域之策,不妨道來。”李躍不喜歡啰嗦,喜歡開門見山。 樂尊雙手合十道:“陛下可知為何此次西域諸國皆反?” “為何?”李躍心中一動,興趣立即就被提了起來。 “西域諸國皆奉行佛法,僅龜茲便有佛塔千座,陛下抑制沙門,西域僧人百姓皆懼之,被人挑撥,遂成今日之事,恕小僧直言,即便陛下能擊敗諸國聯軍,也難以平定西域。”樂尊一臉誠懇。 能說出這番話,說明此人有些道行。 當然,這時代不是什么人都能信佛的,沒有點財力、學識,自己都活不下去了,拿什么去研習佛法? 而且他說的不無道理。 軍事上戰勝西域諸國不難,但難在維持長期統治,以漢朝之強猶三絕三通,更不用說現在的梁國。 對于有才能之人,李躍一向敬重,臉上的輕浮之色盡去,稱呼都變了,“大和尚所言甚是,不知可有良策?” “陛下可知漢明帝為何建造白馬寺?” 沙門之所以在中原興起,是因為漢明帝遣使入天竺,引渡佛法,于洛陽建白馬寺,遂興元宵節“燃燈表佛”。 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不會無緣無故的做這些事。 漢明帝在位期間,發生過很多大事,派竇固出擊北匈奴,吞并西南的哀牢國,進軍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從而將西域重新納入華夏版圖。 引進沙門,正是為了穩定西域。 漢明帝的功績在歷史上被低估了。 不過漢朝的明君實在太多,大部分人的水平都比較高,所以華夏名族才會以“漢”名之。 “大和尚慧眼如炬也!”李躍立即知道他的心思。 “既然漢明帝能容沙門,以陛下之雄才大略,何必拒之門外?” 聰明人之間說話,就是這么爽快。 李躍哈哈大笑,這個樂尊果然不簡單,將自己與漢明帝相提并論,暗地里吹捧了一波,“大和尚高見,朕非是滅佛,而是替佛門清理門戶,今日聞君一席話,如若醍醐灌頂,心中頓明!” 在中土要抑制沙門,但在西域則要弘揚。 做任何事都要一個抓手,如今佛門已經成為中原與西域之間的一個文化紐帶。 有了這條紐帶,就可以將西域、高原、草原,全都串聯起來。 而歷史也是朝著這個脈絡行進的。 華夏文明的偉大之處在于,能包容任何其他文化,佛門傳入華夏,與華夏文明結合,重新煥發生機。 “小僧此來,實則還有一事相求。”見李躍心情甚好,樂尊趁機提要求。 “大和尚但說無妨。” 他冒這么大的風險前來,肯定有自己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