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抑郁癥患者進入恐怖游戲_112
書迷正在閱讀:炮灰女配茍成了女主、[綜]你在乎過攻略目標的感受嗎、豪門女配c位出道[古穿今]、那就跟我回家、第五乙女 四殺阻止不了她、柚子共享(NP)、雙向暗戀的正確打開姿勢【1V1甜H】、情咒、再愛一次(重生婚后)、癡女(兄妹骨科1v1)
鄭清也笑罵:“你才是個傻子!” 沈憐確實是個傻子,傻到把自己折騰成雕像立在廣場上。 剛開始的時候他還風光得很,他渾身上下的金片還在,他明亮的藍寶石的雙眼還在,他劍柄上的紅寶石也還在。人們都愛他,他們叫他“快樂王子”。 他看上去確實快樂極了──雖然這對于沈憐來說是個極具諷刺意味的冷笑話。 他站在廣場上吹著風淋著雨,明明過得痛苦極了,卻還有閑心贊嘆王爾德真是個天才,對得起他墓碑上的口紅印。 “嘀──” “系統生成程序,隨機任務二,按照王爾德的故事主線扮演快樂王子,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若任務失敗,系統判定玩家死亡。” “嘖嘖,我就知道。”他自言自語。 那只懷疑自己的前女友蘆葦小姐跟風調情的燕子果然來了,他因為劇情的不可抗力在沈憐的腳下做了窩,又理所當然地碰到了沈憐的眼淚。 “你為什么哭呢?”燕子問,“你把我的身上都打濕了。” “以前在我有顆人心而活著的時候,”雕像開口說道,“我并不知道眼淚是什么東西,我的臣仆們都叫我快樂王子,的確,如果歡愉就是快樂的話,那我真是快樂無比。我就這么活著,也這么死去。而眼下我死了,他們把我這么高高地立在這兒,使我能看見自己城市中所有的丑惡和貧苦,盡管我的心是鉛做的,可我還是忍不住要哭……” 當然,這是王爾德的雕像的臺詞,不是沈憐的,他從沒有快樂過,也并不會為了世間的丑惡和貧苦去哭。 “啊,難道他并不是鐵石心腸的雕像?”燕子心想。 “我覺得我是個鐵石心腸的家伙。”沈憐心想。 “遠處,”王爾德的雕像用低緩而悅耳的聲音繼續說,“遠處的一條小街上住著一戶窮人。一扇窗戶開著,透過窗戶我能看見一個女人坐在桌旁。她那瘦削的臉上布滿了倦意,一雙粗糙發紅的手上到處是針眼,因為她是一個裁縫。她正在給緞子衣服繡上西番蓮花,這是皇后最喜愛的宮女準備在下一次宮廷舞會上穿的。在房間角落里的一張床上躺著她生病的孩子。孩子在發燒,嚷著要吃桔子。他的mama除給他喂幾口河水外什么也沒有,因此孩子老是哭個不停。燕子,燕子,小燕子,你愿意把我劍柄上的紅寶石取下來送給她嗎?我的雙腳被固定在這基座上,不能動彈。”(注) 燕子雖然要趕著去埃及,也不喜歡小孩子,但他看著快樂王子的愁容,還是決定陪他一個晚上,并做他的信使。 再然后日復一日,燕子一直說要走,卻一直陪著他,一直做他的信使。 “燕子,燕子,小燕子,”王爾德的雕像說,“遠處在城市的那一頭,我看見住在閣樓中的一個年輕男子。他在一張鋪滿紙張的書桌上埋頭用功,旁邊的玻璃杯中放著一束干枯的紫羅蘭。他有一頭棕色的卷發,嘴唇紅得像石榴,他還有一雙睡意朦朧的大眼睛。他正力爭為劇院經理寫出一個劇本,但是他已經給凍得寫不下去了。壁爐里沒有柴火,饑餓又弄得他頭昏眼花。”(注) “燕子燕子,你把我的眼珠挖下來,送給那個可憐的寫劇本的年輕人……” “燕子燕子,你把我的另一只眼珠送給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 當然,直到某一天,沈憐在其中夾了一些私貨:“哦,燕子,你知道嗎?在另一座城市,一只可憐的夜鶯為了荒謬的愛情就要死掉了……他竟然為了一朵紅玫瑰,哦,僅僅是一朵紅玫瑰,就要貢獻出自己的心頭血,讓那朵玫瑰花變得紅如鮮血、赤如絳玉……僅僅是為了一個不知所謂的人的不知所謂的愛情,這該死的愛情!他還在唱歌……我得幫幫他……燕子,你可以做我的信使,把這張券送給他嗎?” “這是什么?”燕子問。 “你去了就知道了。”沈憐說。 “他有點語無倫次。”燕子想。 不過他還是飛到了另外一座城市,把這張沈憐從系統那里得到的復活券送到了倒在血泊中的夜鶯身邊。 雖然夜鶯已經涼透了,但是在這個世界,總會有一些奇異的事情發生的對吧?或者說,某不隨機會死系統隨機出品的商品,有絕對的質量保證? ──沈憐這人聰明,說得不好聽點,就是心賊。 最后他當然完成了任務,那只可憐的燕子也擺脫了凍死的命運,飛去埃及了──因為沈憐崩了雕像的人設,告訴燕子自己是多么冷酷無情,一點兒也不喜歡他。 只是他沒有想到,受他救助的醫生竟然走了那么多的路來看他,醫生可不就是傻子嗎? 鄭清可不覺得他自己是傻子,他只是擔心贈予他復活券的人。 來給他復活券的是一只燕子,他很快就排除掉其他童話,想到了王爾德的《快樂王子》,于是他來找他了。 畢竟原著中那個王子那么慘,鉛做的心臟都碎掉了,又被扔到了垃圾場里。 當快樂王子的金箔脫落,寶石不再,又有誰會喜歡他呢? 人類就是這樣一種生物。 “原本的故事里,快樂王子鉛做的心臟碎掉了,那么你呢?”鄭清問沈憐。 “我是比不上他的,”沈憐道,“我比他自私,又足夠鐵石心腸。” “嘀──” “系統生成程序,隨機任務二,在第二天天亮之前,幫助快樂王子的雕像變回人類,若任務失敗,系統判定玩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