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焚香祭酒 完結(jié)+番外_分節(jié)閱讀_306
玄德且救我一救。 劉備面色凝重,緩緩頷首。 這邊曹cao追上崔頌,疑道:“子琮這是怎么了?” 崔頌并袖一揖:“不愿讓主公為難,故避退之?!?/br> 曹cao更覺奇怪:“孤有什么可為難的?” “頌與呂布有舊。若頌留下,必定會為呂布求情。主公若欲殺呂布,頌的求情,豈非讓主公為難?” 崔頌一面說,一面觀察曹cao的表情,很快確認了心底的猜測。 他最初“呂布兵敗”這段歷史的時候,就覺得其中的幾個細節(jié)有些奇怪。 這個時間段的曹cao雖重視劉備,但也同樣防備著他??墒窌蠀s這么記載:曹cao聽了劉備“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2](你沒看見呂布是怎么對丁原和董卓的嗎)”的話,就把呂布殺了。 這段記載中并未提到其他人,表面上看,好像曹cao不曾詢問其他謀士的意見,光聽了劉備的一句挑撥之語就對呂布下手。 曾經(jīng)的崔頌從未細想過其中的異狀;可當他這幾年惡補了經(jīng)子史集,學會了這個時代的人的思考方式,再回憶這段,頓時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崔頌私下猜測,這段記載大約是用了春秋筆法。 在當時的場景里,劉備或許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可真正讓曹cao做出處死呂布這一決定的,并非劉備的三言兩語。 怕是曹cao本來就有殺呂之心,劉備不過是順水推舟,明哲保身罷了。 崔頌自從有了這一猜測,就一直在琢磨:令曹cao對呂布起殺心的到底是什么,真的是呂布兩次叛主,殺了丁原與董卓嗎? 若論“背叛舊主,轉(zhuǎn)投他人”,先后歸附公孫瓚、陶謙、呂布、曹cao(過兩年還會投奔袁紹、劉表)的劉備同樣“戰(zhàn)績斐然”。可見于這個時代的人而言,良禽擇木,順水跳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那么,是因為呂布殺了兩任“前主”嗎? 這倒有些道理,畢竟無論哪個老板都不喜歡一個隨時可能叛變,砍下自己腦袋的屬下。 然而,要說呂布“次次叛變都砍老板的頭”,這還真的冤枉了他。 姑且不說呂布背叛董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董卓對他動輒打罵,還亂丟武器,險些把他刺死;單單只論呂布依附過的勢力(同盟的曹cao與臧霸不算入內(nèi)),除了丁原與董卓外,還有袁紹和張楊。……雖然最后都因為“布不安”,叛逃了,但他并沒有對袁紹和張楊下殺手。 如此一來,唯一受詬病的“弒主”就只有丁原了。而其中是非,呂布與丁原的恩怨,外人無從知曉。歷史上的呂布與丁原,也并非《演義》中的義父義子關(guān)系。單憑這個就定呂布生死,似乎也略顯草率。 于是崔頌將目光放到呂布“本身”上。 呂布此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旁人口中的“反復(fù)無常”?!胺磸?fù)”到什么程度?明明同意了袁術(shù)結(jié)親的請求,雙方連流程都走完了,甚至連呂布本人,前一秒還覺得女兒嫁給袁術(shù)是好事,把女兒送上了路——結(jié)果,聽了陳登父子三言兩語的挑撥,立即叫人把女兒追回來,還把袁術(shù)的使者殺了。 就算放在現(xiàn)代,這樣耳根子軟,絲毫沒有半點契約精神,動不動翻臉無情,把事情做絕的人,也是被人厭惡遠離的。沒人愿意與這樣的人合作。 更遑論講信義、重諾言的古代,若非利益牽扯,真的無人愿意與呂布這樣動不動就反悔的人結(jié)盟。 說到底,曹cao所顧忌的,無非是呂布的“不安定”罷了。 明白了曹cao的想法,崔頌接下來的進言便有了思路。 作者有話要說:[1]“昔日妾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幸得龐舒仗義相救”這句話引自《三國志裴松之注》之《英雄記》“(原句)妾昔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賴得龐舒私藏妾身耳”,略作改動。 [2]15個字引自史書《三國志》,是曹cao殺呂布前,劉備對曹cao說的話。 . 順便……小崔議論曹cao殺呂的這段只是我個人的拙見,無任何考據(jù)價值。 第141章進程 曹cao聽了崔頌的話,沒有直接應(yīng)答,只拍了拍崔頌的肩:“此處無人,子琮若有什么想法,盡可與孤說?!?/br> 倒是想起當年陳宮背叛、己方告急時,是當時尚未投效自己的崔頌做的說客,成功說服呂布退兵。 崔頌道:“呂布此人,雖反復(fù)無常,到底有個優(yōu)點。” 曹cao示意他繼續(x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