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焚香祭酒 完結+番外_分節閱讀_52
這就讓何進很不高興了。 什么叫“吾見其敗”,“將恣兇欲”,不夠“秉意獨斷”? 不過是采納了袁紹的策略,就被說是引狼入室、沒有主見、一定會輸得很慘?難道他折中了大家的意見,沒讓董卓進京,只讓他在關外駐守的決策,這些人都看不到不成?還是他們覺得,不采納他們的策略就是錯的,必將招致失敗……?這曹孟德與鄭公業,未免太會給自己的臉上貼金! 宦官家庭出生的曹cao與大牌的很的鄭泰,何進本來就對他們意見很大。這回聽到這些不順耳的話,更是生氣,當屠戶多年的暴脾氣一上來,對這兩人可謂是沒了好臉色。 “休要多言!” 他憤惱地瞪著眼,好似隨時都能抽出刀,將這兩個掃面子的當成祭牲砍了。 “袁本初之才,莫若君之乎?”就差沒指著鼻子直說:袁紹那是人人稱贊的天下名士,你們以為自己比得上他嗎? 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廣布天下。論家世,論名聲,論履歷,論影響力,曾三次拒絕朝廷征召、剛剛入府為官的鄭泰是遠遠比不上的。 至于曹cao……光家世這一點就已經被何進拉入了黑名單。 何進的這番言論太直太傷人,幾乎沒留什么情面,鄭泰被氣得夠嗆,直接掛印辭官,拂袖離去。 在離開前,他還特地找了與自己關系不錯的荀攸,對他說了六個字。 “何公未易輔也!” 這何進我看是不能輔佐的了的,你們看著辦吧。 鄭泰就這么甩甩衣袖走了,無論其他人怎么勸都不聽。 對于大將軍何進,荀攸與荀彧早有過一番探討。 平心而論,何進“素有仁恩”,所率兵士多感念他的恩德……算是比較好的明主。而他廣招天下名士,以禮相待,更是為他在士人間立下不錯的名聲。 可他性格上的缺陷太過明顯。 以名辨士,囿于偏見,喜歡用名聲來衡量一個人。家世好名聲顯赫的,重之信之;沒什么名氣,家世又不顯貴的,輕之鄙之。 表面上察納雅言,折中群策,實則剛愎自用,聽不得任何反對的聲音。 老實說,對于這樣的府主,荀攸與荀彧是有些失望的。 可出于“正統”,他們還是希望何進能在這次權力斗爭中勝出,溯本清流,為黨錮翻案,改變黑暗丑陋的官場。 正所謂二人計短,三人計長,心憂天下的荀氏二人遞上名刺,再次造訪崔府。 作為第三人的崔頌整個人都掛滿了黑人問號。 對于何進,他確實了解不多——.一個小說開端就領便當的炮灰,在讀者心中能留下多深的印象? 至少,把歷史讀的崔頌,對何進的了解就只有三句話:太后他哥。被太監殺了。召董卓入京。 所以當荀氏叔侄問他怎么看待何進的時候,他掛著無懈可擊的微笑,手心卻被攢出了冷汗。 荀彧二人可是在何進手下任職的,對何進一定知之甚深;之前忽悠崔琰的那些話,此時是不能再說了。 何進是怎樣的人……他不知道,只記得歷史上,對于何進的評價似乎很不友好? 停頓了許久,崔頌決定還是保險起見,謹慎是福,拒絕發表意見。 “頌不曾見過何大將軍,對大將軍知之甚少,不敢妄言。” 這本來是一句很中規中矩,沒什么毛病的話,可配上崔頌出聲前那段過長的停頓,霎時讓人覺得意味深長起來。 作為容易多想的聰明人,荀氏叔侄心中各自有了的計較。 二人不再糾纏于這個問題,舉杯對飲,時而評點亭外的秋蘭,你一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他一句“沅有芷兮澧有蘭”,好似馬上就要即興做賦一首,歌詠這滿園的蘭花,直聽得崔頌腦殼疼。 比起這死文學細胞的活,他寧愿和荀氏叔侄討論何進。 眼見侍女們識趣地去園子里摘了兩束蘭花回來,用小托盤乘好,恭敬奉上;而荀氏叔侄即興詠了一遍蘭花,紛紛將目光投向他,明里暗里示意他來接茬——崔頌深吸了一口氣,取過托盤上的一只蘭花,掐斷花萼。 “天難諶,命靡常[1]。一如此花。”腦中急轉,崔頌想到昨晚翻閱的《尚書》,臨時從里面刨了一句名言,意有所指地道,“何大將軍之舉,恐殆禍無窮。” 在下掐指一算,發現何進離歷史上的死期不遠了,所以各位還是趕緊跑路,別閑著沒事在這賞蘭花了…… 荀攸最為細致,從崔頌的神態中讀出了一些異樣,但他并不了解崔頌的外強中干,是以雖發現了不對,卻不曾往這方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