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書迷正在閱讀:女帝養成日志(快穿)、毀掉女主[快穿]、(快穿)翻滾吧,金手指!、女總裁的最強兵王、(快穿)女配不認慫、穿越之后我總和男人搶男人、江扉的迷人日常、絕品狂兵在花都、將軍,你家夫人跑路了、[快穿]外星人要統治世界
小燕喜歡百合?奶奶給你種兩棵。rdquo; 楊奶奶說到做到,很快弄了兩棵百合種球回來,讓賀小燕幫著她一起種下了。 其實現在不是種百合的好季節,但是咱們好好照料,她總是能開花的。就像人,雖然生在不太平的時代,但照料好了,總有芬芳的那一日。rdquo; 賀小燕懵懵懂懂。 水銀在家里的時候會教賀小燕寫字算數,還有鋼琴,鋼琴是賀小燕自己主動要求學的。她第一次提出要求,羞愧地腦袋都低到胸口去了,聲音特別小。 孩童的自卑往往會伴隨一生,水銀讓她坐在身邊,教她彈鋼琴。最開始,她連琴鍵都不敢大聲按,水銀只能按著她的手指帶著她。 要是世道再太平點就好了,送孩子去上學,多學點知識,人也會活潑點。rdquo;楊奶奶看著那邊認真按琴鍵的賀小燕,和水銀感嘆。 水銀最近在和她學縫紉,縫著一件勾破了小口子的裙子,聞言說:這邊的學校,都是收的十幾歲的年輕人,幾歲的孩子是不收的。rdquo; 楊奶奶抖抖手上的報紙,扶著眼鏡細看,嘴里抱怨:你看看這些老夫子,天天在報紙上吵來吵去,說什么現在開辦的那些大學不像話,讓女孩子入學,剪了頭發,穿著露小腿的裙子,和男人混在一處不成體統。體統是什么?不就是規矩嗎,可規矩這東西是死的,要一直變的。rdquo; 不管男女,多讀書才是好,道理都在書上寫著呢,人多看書,看那些不同的言論和想法,腦子就會清醒,他們不讓女子看書,無非就是怕人聰明了自主了就不好騙罷了。時代在往前,這些老古板,大清都亡了多少年了還在搞那老一套。rdquo; 老人家說著不住搖頭:當初我和先生送女兒去國外上學,回國后她們卻要被人罵,我那時真是生氣。現在的局勢和那時候相比又好了很多,有不少開明的新派人士愿意送子女都去讀書,萬望這些女孩子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以后才會有更多女孩子能求學。rdquo; 唉,你看。rdquo;楊奶奶把報紙遞過來指給水銀看上面的言論,這個先生是個愛國人士,對于其他的事都有見地,在報紙上發表過不少激勵國人的言論,可偏偏在女性的事情上如此狹隘。我真希望以后再沒有這些誅心的言論了,我們女子被束縛太久,不該一直困于家庭后宅不得自由。rdquo; 水銀撫平那一條縫合線,看一眼這位為現狀悲憤憂慮的老人家,笑了一下,會的,等到以后,女孩子也能和男孩子一樣上學去學知識,不會再有人在報紙上大罵這樣不成體統。rdquo; 第15章 后媽五 水銀坐在落地窗的鋼琴前演示,小男孩就站在一邊仔細聽著看著,水銀講述完了需要注意的幾個點,起身退后,和學生換了個位置,讓他再試彈一遍。 她這個學生姓衛,叫做衛錦桓,水銀差不多教了他一年,相處得還算不錯。這孩子雖然在鋼琴的學習上沒有特別聰穎,但勝在學習認真,水銀連帶著教他的英文,他學的比鋼琴快多了,兩人從半年前就開始經常用英文對話,水銀不單單是教他,自己也在借機會熟悉現在的英語發音。 學生的父母偶爾見到,都對水銀這個老師非常滿意。 結束今天的教學,水銀提起包準備回去。衛mama從沙發上坐起來,客氣地笑著,送了她一瓶酒和禮盒包裝的巧克力甜食,這都快要中秋了,這是送木老師的節禮,我家的錦桓真是麻煩您了。rdquo; 水銀收下這體面的謝禮,和她客氣聊了幾句,這才被送到門口離開。 國人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還是很看重尊師重道rdquo;的傳統,衛家mama對水銀的態度比起當初好了不止一星半點。一來是因為她確實教得好,二來也是因為水銀現在已經和一年前完全不同。 木香這身體說到底也才三十一歲,俗話說,居移氣,養移體rdquo;,一個人生活的環境和生活品質改變了,人的外貌和氣質也會隨之變化。現在的她看上去完全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女郎,和當初的木香判若兩人。 雖然不像時下講究時髦的女士們那樣將頭發燙的整整齊齊,但發尾稍稍一卷,別在腦后格外有種知性美,再加上她氣質溫和,穿著得體,別說衛家人,就是楊奶奶那邊老區鄰居們見了她都喜歡,還有人試圖給她做媒。 提著酒和巧克力,水銀乘著黃包車回去,路上還停下來買了兩支百合花。 這已經是個定例,只要花市上有,每隔一段時間她都會在下班時候順手買兩支百合回去。 到家門口,水銀就聽到院子里有熟悉的笑聲,是個聲音很軟糯,語氣有點嬌嗲的女聲,正在逗賀小燕:小燕兒啊,姨姨給你買了漂亮衣服和糖果,你怎么還是最喜歡你mama呀,也不哄哄姨姨,反正你mama現在不在,你說一句最喜歡姨姨嘛,你mama又不知道~rdquo; 賀小燕的聲音哼哼唧唧的,就是不肯說,被逼急了還訥訥堅持:最喜歡mama。rdquo; 這小女孩水銀自問也沒對她多好,但她就是特別依賴喜歡她。 她走進家門,果然看見楊奶奶和賀小燕,還有一個看上去二十多的年輕女士在院子里坐著。這位女士已經三十多快四十歲了,是楊奶奶的三女兒,也是目前唯一一個還在滬市的孩子。她早年離異,沒有孩子,開了一家進口糖果鋪,平時工作繁忙很少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