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分節閱讀_242
乘轎的文官,騎馬的武官,自城東南迤奉天門,排成了長列。 轎馬之前有親兵護衛提著燈籠,兩匹馬過時,隊列中有短暫的熙攘。武官紛紛抱拳,在馬上打著招呼,文官全部放下轎簾,有志一同的撇頭,擺出一副不屑與之為伍的姿態。 “定遠侯,興寧伯,有禮了。” 沈瑄和孟清和抱拳回禮,寒暄兩句不再多言。 天蒙蒙亮,奉天門大開。 文臣武將列班,登左右石陛入殿。 升了品級,孟清和的站位也發生了變化,站在他身前的不再是沈瑄,而是武陽侯,并列的則是信安伯張輔。 魏國公徐輝祖仍未出現在朝堂。 永樂帝明顯還沒消氣,放了大舅子出獄,卻革掉了他的官職和祿米,只保留一個魏國公的爵位,在家中閉門思過。 這種境遇同長興侯耿炳文十分類似。但滿朝文武都清楚,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 徐輝祖背靠魏國公府,又是皇帝的大舅子,三個皇子的親舅舅,朱棣無論如何都不會對他動真格的。說不定哪天想起來還會重新啟用。 革掉了祿米又如何?有個皇后meimei,侯爺弟弟,加上兩代積累,餓死誰也餓不死徐輝祖。 耿炳文則不同,如果哪天皇帝想起了這位,啟用的可能性不大,送他去見先帝的可能性更高。 所以,自新皇登基之后,耿炳文更加深居簡出,盡量減少自己的存在感,生怕哪天被皇帝想起來。 和他舉動類似的還有盛庸和平安。 盛庸被俘之后轉投燕軍,燕王登基之后奉命守淮安。他將大半軍權交給朱棣派遣的指揮和副將,無事絕不輕易開口。 平安交出帥印,還想辭去都督的軍職,被朱棣拒絕之后干脆告病,在府內閉門不出。 曾在靖難中讓朱棣吃過大虧,又對朱棣做過深入研究的兩人都十分清楚,不想自掛東南枝,今后的生活必須低調再低調。 不過,這樣的低調也未必真能保住他們的性命。 朱棣是個性情中人,而性情中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恩不躲,有仇必報。 如果沒有奇跡發生,在朱棣把朝中的文官按下,騰出手來之后,料理在他心頭扎刺的盛庸平安等人,不過是分分秒的事。 禮樂聲中,朱棣行皇道入奉天殿,登陛而上。 兩班文武齊拜。 鄭和身著新制的團領葵花衫,站在御階之上,禮樂聲停,宣事啟奏。 今日并非大朝,臨近年末,朝臣要奏請的公務并不多。 一年的稅收工作已經結束,銀鈔糧帛入庫,點收清楚,戶部官員錄冊歸檔,就算大功告成。 刑部和大理寺也逐漸變得空閑,雖然各地仍有治安案件發生,但殺人盜竊,砍頭判刑,都不會在這時遞送奏疏,多要等到正月過后。便是罪大惡極的死刑犯,也不會在正月里問斬。 吏部考核官員要放在明年,不會趕在這個時候鬧心。 兵部正在大換血,建文朝的尚書侍郎紛紛主動乞骸骨,甭管是而立之年還是年過半百,讓出位置就對了。自己沒有眼色,等著皇帝下令?那就不是讓位,而是摘腦袋了。 工部和禮部是唯二在忙的政府部門,工部尚書黃福和禮部尚書李至剛都有些消瘦,明顯累得不輕。 早朝之上,六部官員一一出列匯報工作,大理寺卿和都察院都御史做了補充。 大家一起表示,新皇登基以來,生產恢復,人民安居樂業,朝堂上掃除了jian臣,河清海晏。 至于法場上殘留的血跡,不久前被貶謫充軍的同僚,都被徹底忽略。 文官奏完,武官們也沒多少可以奏報的。 唯一值得提心的,是北元的內部戰爭似有緩和跡象,北部邊境又有了蒙古游騎出沒,應當加以防犯。 不過陛下已令高陽郡王守備開平,且在北疆布置重防,這些游騎當然討不到什么便宜。 聽著朝臣們的奏報,朱棣偶爾點頭或反問一句,大部分時間都是保持沉默。 朝臣們已漸漸習慣了天子的這種沉默,不再輕易揣摩朱棣的心思。實在是皇帝的心思沒法猜,萬一猜錯了,后果可是相當嚴重。不如老老實實的辦事,先把這個年過去再說。 不過,永樂帝顯然不打算讓朝臣們如愿,在早朝即將結束的時候,突然接連下了幾道旨意。 “命北平州縣,棄官避靖難兵者共二百一十九人入粟免死,戍興州。” 也就是在朱棣起兵時不愿跟隨,卻也沒投向建文帝,自掛官印跑路的北平官員,可以交錢免死,充軍發配。 “定功臣死罪減祿例。” 此令一出,靖難功臣們眼睛亮了,左班文臣卻是面如土色。 聽著鄭和在御階上宣詔,孟清和暗地里咂舌,這是明擺著支持武將飛揚跋扈?話說永樂帝到底對文官是有多不待見?發鐵券不算,還多加了一層防護罩。從今以后,再有哪個言官敢大義凜然的噴口水,武將們舉著鐵券沖上去敲破頭,也只能算對方倒霉。 “令鎮遠侯顧成鎮貴州,定遠侯沈瑄鎮北平,興寧伯孟清和鎮大寧。” “蠲北平山東等被兵縣明年夏稅。” 詔令宣完,鄭和下臺一鞠躬。 滿朝文武齊聲應諾。 剛剛被任命為大寧鎮守的孟清和,眼睛瞪得幾乎脫窗。 他,鎮守大寧? 瞅瞅一臉羨慕的張輔,再看看朝他眨眼的武陽侯,孟清和十分懷疑,永樂帝被天外飛石砸到了腦袋,不然,怎么會讓他出任一方鎮守,還是在寧王原來的屬地? 大寧是好鎮的嗎? 緊靠遼東,鄰居都不怎么和善,除了韃子就是女真。 在小冰河時期,一年有半年是冬天。 讓他這小身板瘦腰條和這群壯漢掰腕子?半個回合都撐不下來。 孟清和真心想哭。 忍了幾忍,到底沒忍住,當殿淚流滿面。 朱棣眼神很好,問了一句,“興寧伯這是何故?” 孟清和出列,哭道:“回陛下,臣感陛下隆恩,喜極而泣。又恐負陛下所托,故淚流不止。” “興寧伯真乃國之忠臣!” “謝陛下。” 孟清和抹抹眼淚,歸隊。 事情都這樣了,除了硬著頭皮上,真沒第二個辦法。 好在沈瑄在北平,高陽郡王在開平,怎么說也能有個照應。鎮守遼東的都督劉真,他不熟。沒關系,感情可以培養,多走動走動,很快就熟悉了。 仔細想想,去大寧也沒什么不好。 暫時躲開朝中的是非,時常還能回家探親,順便和沈侯爺做鄰居,說不得比在南京過得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