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分節閱讀_224
孟清和呲牙,他還是傷員! 沈瑄挑眉,那又如何?他可是斟酌過力道,且相當“守禮”。 孟清和:“……” 好吧,不能和侯二代講理。 秋七月壬午朔,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再祭太廟。 同月,復太祖成法,凡建文朝因反對周禮被罷免者一概復官。周禮派和太祖派的爭論至此劃上句號。沒了領軍人物方孝孺,周禮派受到了嚴重打擊。意志堅定的為建文帝殉節,其余人多改變理念,重投太祖成法的懷抱。 沒有殉節又固執己見的,大多沒什么好下場。 朱棣不是朱允炆,敢和他雞蛋撞石頭,頭破血流是肯定的。 況且,對于恢復周禮一事,朝中本就存在爭論,如今被朱棣一刀切也沒什么不好。 早朝不再像個菜市場,大臣們不必為一個官職該是幾品爭論不休,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質工作中,于國于民都是利好。按照洪武帝的話來說,拿著老子的工資就得給老子辦事!每天想七想八不辦實事,統統拖下去砍了! 朱棣沒像老爹一樣幾乎殺光朝中的大臣,只用實際行動讓有資格站在奉天殿中的人明白,建文朝的日子過去了,裝鵪鶉消極怠工的路也堵死了,在其位謀其政,想白拿工資?掂量一下脖子是不是夠硬。 大臣們很快發現,繼工作狂洪武帝之后,皇位上又出現了另一個朱扒皮。 抖起來的文臣開始變得小心,被壓制了四年的勛貴和武將們頗有揚眉吐氣之感。 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和朱元璋一樣,人殺得多了,也就不在乎多少人罵他了。 大不了給史官提個醒,下筆的時候多想想,該用春秋筆法的就別用記實手法,該美化該頌揚的絕不能吝惜筆墨。對天子不利的言辭,能少兩個字就別少一個字。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能當做神話故事和八卦周刊誦讀的《明太宗實錄》正式出爐。比起朱棣下令重修的《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的藝術性拔高了數個層次,真實性卻要打個折扣。 誰讓朱棣是皇帝,還是大明歷史上唯二殺文臣殺得無比順手的皇帝? 說來也奇怪,朱元璋和朱棣殺官如麻,朝廷的運作卻如加足了燃料的火車,轟隆隆往前飛馳,到站都不停一下,上不去的人只能跳著腳,在火車后邊緊追。追上了,有可能成為一代名臣。追不上的只能安慰自己,非吾無才,朝中無伯樂,天子不用而已。 換成皇帝對文官無比和藹,被罵也笑臉相迎時,官員們的工作效率卻像是老牛拉破車,鞭子甩出花來也不見挪動一下,動不動還要倒退兩步。具體參見崇禎帝,真心勤政,也真心倒霉。 所以說,歷史和人心當真是個奇怪的東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時間,壓根沒法用常理來推斷。 八月癸巳,朱棣將朱允炆的三個弟弟和還活著的兒子分批降爵,改封,隨前太后呂氏守居懿文太子陵園。抹去了建文帝的年號,廢掉了建文朝更改的法典規章,朱棣也沒忘了自己的長兄,前太子朱標。 革去孝康皇帝廟號,仍號懿文太子,看似表面文章,實際卻在暗中抹殺朱允炆的正統地位。并以白紙黑字記載,朱標只是太子,根本沒登上皇位,朱允炆的皇位是趁高皇帝臨危矯詔! 聽起來荒謬,但朱棣就這么干了。 誰反對? 沒人敢。想做下一個方孝孺嗎? 只不過,讓朱棣沒想到的是,歷史終究無法掩蓋,在他大行不久,兒子就拆了他的臺。 處理好了家務事,坐穩了皇位,朱棣開始封賞隨他起兵造反的靖難功臣。 大佬發家了,手下也不能虧待。 發錢分地,授官封爵。 在朱棣的授意下,靖難功臣名單火熱出爐。 名單按功勞大小依序排列,能排在前邊的絕對是簡在帝心的人物。 當時,侍讀解縉、編修黃淮已入職文淵閣,成為了朱棣的機要秘書,遞送到皇帝面前的奏疏都要先經兩人過目。兩人也比其他朝臣先一步知曉了功臣名錄。 大致內容多在預料之中。 以戰封賞,封公四人,侯十五人,伯十三人,歸附功臣另賞。 張玉被追封榮國公,謚忠顯。陳亨追封涇國公,謚襄敏。朱能封成國公。邱福封淇國公,均為世襲。 值得一提的是,原定遠侯沈良之子沈瑄,朱棣本欲封其為國公,以沈瑄的戰功,如此恩賞無可厚非。但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最終只能改封為侯。 關鍵一點,是解縉的一句話:“沈子玉英武,有謀略,類平安,更類藍玉。初封國公,后有何可賞?” 解縉的話不是當著朱棣的面說的,他還沒傻到那個份上。相反,解縉被稱為第一才子,聰明才智自然非同一般。 特意當著楊榮等人的面說出這番話,為的就是傳進朱棣的耳中,在朝臣間引起爭論。 朝中文武不和,京中官員同朱棣的嫡系也存在矛盾。 利用種種矛盾,解縉達成了目的,也將自己摘了出去。 嚴格來說,解縉不算說沈瑄的壞話,前定遠侯沈良同藍玉有交情,否則也不會被無端牽扯進藍玉謀反案,而藍玉為人驕狂,戰功赫赫,是否真的謀反,后世仍存在爭議。 將沈瑄同平安藍玉作比,可認為是對沈瑄的贊譽,但傳進朱棣的耳朵里,卻不是那么回事了。 “解縉。” 聽完楊鐸的密報,朱棣臉色有些陰沉。 沈瑄幾乎是在他身邊長大的,他手把手教出來的,將他同藍玉作比,打的是什么主意? 功高震主?后無可賞? 想起靖難時軍中的傳言,朱棣嘴邊掀起一抹冷笑。 “除了沈瑄,還有誰?” “回陛下,解侍讀等還提到了燕山后衛同知孟清和。” “說他什么了?” “夸贊其仁孝,謙和,與人為善。” 話落,楊鐸垂首,不再多言。 與人為善?好一個與人為善!朱棣冷笑,不如明說結交權貴,圖謀不軌。 好一個解大才子,好一班文臣! “下去吧。” “是。” 楊鐸退出暖閣,始終沒有抬頭。他能察覺,陛下已經發怒了。怒火到底是沖誰……只怕有些人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暖閣內,朱棣單手敲著桌案,明黃色的龍袍,兩肩上的金龍似正昂首咆哮。 良久,朱棣出聲道:“鄭和。” “奴婢在。” “把朕的三個兒子都叫來,朕有話同他們說。” “是。” “再去皇后那里傳個話……算了,暫時不用去。” “是。” 鄭和退了出去,一路思量著朱棣傳召朱高熾三兄弟是何用意,莫非是與解縉等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