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分節閱讀_202
繼續這樣下去,守軍的士氣和體力都是每況愈下,不戰死也會被餓死。 雙方在徐州城外二十里展開激戰,守軍不敵,被燕軍大敗,紛紛向城內潰逃,燕軍一直追殺到城下,才因城頭落下的箭雨退去。 城門落下,守將清點人數,騎兵和步卒加起來至少減員一半。丟棄的軍械更是無數。 戰報送上,徐州知州和駐守于此的都指揮接連倒吸一口涼氣,是守軍無用還是燕軍過于兇猛? 一次交鋒便敗落至此,難道徐州衛軍都沒反抗,排成隊給燕軍砍嗎? 打出河北之后,朱棣大部分時間都在山東境內轉悠。徐州上下風聞燕軍戰斗力強悍,到底沒有親眼見過。 真正和燕軍打過一場才能明白,同朱棣打了三年仗的盛庸有多堅強。 都指揮眉頭緊擰,當即下令關緊城門,士卒日夜在城頭巡邏,不必理會燕軍挑釁,更不許再出城迎敵。 “徐州乃四戰之地,徐州有失,京城和中都門戶均將不保。”都指揮沉聲道,“燕逆雖強勢,然徐州城高池深,令將士固守,待援軍抵達,可里外夾擊,大破之!” 知州點點頭,這的確是目前唯一的辦法,但他仍有些擔憂,“如今糧道被燕逆斷絕,城中糧餉不足,軍械也損失泰半,該當如何?” “庫倉中尚有軍械可以補充,至于糧餉。”都指揮頓了頓,“可向庶人征糧。” “向庶人征糧?” 知州愕然。 朝廷并未下令徐州守軍就食當地,雖說事急從權,但無令而行可是大忌。哪怕皇帝不追究,科道御史也不會善罷甘休。 “不若再想想其他辦法,沒有朝廷下令,擅自向民間征糧恐不妥……” “不必再言。”都指揮臉上閃過一絲不滿,厲聲道,“不向民間征糧,難道等著餓死?燕逆一旦攻城,將士餓著肚子怎么打仗?!若朝廷怪罪,老夫一力承擔!” 話說到這個份上,雖有不甘,知州還是閉上了嘴,不再多言。 若是布政使在此,定會同都指揮據理力爭,可知州到底同都指揮差了太大品級,提出意見尚可,勉強爭論絕沒有好果子吃。 官大一級壓死人,何況是正二品與從五品的天壤之別。 現在不是明末,芝麻綠豆大個文官就敢對武將指手畫腳,無理也要唾罵一聲“莽夫”。 知州也不是言官,沒有諷諫檢察之權。都指揮決定征糧,再不同意也不能明著反對,還要主動承擔一部分責任。 都指揮發威了,知州妥協了,徐州的百姓開始遭殃了。 春暖花開,正是萬物復蘇,耕田播種之機,徐州守軍突然征糧,數目不足,竟將百姓家中的糧種也額一起扛走,一粒不留。 百姓怨聲不休,若無軍隊威懾,怕是會揭竿而起,和燕王一起造反了。就算沒反,在守軍到處征糧時,遇到的麻煩也不少,被問候幾聲祖宗都是客氣的。 徐州守軍征集到了足夠的糧食,做好了守城的準備。 城外的燕軍卻出乎預料的沒有攻城,天明時分拔營列隊,繞過了徐州城,朝宿州方向進發。臨行不忘朝城頭揮手,兄弟們,回頭見啊。 看著遠去的燕軍大部隊,城內的守軍傻眼了,這就走了? 都指揮很是怨念,若知燕軍不會攻城,他何必下令征糧?白擔了罪名! 燕王到底在想什么,怎么就不攻城呢?哪怕只是試探一下,做做樣子,朝廷怪罪下來也有借口辯解一二,如今可怎生是好。 之前被壓得抬不起頭的知州冷笑,繼續威風啊? 無令擅自征糧,罪名往大了說,可以同造反直接掛鉤。 回去后,他必定向朝廷遞送奏疏,狠參這老匹夫一本,不死也要讓他脫層皮,方可徹底出了這口怨氣。 大敵當前,朝廷內外仍在勾心斗角。武將玩不過文官,除了出身顯赫的勛貴和皇帝的親戚,紛紛落馬。如此境況,建文帝能保住皇位才怪。 建文四年,夏四月,燕軍攻攻下淮北,奪取濉溪,前鋒直抵淮水。 燕軍斥候發現朝廷的運糧船,沈瑄親自率兵伏擊押送糧餉的軍隊,生擒江蘇參政。奪下糧草之后,餉舟盡皆燒毀。 孟清和想勸沈瑄留下這些船,可以運兵,或許還能做戰船。 “戰船?”沈瑄搖頭,“十二郎久在北地,未曾見過樓船,此等舟楫不堪用,燒了也就燒了,不值得什么。” 孟清和:“……” 好歹是二十一世紀新鮮人,竟然被個明朝土著當做了土包子? 孟十二郎很不服氣。 日后,當他看到真正的戰船在江海之上乘風破浪,炮口張開時,才發現自己果真是個土包子。 沈瑄在淮水放火,孟清和奉命繼續探路。 見孟同知有些悶悶不樂,高福拽住韁繩,安慰道:“同知不必如此,卑下也沒見過樓船。北方的漢子不識大船,不是什么大事,一點不丟人。同知不用介懷。” “……高百戶。” “卑下在。” “能讓我打一拳嗎?” “為何?” “不要問理由。” “哦。” 砰的一聲,孟十二郎一拳好似打在石頭上,頓時呲牙咧嘴。 高福咧咧嘴,拍拍肩膀,笑道:“同知力氣特小了點,還得練。” 孟清和仰頭望天,迎風淚流,這還有天理嗎? 四月丙寅,燕王大軍同沈瑄率領的前鋒匯合,在小河遇上了重整旗鼓的平安軍。 燕軍在北岸扎營,平安軍營于南岸。 燕王令部將伐木,在河上建橋,先渡步卒輜重過河,扎下營盤,提防平安軍突然襲擊,騎兵留在最后。 平安派出斥候探查燕軍渡河情況,卻沒有貿然發動襲擊,他同樣在等,等總兵何福率領的部隊到達,合并之后對燕軍發起總攻。 整整一夜,小河兩岸的火光一直沒有熄滅。 天明時分,燕軍齊結,何福也率軍趕到。 兩軍列陣于小河南岸,綿延十余里。 陣中旗幟鮮明,刀戟之聲不絕。 號角聲驟響,燕騎在滾雷聲中沖向了何福軍的左翼。 炮聲隆隆,騎兵沖陣時,燕軍火炮發射的大鐵球砸進了平安軍的右翼。 沈瑄與朱能分率中軍與左軍護衛兩翼,燕王親自率領蒙古鐵騎向平安軍與何福軍交接處發起沖鋒。 燕軍的作戰意圖很清楚,不求殲滅敵軍,只為突破敵軍戰陣。繞到敵軍身后,再來一記回馬槍。 仗打了三年,如平安盛庸等南軍將領多已熟悉燕軍的戰術。朱棣不得不改變了習慣的戰法,一切都是為了取得勝利,盡早打進京城。 平安與何福反應都很迅速,同時向薄弱處增兵,并效仿盛庸以弩箭和火銃包圍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