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番外 聊聊明朝的戶籍2
可是學習好,有出息的,總是少數,這是考試的篩選機制決定的,對大多數人來說,最可能的結果是,軍人的兒子還是軍人,農民的兒子還是農民,商人的兒子還是商人,技術工人的兒子還是技術工人,階級固化嚴重! 不過,從小開始,耳濡目染,就開始接觸職業教育了,這比現在的大學生,念了一肚子書,直至畢業還沒有掌握一門職業技能,是不是反而好一點? 民籍、軍籍、匠籍,分別由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 比如王棟杰他們家,屬于民籍,戶口屬于戶部、布政司、府、縣這條線管理;比如戚繼光他們家,屬于軍籍,戶口屬于兵部管理,然后是都司、衛所這條線,你到戶部查他的戶口,保證查不著! 再比如,紡織工程師柯明宇,屬于匠籍,專業技術崗位,那是屬于工部直接管理的,也不歸戶部管。.. 軍籍有一個好處,就是世襲,能接班。比如戚繼光爺爺的爺爺,明朝初年立過功,這樣,他的長子長孫只要不呆不傻,年輕輕的一上來就是衛指揮僉事,相當于現在的副師長,戚繼光后來能成名,起點也很重要! 當然,一般軍戶家的孩子,那是世襲小兵,請從士兵干起!雖然運氣好的話,積累軍功最高也能干到二品總兵,但是風險很大,許多能人,運氣差了點,不等升官,就在百戶、千戶這樣的崗位戰死了。 衛指揮使首長、衛指揮僉事首長?一般人想爬到這個位置得奮斗大半生,不是那么好上的! 各個人群之間,還各有牢sao,一般是不公開說的,但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看著人家好! 軍籍的人,這樣說,mama的,老子這是高風險職業呀,會死人的,老子死完了,兒子死,沒完沒了,看看人家農民,雖然干活累點,安全啊!羨慕中! 民籍的人,這樣說,我們多累呀,一天到晚,風吹日曬雨淋,臉朝黃土背朝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不易啊!哪像人家軍人和技術工人,屁股往那一坐,到點下班,政府就得發糧食發工資!旱澇保收,羨慕中! 匠籍的人,居然也在羨慕別人,一年從春忙到冬,沒個休息的時候,累死我了!看看人家農民多好,一到秋收以后,就放了大假,玩個小半年,即便農閑要出徭役,十年才輪到一回,羨慕中! 別看他們互相羨慕,但有一類人,他們三家都是堅決不羨慕的,這就是——樂戶! 明朝的樂戶,說好聽點相當于今天的歌星,是偶像、藝術家,說不好聽點,那就是妓女,和拉皮條的,是大家玩樂的對象,地位低啊! 女孩還稍好一點,至少能打扮,男孩被強迫戴上綠頭巾,作為區別普通平民的標志,今天人們所說的“戴綠?帽子”就是這么來的。 女孩子大多唱歌跳舞、說說笑話,賣藝、賣身為業,而作為老公、父親、兄弟的男子就只能在門外干等,簡直沒什么尊嚴,是屬于被人“下看”的一類人。 樂戶的婦女,有民籍的人愿意娶來作老婆的,可以脫籍,隨夫改成民籍,但也往往為世俗所輕視,敢娶樂戶女子的人,也不得不承受世俗的白眼和壓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萬歷二十一年,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最后投江而死,小李(李甲)心理崩潰,心智不成熟是主因,他爸爸是省級干部,布政使!自己是北京國子監的太學生,雖然是他爸爸拿錢買進去的,相當于現在的贊助生。 而杜十娘人長得特別漂亮,北京名妓,但十三歲就被人破了瓜,這是不可改變的經歷,作為浙江紹興府的書香門第,接受這么一個年僅二十歲的樂戶女子……難哪! 當然,也有不少人頂住壓力,不在乎的!比如冒辟疆,就娶了董小宛;錢謙益,娶了柳如是;再比如吳三桂,就納了陳圓圓…… 女子可以上岸,但是樂戶中的男子就不那么容易了,很多人一輩子娶不到老婆。 你想,民籍家的女兒,誰愿意嫁給樂戶啊?這不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嘛!所以,只能還是在樂戶群里找,機會就會小得多,總之,一輩子笙歌樂舞,其實很凄慘的! 而樂戶的小孩再聰明,再出息,想念書,想作官,門都沒有! 有一年,太原一樂戶家,出了一個神童,很聰明,長得也很可愛,大家很喜歡他,想給他改改戶口,從樂戶改成民籍,這樣他就能進公辦儒學,正正經經念書了,說不定還能考學當官,人們大多持玉成此事的態度,中國人的善良天性使然。 但是希望很快破滅,來自浙江的某位提學大人大發雷霆,這怎么可以!你們大家都昏了頭了,一個樂戶的孩子,怎么能進太原府儒學念書?你們還有沒有原則? 碰上這種老頑固,大伙兒能有什么辦法,晉王出來求情都沒用,只得作罷! 若干年后,這個孩子估計是唱唱小曲,彈彈琵琶,或者是站在門外,等老婆在屋里賣,估計就是這種結局! …… 這就是明代的戶籍制度,雖然階級固化的局限性很大,但不得不說很嚴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是行之有效的,要不然就憑他那些奇葩的子孫,大明王朝很可能堅持不了那么長久。 看得出,老朱在初創這一套時,花了不少心思,而且是有著一番懇切的用意的。 比如那個黃冊和魚鱗冊,乍一看很麻煩,其實在當時,算是一種先進理念了,大家安居樂業,照章納稅,沒事就別到處亂竄影響治安,在老朱的理想愿景中,小農經濟社會,不是本該如此嗎? 但是,任何制度,積久生弊,年代一長,總會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而漏洞百出,下面鉆空子的人越來越多,以致民間的舞弊取巧,簡直層出不窮,這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即便有了魚鱗冊,民間也立即想出各種花樣來取巧,比如所謂飛灑、詭寄、虛冒之類,一切作弊的花樣,一時也說不盡。 因此,冊上的田地方位四至,縱然畫得挺準確,而業主花名,則依然可以混淆,最終變為一筆糊涂賬。 實際上,大致到了萬歷中期,官府窮于應付的事情實在太多,這一套戶籍制度,基本等于是被廢棄了,收到的歲賦也越來越少,全國上下處于一片混亂之中,大明王朝滑向深淵,已是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