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10)
歐陽澤到任后,剛開展工作就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和誹謗、攻擊。顧鼎臣經常寫信鼓勵,千方百計地影響和推動歐陽澤的賦稅改革,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協同制定丈量田地和賦稅改革的具體方案與執行辦法。 在吏部當差的顧擷岡和戶部當差的文昌君也多次到江南協助歐陽澤和王儀,督辦丈量土地和賦稅改革事項。這次因為有嘉靖皇帝“務必悉心清查”的圣旨,還有“其虛應故事及延捱遲玩者劾奏之”這柄丈方寶劍,所以歐陽澤和王儀能頂著各方面的阻力,順利推進丈量土地和賦稅改革。 文昌君說:“據戶部統計,蘇州知府王儀在蘇州各縣鄉共清查出隱田90頃,隱糧63195石。” 顧擷岡說:“據吏部報告,這次蘇州府劾奏懲治了多起延捱遲玩的貪官污吏,有力地抑止了貪污**之風。”在丈量和清查土地的基礎上,歐陽澤大力推行賦稅制度的改革,規定包括正糧和耗米在內的所有稅糧實行“計畝均攤”,役差、公用等雜稅不分官田民田一體均派。這樣平民百姓減輕了負擔,得到了實惠,豪強胥吏的非法所得被罰沒,土地兼并受到了抑止。 在顧鼎臣、歐陽澤和王儀的大力推動下,江南開始實施“一條鞭法”,就是把原來按照戶、丁派役的辦法改為按照丁、糧派役,具體辦法根據各州縣具體情況而略有差異,有的州縣是丁六糧四,有的州縣是丁四糧六,有的州縣是丁糧各半。然后再與夏秋兩季兩稅和其他雜稅合編為一條,無論是稅糧還是差役一律改為征銀,差役都由政府用銀子雇人充當。這樣就把部分差役轉入了土地之中,使無地的貧困農民多少減輕了一些差役負擔。 一條鞭法又規定要把賦稅與差役合編為一,這樣大大簡化了賦役的名目和征收的手續,使貪官污吏不能與豪強地主勾結作弊,以致對平民百姓任意敲詐勒索。一條鞭法規定,農民可以繳納代役銀,再由政府用代役銀雇傭役差,這種折銀制度減少了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農民可以從繁重的差役中解脫出來,從事商業和手工業,從而有力地促進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 江南的賦稅改革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顧鼎臣作為改革的首倡者和大力推動者在史書中卻只是簡單地提及。事實上顧鼎臣除首倡之功外,在江南清查土地和賦稅改革中,他有力地影響和推動了歐陽澤和王儀的具體執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顧鼎臣在這次江南賦稅改革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僅如此,顧家在賦稅改革中還起了帶頭表率作用。顧鼎臣是受皇上封賞的士大夫,按照賦稅改革的新辦法,他家增稅數十石,他在給歐陽澤的信中說:“我家雖然增賦數十石,然為百姓貧民家減十五矣。” 他還勸說親友將假托在其家的名義田地退還,他在給兒子顧履方的信中說:“新政必然更張我等官宦之家,尤宜預先更正,切不可如前茍狗人情。” 顧鼎臣在改革新政中起了帶頭表率作用,而且對親友也是秉公辦事,毫不留私情,真不愧為清正廉潔、品質高尚的國家棟梁之臣。 總而言之,在顧鼎臣多次上疏請求下,嘉靖皇帝飭命巡撫歐陽澤到江南蘇松湖嘉常杭六州府督辦清查田地,裁減田賦徭役,推行一條鞭法,使江南六府百姓賦役一度有所減輕。 雖然江南賦稅改革的功勞都記在了歐陽澤和王儀身上,但是東南百姓心目中自有一桿公平枰,他們紛紛稱贊顧鼎臣為家鄉辦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實事,是一位仗義執言,為民請命,秉公辦事的清正廉潔的好官。 歐陽澤在給顧鼎臣的信中也稱贊道:“清查田糧,使郡縣長吏張目,數十年積弊得拔其根,百萬之錢糧竟復其額。澤在桑梓,功歸朝廷,亦未有公之盛者也。” 文昌君和顧擷岡是吏部、戶部官員也直接參與了江南賦稅改革,顧鼎臣作為禮部尚書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改革的具體工作,但是他有首倡之功,并且為江南賦稅改革制定了具體實施細則,有不可替代的直接影響作用。 文昌君感嘆道:“江南賦稅改革成功后,義父顧鼎臣沒有居功自傲,在相關文獻史料中記為歐陽澤和王儀的功績,彰顯了顧鼎臣作為傳統士大夫的高尚品質。他一貫秉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不為個人名利,心懷國家和百姓,真正做到了澤在桑梓,功歸朝廷,所以獲得了嘉靖皇帝的高度信任和寵信。” 顧擷岡評價說:“《明史?食貨志》記載了義父顧鼎臣關于經濟改革的主張和動議:自洪武乞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額田已減強半,賦稅無以為繼。顧鼎臣提議:重新丈量全國田畝,還田于民,并改革賦稅制度。 嘉靖敕諭戶部,清查莊田,對強占民田者,都歸還原主。大量史料表明,顧鼎臣是明朝最關心國民經濟的少數大臣之一,也是明朝中期卓越的經濟學家。史學界不應該對此吏實輕描淡寫,甚至于漠視無睹。 后來萬歷皇帝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也就是把顧鼎臣首倡并在江南六府試點的丈量全國田畝,改革賦稅制度,施行一條鞭法等經濟改革措施向全國推行而已,其經濟改革的首創和試點的功勞應該歸功于顧鼎臣。 看來這些史學家也是平庸之輩,在編著《明史》時,對歷史檔案資料的評判有失全面性和公正性。” 兄弟倆感慨萬端,在一個滂沱大雨的夜晚,他們擊劍高歌起顧鼎臣那首鮮為人知的《大雨》詩,高亢激越的詩歌穿云破雨,遠播夜空。 丁丑夏六月,災變良有由。……雨意轉蕩譎,勢欲漂燕幽。 街市潢潦集,淺深可方舟。……饑鄉沸妻孥,蓬垢同繫囚。 ……經國在遠覽,弭變期交修。起坐念蒼生,汍瀾涕難收。 愿將歸滄海,上通天河流。河邊有天孫,明夕會牽牛。 貴近乘嘉辰,叩心冥所求。肯以下界苦,訴與上帝否? 天聽或在茲,蒼生其有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