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2)
文昌君悄悄用遙測儀測量了一下,鐵獅身高5.78米,長 5.34米,寬 3.17米,體重約50噸,也就是十萬市斤。方丈說:“這座‘鎮海吼’,造型獨特,獅身向南,頭向西南,背負一只巨盆,相傳為文殊菩薩蓮座。你看它兩左腳在前,兩右腳在后,呈勇猛前進狀,昂首闊步,姿態雄偉豪放,栩栩如生,這在世上眾多的獅子造型中是非常罕見的一種,真是一頭東方雄獅,鎮海除患,雄踞天下?!?/br> 義父顧鼎臣說:“據《滄縣志》上介紹,滄州還有一處風景名勝盤古村和盤古廟。我們這就告辭方丈,后會有期。” 施念庵說:“人祖盤古遺址在滄州府的青縣城南十二里,有一村莊名曰大盤古,村西有盤古廟。” 文昌君說:“路途遙遠,那我們租兩輛馬車去吧?!?/br> 馬車一路飛馳來到青縣城,稍事休息后,又出城南沿黑龍港河西岸,也就是古黃河故道直奔大盤古村。沿途風景秀麗,真是天時地利物美,風水特別宜人。馬車停歇在大盤古村外,四人步行前往盤古遺址瀏覽。 義父顧鼎臣對盤古遺址的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據民間傳說,盤古開天辟地以后,開始周游天下。有一天他漫游到青縣境內,發現黃河河道西岸天空湛藍,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風景如畫,真所謂天時地利物美,于是決定在此定居。盤古死后就安葬在盤古村。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在這里發現了盤古的墳墓。大禹對開天辟地的盤古非常崇拜,他首先把盤古的墳墓修葺一新,又修建了一座享堂祭殿,然后留下二百戶人家,一百戶守墓,一百戶看殿。后來人們把看殿的一百戶人家叫大盤古村,那守墓的一百戶人家叫小盤古村。所以大小盤古村已經有四千五百多年歷史了?!?/br> 祭祀過盤古遺址后,他們來到村西的盤古廟朝圣拜祖。義父給主持方丈捐款五十兩銀子用于修葺盤古墓和盤古廟。只見盤古廟里的盤古塑像金碧輝煌,廟宇殿堂也是非常肅穆莊嚴。 義父顧鼎臣說:“盤古廟始建于元始祖至元十五年,后來因為黑龍港河經常泛濫成災,廟宇殿堂被河水沖刷毀壞。弘治皇帝是難得的好皇帝,非常重視興修水利,弘治二年,黃河在開封決堤,許多郡邑受災,汴梁尤為嚴重,皇上命戶部率領五萬民工治理。弘治五年七月,黃河又在山東陽谷決堤,災情更為嚴重?;噬舷让げ渴汤申愓?,后命右副御史劉大夏治理,工程歷時二年方才完工?;噬蠈ΡP古和大禹非常崇敬,聞知大禹修建的盤古廟年久失修,立即派員重修了盤古廟,你們看這些石碑上刻的碑文都詳細記錄了盤古遺址及盤古廟歷朝歷代的修葺情況?!?/br> 回到盤古酒家,兄弟倆與施念庵一起切磋武藝,顧擷岡說:“聽說施先生多次來到滄州拜師學武藝,不知你師從哪個門派?” 施念庵說:“滄州是全國著名的武術之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滄州就以‘武健泱泱,雄風表海’著稱于世。滄州地處燕齊交界,又是遼金宋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是犯人發配沖軍之地,許多失意拳王和通緝宗師都來此落戶隱居,傳授武功。滄州人尊師重教,俠義好,成為武林界稱頌的武學之鄉,可謂是英雄聚集,精英薈萃。滄州武術具有本身的特色,既有大開大合,勇猛精進的長勢武功,又有巧斗巧搏,推拔擒拿的格斗招數,武術門派分為少林和武當兩大派系?!?/br> 文昌君說:“據說少林武術中有華拳、燕青、功力、劈卦、長拳、通臂、明堂、迷宗、八極、太祖、**、螳螂、沙腳、戳腳、翻子、大洪拳、小洪拳等等拳術;武當拳又有太極、八卦、形意等流派,不知施先生學的是哪派拳術?” 施念庵謙卑道:“我起先學的是長拳,是大開大合、勇冠三軍的長勢拳術,但是由于缺少長期艱苦的磨礪,這次在與歹徒格斗中險些被他們擒拿。開封府我是回不去了,我想隱名埋姓,到盤古廟出家當俗家僧人,一來可以潛心學習武藝,二來可以專心寫作小說。我身上藏有先祖施耐庵的《水滸傳》原本,歹徒和船家勾結擒拿我的目的就是為了搶奪這珍貴的原本。感謝仨位恩公出手相救,祖傳《水滸傳》原本才得以保存下來,但愿它能夠在施家子孫萬代流傳下去?!?/br> 顧擷岡悄悄地對文昌君說:“我們把施先生的祖傳珍貴原本借閱一晚,你有先進的復印機,可以迅速地復印原本。這復印本也就可以珍藏傳世了?!?/br> 施念庵爽快地答應道:“恩公既然有如此雅興,但借無妨。” 文昌君這臺先進的復印機,只經過一個時辰的復印,一本《水滸傳》復印本就裝訂好了,其復印品質,幾乎可以亂真。顧擷岡看后驚訝道:“這個復印本與原本簡直是一對孿生兄弟,真偽莫辨,世上竟有這等精巧技藝!” 第二天,施念庵告辭要去盤古廟,依依惜別道:“再次感謝恩公救命之恩。我們這就分手了。恩公以后如有機會,一定到盤古廟來,我們一起切磋武藝,交流寫作心得?!?/br> 義父顧鼎臣說:“你是施耐庵最出色的后代,好好保存這珍貴的《水滸傳》原本,如果施公地下有知,也可以含笑九泉了?!端疂G傳》是一部不朽的文學巨著,它鼓舞后輩們去造貪官污吏的反,去開創一個平等自由的社會。這樣的文學巨著一定會千秋萬代流傳于世的。” 離開滄州后,航船繼續沿大運河南下。義父的書案上整齊地堆放著歷年來治理黃河奪淮工程的古籍史料,白天他忙于尋訪、考察,晚上就在燈下閱讀這些宋元明初直至弘治年間有關黃河奪淮改道及其治理的歷史檔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