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他一面開始背著,顧明琮手里的戒尺也跟著舉起來,很顯然是想趁著這個機會給他點教訓。 “……戒之哉,宜勉力。” 直到背完,居然果真沒有一個錯處。 舉著戒尺的手臂也有點微微發酸,顧明琮放下手里的戒尺,面色稍緩。 “千字文是要學過了三字經跟百家姓之后,才能開始學,而且進學并非那么簡單,現在你三字經雖然能背了,但里面意思能弄懂么,何況學完了三字經,還有百家姓呢。” 想了想,顧云浩也覺得他的話很有幾分道理,但是因在前世也念過《三字經》,加上他本來就是成年人的“芯子”,《三字經》的內容又比較淺顯,理解起來還是沒有什么問題。 “意思我大概是懂一些,請先生聽一聽我理解的對不對。” 言罷,顧云浩就開始對照著《三字經》的內容,開始一句一句的解釋。 因為早早的就背了下來,又沒有旁的東西可以學,他也還是很下了一番功夫去理解里面的意思。 待顧云浩說完,顧明琮也忍不住點頭稱贊。 “看來你果然是很有讀書的天份。也罷,你理解的沒有錯,但也不可因此自滿,須知學海無涯這個道理。” 聽到說自己有天份,顧云浩還是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畢竟除了記憶力要比尋常人稍微強一些,實在也稱不上有什么過人的天份。 認真地點了點頭,顧云浩道:“我知道了,先生。” 他自然不會自滿,而且顧云浩心里清楚,自己現在還只在蒙學階段,后面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難度也會隨之增加。 穿越到這個時代之后,他從來不小瞧這個時代的任何人,更不敢小瞧科考。 “既然你想學千字文,那么我問你,你百家姓可學了?”見他聽進去自己的話,顧明琮的聲音也柔和了一些,說道:“做學問須得循序漸進,不可心急貪快,否則容易移了性情。” “因著家里有我大哥的舊書,百家姓我也自己讀了一些,只是還有些字不認識。” 顧云浩老老實實地道。 聽了這話,顧明琮臉上也帶著幾分驚喜地笑意。 他是真的把顧云浩當天資不凡的學童來看了。 “既然你有這等天資,也就不必一定要按照旁人的進度走。” 顧明琮摸了摸自己的長須,開始思忖著怎么教導這個學生,才能不使明珠蒙塵。 “這樣,今后每天中午,你還是先把百家姓上的字認全,若是有不認得的,中午的時候就來問我。”顧明琮想了想,就有了決斷,“等百家姓學好了,我就許你學千字文。” 聞言,顧云浩不由大喜,連忙道謝。 “至于你說買書的話,那就算了,待到時候先去我家里借了書學就是。”顧明琮又繼續說道。 萬沒想到事情會是這樣的結果,顧云浩心下感動不已。 說實在的,雖然買書花錢是不可避免的,但現在對于他們家里來說,能省一些自然是更好。 “謝謝先生。” 真心地向顧明琮一拜,顧云浩道謝道。 “行了,快去吃午飯吧,只是千萬記著,不可自滿。”顧明琮又吩咐了兩句。 連聲答應下來,顧云浩就辭了顧明琮,往后院去吃午飯休息去了。 晚上到家后,顧云浩又私下把錢交還給了衛氏。 “怎么又拿回來了?是不夠么……”顧長光有些不解地道。 顧云浩搖了搖頭,笑著說道:“不是的,本來是想在學里買一本書,結果先生說了暫不用買,可以直接到他家里借書用。” “琮大伯真是……” 顧明琮是顧氏一族的族長,也是族里唯一的童生,平時行事又非常公正,誰家有個事情,他總能組織族里的人去幫忙。 因而,不僅在顧氏一族里,就是在整個青坪村,都很有威望。 聽聞了顧云浩的話,顧長光跟衛氏更是覺得感恩不已。 “要不哪天你從城里做工回來,帶上一壇子酒,琮大伯這樣教導幺娃子,咱們還是應該去拜謝一趟才是道理。” 想了想,衛氏建議道。 “成,你說的不錯,做人不可以忘恩。” 顧長光也點點頭答應。 這邊衛氏從顧云浩手里接過銅錢,又放到柜子后面藏好,對著顧云浩囑咐道:“不可告訴旁人,說娘在柜子后面藏錢了啊,就是大妞二妞她們都不行。” 顧云浩自然是點頭答應。 “昨天你沒這樣囑咐,你看兒子有出去亂說沒?” 顧長光這時候卻是不由一笑,說道:“你也太小看咱們兒子了,這孩子可是聰明著呢。” 又被贊了聰明,顧云浩還是有些不習慣,匆匆地說了聲“回去休息”就出了屋子回自己房間。 第17章 第17章:兩年 自那次跟顧明琮深談之后,顧云浩算是徹底解決了書本的問題。 先是在顧明琮的指導下,把整本《百家姓》學完,認識了些新字,而后就借了顧明琮家里的一本《千字文》開始學。 因著之前已經在講堂上跟著默念過,原本就有些印象,背起來也并不是很艱難。 只是遇著不認識的字,就去找顧明琮解惑。 就這樣,顧云浩不僅能完整的將《千字文》背下來,還多認識了不少字,除了一些不常見的,其余基本都能認得。 見著他到了反復可誦的地步,顧明琮也就開始解釋文章的意思。 他講的并不細致,有很多地方還比較含糊。 但是顧明琮說,他自己本生也是學問不夠,因而理解的也有限,只能將他懂得講給顧云浩聽,其余的也只得顧云浩自己去揣摩和理解。 因為跟顧明琮熟悉了起來,顧云浩也知道一些科考上的事情。 比如他們現在還稱不上學子,最多能稱蒙童,也就是說剛剛開蒙而已。 要想正真進學,就要按著步驟,學完三百千千,也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之后再是《幼學瓊林》,這樣才算讀完了蒙學階段的書。 對于講究一點的讀書人家或是書院,學了《幼學瓊林》后,還要念《弟子規》,追求詩文才氣的還要讀《聲律啟蒙》。 而后正式進學了,還要先學《孝經》,在懂得諸德之本后,才開始學尋常四書五經。 治書很是講究順序,一般都是根據由淺入深的原則,先學四書,按著《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的順序,一本學完之后再學第二本。 待四書學完之后,方能治五經。 五經分別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都是先全部拉通學過之后,再從中選取一經主修,其余輔修。 一般而言,學完這些東西,至少都得十來年。 至于考秀才,那也都是四書五經學有所成之后,方才有可能考上。 更不用說后面考舉人、考進士了。 知道了自己任重道遠,顧云浩更是珍惜時間,開始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練字和學習的長期計劃,每隔一段時間就按著來規劃自己要做的事情,以此保證學習進度。 時間過得飛快,一晃眼就過去了兩年。 顧云浩也從先前的小豆丁長大了不少,因著上了兩年學,談吐舉止間也帶著幾分儒雅俊逸之氣。 這兩年,他把心思都用在念書上,在顧明琮的教導下,已經學完了《千字文》,現在正在主學《幼學瓊林》的第三卷。 另外因著能到顧明琮家里借書的便利,顧云浩還借著讀完了《聲律啟蒙》。 當然因為顧明琮對《聲律啟蒙》也并不太懂,這個基本上都是靠的顧云浩自學。 這個速度雖然稱不上驚人,但相較于其他學童,已經是快了不少。 也因著他進度快,在去年的時候,顧明琮就讓他坐到了講堂的右側,跟顧云濤等人一起學習。 顧云濤今年也是已經十歲了,他跟著大部分學童一樣,剛學完《千家詩》。 不得不說,讓顧云浩跟顧云濤一處念書,還是有些作用的。 從去年開始,顧云浩就慢慢發現這個堂兄在開始改變。 許是受不了年紀小的弟弟跟自己一起念書,也或是看著顧云浩的進步開始有種緊迫感,反正顧云濤這一年來上學用功了不少。 兩年來,顧云浩跟顧云濤的都有了長進,而顧家的變化也是不小。 最主要的就是家里的收入增多了。 自從顧長榮到衙門當差后不久,衙門里擴建了飯堂,像顧長榮這些當差的雜役也開始可以免費到飯堂吃飯。 這個好處就是立即可見的,不僅顧長榮能吃頓飽飯,而且還省了每個月的飯食錢。 顧長榮也有個分寸顧家的,除了一些必要的花銷之外,俸錢基本都拿回來交給家里。 這樣下來,每年八兩的俸錢,基本可以攢下個七兩左右。 當然,在衙門當差,還多少有些旁的收入,雖然顧長榮在的兵房不如當初顧明良的戶房吃香,但好歹也管著城防、驛站、急遞鋪子等,一年下來,也還是能收些孝敬。 只是這些額外的收入,大家并不知道具體有多少罷了。 但是家里人都明白,方氏多少都會存些私房。 這兩年風調雨順,田里收成好,家里的存糧也多了起來,還能收入個八、九兩銀子,這樣一算,家里每年還是能有個二十兩左右的穩定收入。 對于一般人家來說,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當然,他們家里花銷也不少,主要就是兩個顧云濤跟顧云浩兩人讀書,每年買紙筆墨這些,還是要花費好幾兩銀子。 不過看著每年還剩十幾兩銀子的進項,李氏也還是很滿意的,平時臉上的笑容也變得多了起來。 除了家里公中收入增加了之外,兩房人的私房也多了不少。 大房因著顧長榮當差,收到了孝敬,方氏一般都是往公中交一些,再自己留一些攢著。 而二房則更是想盡各種辦法攢錢。 顧長光一有空就去城里打短工,而后又跟著個師傅學了木匠的手藝,雖然學的時間不長,但他為人踏實,又干活細致,最近這半年來也能出師自己掙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