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書迷正在閱讀:一見到你呀、[劍三+三國]名士萬花、每天都被自己辣哭[未來]、紅樓之邢夫人、帶物資系統(tǒng)穿成極品親閨女、公爵、你別再演了、女先生、深井冰夫婦日常[娛樂圈]、被師侄強制標記之后【abo,h,已修文】
你看這樣行不?我要一個大的,一個小的,二十文錢,如果行,我就和這兩個竹筒,還有這個鹽罐一起買了。” “唉,拿去吧,拿去吧,我今天也是最后一天開門了,明天就帶著孩子投奔岳家了。” 葉雨桐一直沒說話,聽著娘和大哥給掌柜的討價還價,又聽他說明天就要走,應該是得到什么消息了。 她故作好奇的問:“掌柜的,咱們鎮(zhèn)上多了那么多人,這些人都要生活,生意不是會更好嗎?你為什么要走啊?” 掌柜的把李文秀給的銅板數(shù)好,才小聲的說: “這幾天鎮(zhèn)上來的這些人,都是從北邊逃荒過來的,聽說蠻子打過來了,咱們這里連水都快沒了,還呆在這里干什么?等著人家來搶嗎?” 說完長長的嘆了口氣,送他們出門的時候,又好心的提醒了一句,“如果別的地方能找到活路,就趕快逃吧!” 李文秀感激的說:“謝謝掌柜的,你們走的時候也注意安全,最好不要單獨出行。” 第16章 離譜的糧價 第16章 離譜的糧價 三人從雜貨鋪出來,李文秀說:“咱們先去醫(yī)館讓大夫給桐桐把下脈,等會兒再去買點糧食和鹽。” 葉雨桐以為娘去醫(yī)館是給小相公抓藥的,沒想到是給她看病。 她伏在李文秀耳邊,小聲的道:“娘,我已經(jīng)好了,是神仙給我治好的,不用去醫(yī)館。” “神仙幫你治病了?那還有沒有哪里不舒服?要不還是去醫(yī)館看看吧?”李文秀有些不放心。 “娘,我真的好了,也沒有哪里不舒服,神仙很厲害的,給我吃了一顆丹藥,我就全好了。” 怕娘不相信,她把莫須有的神仙都給搬出來了。 李文秀忙擺擺手,敬畏的說:“不不不,相信,相信,娘當然相信了。” 葉雨桐忍笑道:“那咱們?nèi)ベI鹽和糧食吧!” 雖然她空間里什么都不缺,但里面的糧食都是精細糧,也不能拿出來光明正大的吃用,還是買些糙米黑面,逃荒的路上吃。 他們現(xiàn)在所住的地方屬于云朝國的北方,主要種的糧食,小麥,大豆,高粱,粟米,南邊大部分都是種稻米和粟米。 現(xiàn)在的糧食和蔬菜品種很少,農(nóng)家也就種點高產(chǎn)的菘菜和蘿卜。 葉明軒猶豫了一會,還是開口問道: “娘,要不要給妹夫抓點藥?這都兩三天了,他還沒有醒來的跡象,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那meimei的名聲………” 葉雨桐這才想起來,那小相公到底是得的什么病?怎么老是昏睡著? 李文秀搖搖頭說:“那老和尚走的時候說了,不用看大夫,也不用亂吃藥,他留下的藥每天喂一粒,你meimei醒了,你妹夫也很快就會醒。” 葉雨桐聽到這里,覺得娘肯定是被騙了,那和尚肯定覺得那少年是個累贅,想把他甩了才故意這樣說的。 也有可能是大戶人家的庶子,被嫡母下了毒,然后扔到這窮鄉(xiāng)僻壤的山溝溝里。 嗯,肯定是這樣,那小說和電視劇不都是這個套路嗎? 這樣看來,逃荒的時候得找機會把那小子給丟了,要不然以后卷到那些大家族的爭斗里,哪還有安寧日子過? 李文秀帶著兄妹倆來到糧鋪,門口排了很長的隊伍,門口的牌子上掛著今日的糧價。 稻米三十八文一升,小麥粉三十四文一升,粟米二十八文一升,高粱二十六文。 李文秀和葉文軒吃驚的看著牌子上的糧價,離他們上次來才幾天的時間,糧價又漲了不少。 往年的稻米十文錢一升,小麥八文,粟米和高粱一升只要五六文錢。 今年都已經(jīng)翻了幾倍了,他們家這幾兩銀子又能撐多久? 李文秀沉默了一瞬,就讓葉文軒去后面排隊買糧食。 如果這樣旱下去,往后糧價會越來越高。 鎮(zhèn)上的災民越來越多,往后還不知道是個什么情形,家里有點糧食也能安心些。 她帶著葉雨桐去了旁邊的官鹽鋪子,“掌柜的,我買點鹽。” “六十八文一斤,你要多少?”鹽鋪的掌柜不像雜貨鋪的掌柜那么和氣,一副愛搭不理的樣子。 葉雨桐一聽價格瞪大了雙眼,六十八文一斤? 古代的一文錢相當于現(xiàn)代的一塊錢,六十八文就等于六十八塊錢。 想起空間地下室,她買的那幾袋準備回老家腌酸菜的食鹽,覺得夠他們一家吃很長時間了。 李文秀對掌柜的態(tài)度一點也沒在意,笑著說:“掌柜的,麻煩你幫我稱兩斤吧。” 說著就把背簍里的鹽罐拿出來放在桌上。 葉雨桐想和她說別買鹽了,那么貴,那掌柜的已經(jīng)開始往罐子里裝了。 看著那又黃又渾濁的大顆粒鹽,她把要說的話咽了下去。 空間里的都是精鹽,不能光明正大的拿出來,還是買點這種放外面避人耳目吧。 娘倆從鹽鋪出來,葉明軒前面還有七八個人排著,一個四五十歲的婦人拿著一小袋糧從里面出來。 嘴里還罵著:“天殺的jian商,一斤高粱米賣二十多文錢,這是不讓老百姓有活路啊!” 糧鋪的小二怒氣沖沖的說道:“你這婦人真不知好歹,鎮(zhèn)上的糧鋪全部都不賣了。 我們掌柜冒著天大風險,好不容易從南邊拉點糧食過來,就是為了大家有口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