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草色a免费观看在线,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综合激情五月丁香久久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數不清)在線閱讀 - 第11節

第11節

    仿佛一株冒著嚴寒獨自綻開的紅梅,即使在風雪中零落成泥,也是一身傲骨。

    李綺節不由一怔:這樣出眾的相貌和氣度,委實不像個荒村野廟的出家人。

    ☆、第15章 柿子

    小雨淅淅瀝瀝,總不見停,小沙彌只在李宅門前停留了幾息工夫,大概是急著回寺里,雨勢才稍稍柔緩,便告辭離去。

    劉婆子和寶鵲在灶房收拾了一包水靈靈的鮮棗和素油炸的面果子,還從米缸里摸出幾枚拳頭大漚得綿軟熟爛的柿子,用荷葉仔仔細細裹了,扎上曬干的細草繩,送到門前。

    周氏接過捆好的荷葉包,親自送到小沙彌手中,笑道:“小師傅也太客氣了,家里雖是茅檐草舍,避雨的屋子還是有的。“

    小沙彌不茍言笑,斗笠下的面容精致而疏冷,宛如泥胎木偶,神情不見一絲波動,接過荷葉包,躬身朝周氏行了個禮,轉身離開。草鞋踏在松軟的泥地上,留下一串清淺的腳印。

    李綺節這才注意到,小沙彌身上的僧衣*的,衣擺還在往下淌著水滴。

    寶珠湊到李綺節身邊,朝間壁朱家的方向努努嘴巴,冷哼一聲,道:“真是作孽,昨晚小師傅在朱家的門檐前躲雨,朱娘子硬說他晦氣,把他趕走了。小師傅可憐見的,整整淋了一夜的雨!“

    李綺節恍然,難怪小沙彌的臉色那么蒼白。那她昨晚起夜時聽到的斥罵聲,也不是朱娘子在打罵朱盼娣幾姐妹,她那會兒應該是在驅趕小沙彌。

    李家村靠近竹山,山上風景秀麗。瑤江縣本地村人很務實,虔誠供佛的同時,也信神仙鬼怪,平時沒事拜拜佛許個心愿,不管用的話,就去求點符紙燒符水喝,再不管用,繼續去寺廟里拜佛,如此循環往復,端看哪家神佛有空。

    潭州府儒道佛并立,所以竹山上既有寺廟,也有道觀,還有庵堂,和尚、道士相處融洽,結伴同行是常事。

    常常有比丘、尼姑下山化緣,夜里他們往往就在鄉下人家的草棚屋檐下過夜。村人淳樸,對比丘們很尊敬,不僅會大方送上自家最好的米糧飯菜,熱情的還會把僧人請到家中休息洗漱。

    昨晚小沙彌進村時,已經是亥時三刻,村里人早已睡得呼嚕直響,沒人察覺。直到今天早上,去江邊放牛的村人看見小沙彌在谷場上的草堆里困覺,才知道朱娘子昨晚不讓小沙彌在朱家門檐下躲雨,硬把小沙彌趕到村外去了。

    寶珠義憤填膺:“平時看朱娘子也是個可憐人,沒想到她的心竟然這么狠!怠慢出家人,不會有好報的!“

    李綺節暗暗嘆口氣:朱娘子遇人不淑,丈夫不學無術,婆母苛刻吝嗇,村里人可憐她的處境,平時對她多有忍讓。只要她眼圈一紅,哭訴起自己的境遇,連老人們都得讓她幾分。朱娘子嘗到甜頭,漸漸養出一副欺軟怕硬、愛占小便宜的脾性,她不敢反抗婆婆和丈夫,就整天打罵女兒,對外人撒潑,把自己的痛苦轉嫁到別人身上。村里人覺得她實在可憐,不想也不敢和她計較。可耐心總是有限的,朱娘子再這么作下去,只會把村里人對她的最后一點同情全部磨光。

    寶珠就是頭一個對朱娘子由憐愛轉為憎惡的:“咱們家逢年過節往朱家送米送rou送衣裳,朱盼娣和朱想娣還總在村里說三娘的壞話,怪道都說人生人鳳生鳳,她們母女幾個都長了一副黑心腸!“

    李綺節眉毛微微揚起,笑了笑,扶著周氏往里走,朱盼娣竟然還在孜孜不倦地抹黑她,她在大明朝的頭一個“仇人“,比她想象中的要執著多了。

    “十三……“周氏忽然一跺腳,喃喃念了一個數字。

    李綺節一臉莫名:“嬸嬸?“

    “小師傅!“周氏輕輕推開李綺節的胳膊,轉身跨過門檻,揚聲叫住已經走遠的小沙彌,疾步走到他身后,顫聲道:“小師傅俗家是不是姓張?“

    小師傅身形微微一滯,斗笠上的雨珠嘩啦啦綴在肩頭,僧衣上的水跡沿著瘦削的肩背,暈開一大片。

    他頭也不回地走了。

    李綺節走到周氏身邊,輕聲道:“嬸嬸認得他?“

    自明朝建立以來,一直奉行休養生息、鼓勵農業的國策,天下太平已久。永樂年間,明朝國力達到鼎盛,府縣鄉鎮日益繁華昌盛,商業發展蓬勃,又不是吃不起飯的災荒年間,誰家舍得把十幾歲的兒郎送到寺廟里去苦修?

    更何況小沙彌生得如斯俊秀,瑤江縣,不,整個潭州府應該都找不出第二個人品這般出眾的少年郎了。

    縱是上輩子見多識廣,閱遍網上各種美男的李綺節,也不得不誠心贊一句小沙彌生了一副好相貌。她要是有這么個哥哥,恨不能天天把好吃的好玩的都讓給他,絕不可能讓他流落到夜宿荒野的境地。

    周氏看著小沙彌遠走的背影,幽幽嘆了口氣,“他是張家十八娘的兒子,從小送到西山廟里養大,我上一次看到他時,他連話都不會說呢,抱起來和小貓咪一樣,輕飄飄的。一轉眼,已經長這么大了。“

    語氣頗為唏噓。

    張十八娘?

    李綺節仔仔細細回想了一遍,確認自己沒聽過這個人。想要問問周氏,周氏卻忽然忌諱起來,怎么都不肯往下說了。

    李綺節發現周氏難得露出幾絲傷感,眼中的疑竇之色更濃。

    古代交通不便,加上安土重遷的思想觀念和變態的戶籍制度,遠行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

    首先,想出門旅個游必須先跟官府打個招呼,然后得做好家里長輩的思想工作,最后備上銀兩、干糧、鋪蓋、衣物、馬桶、照明取暖工具等等林林總總一大車行李,辦好各種文書路引憑證,終于可以出行了,路上還必須提心吊膽、時刻警惕——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天災*,天氣預報是不可能有的,洪水、山火突如其來、防不勝防,野豬、老虎、野狼、毒蛇神出鬼沒,山里有山匪,江上有水匪,醫療水平又低,淋個雨、摔個跤都很可能翹辮子。

    在明朝,如果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結局基本上是走不回來了。

    徐霞客能到處游歷,還不是因為他家老母親持家有道,思想也開明,能夠供得起他的全部花銷,對于土豪來說,什么問題都可以不成問題。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待在家鄉比較實在。

    所以,在這個時代,除了靠南來北往販賣貨物生財的商人、書生游子和富貴人家,大部分人往往一輩子都蝸居在一座小小的縣城當中,有些人甚至幾十年不會走出小山村。

    本地人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一座小小的瑤江縣中,自然而然的,各大宗族和姓氏之間形成了非常錯綜復雜的姻親關系:叔叔家的堂弟娶了舅舅家的表妹,姑姑家的侄兒嫁了間壁鄰家大郎,一家幾個妯娌是同族姐妹,都是常事。

    比如李大伯和李乙兄弟,雖然父母早逝,近親所剩無多,但如果從太爺爺上面一輩算起,還是能找到幾戶親戚。

    于是每到紅白喜事時節,去別人家赴席,李綺節基本上是見人就笑,看到長輩就行萬福禮,所有同輩異姓兒郎都叫表哥表弟,所有同輩異姓小娘子全喊表姐表妹,因為她知道鄉鎮所有人家幾乎都是自家遠親。基本上,從瑤江縣回李家村的路上,站在船頭舉目一望,凡是有農田的地方,必有人家,凡是有人家的地方,都可能有她的親戚。

    因為親戚太多太難記,怕在人前失禮,李綺節特意列了一張單子,把所有和李家沾親帶故的人家全部列成表格,時時翻看,加深印象。

    據她初步估算,她目前記下的那些有名有姓的表兄弟,已經突破了三位數——表哥們的數目實在驚人,她暫時只能用外號去記憶,才不會弄混。

    未婚夫楊天保,是悶葫蘆表哥。

    孟四郎孟云暉,是假正經秀才表哥。

    花相公家的花大郎,是腦袋很大的大頭表哥。

    而張十八娘這個人,李綺節可以確定是頭一次聽說。

    李家和張家的來往算得上親近,張大少奶奶昨天才來李家擺了一回少奶奶的譜兒,李綺節自信對李家村的張家這一支還是很熟悉的。

    張家人口多,論排行,十八這個排名不出奇,可李綺節以前曾經悄悄和寶珠八卦過,說張家陽盛陰衰,每一輩都只得兩三個小娘子,所以張家女兒都格外尊貴。就像現在的張二娘張桂花,是寶字輩唯一一個長大的小娘子,張老太爺那么扣扣索索的一個人,都快把她寵上天去了,綾羅綢緞,金銀珠寶,只要是張桂花喜歡的,張老太爺恨不能堆滿她的屋子。媳婦張大少奶奶天天要領著丫頭去灶房炊米造飯,而張桂花,獨獨有四個丫頭服侍,長到十二歲,從未踏出過張家門檻一步,是鄉里出了名的嬌美人。

    小娘子和小郎君是分開排行的,有張十八娘的話,那肯定還會有十六娘、十七娘,張桂花是寶字輩的二娘,那十八娘,只可能是上一輩的了?

    又或者是另一個張家的十八娘?

    接下來的一整天,李綺節圍在周氏身邊,幫忙拿東遞西,做小伏低,極盡討好之意。周氏剛坐下,她趕緊湊上去為她捶腿。周氏要出門,她立刻撐起油紙傘在前面引路。周氏嗓子干,她一溜煙去灶房提熱水,親手沏一壺香甜的桂花茶,送到周氏手邊。

    周氏白天看到小沙彌單薄可憐,原本有些傷懷,一天下來,硬是被李綺節逗笑了,輕輕一捏她粉嘟嘟的臉蛋,嗔道:“罷了罷了,總歸才過去十幾年,你要是有心探問,總能打聽到一點蛛絲馬跡,這事瞞不了人。“

    李綺節迅速抓住周氏話中的重點:“為什么要瞞著人?“

    ☆、第16章 身世

    周氏眉頭緊皺,頓了片刻,緩緩道:“十八娘是張老太爺的隔房堂妹,她當年是鄉里最靈醒周正的小娘子,連畫上的金童玉女都沒她漂亮。我記得她十三歲那年,附近鄉鎮人家抬著禮盒去張家求親,整座瑤江縣的媒婆全都到了,一個接一個在張家的兩只石獅子跟前排隊,等著進去說親。連縣太爺家的太太也去張家吃茶,催張家人早些讓十八娘出閣。最后張家人千挑萬選,選中了楊大官人家的小兒子。“

    李綺節雙眉微挑,又是一個楊家小郎君,既能被稱作楊大官人,不必說,肯定是楊天保的某位長輩。瑤江縣里姓楊的人家,一大半都和楊天保連著親。高大姐為此十分自豪,曾說楊家雖然沒有首富金家富裕,但人丁興旺,子弟出息,又出了一個光宗耀祖的孟縣令,縣里的第一大氏族,非他們楊家莫屬。

    果然聽得周氏接著道:“那楊大官人的小兒子和咱們李家是隔輩的親戚,五郎天保管他叫堂叔。楊小郎生得一表人才,也只有他配得上十八娘的人品。可惜楊小郎命不好,永樂二年的時候,他和縣里幾個秀才坐船去武昌府的黃鶴磯頭看什么文會,路上遇到江匪,被人扔到大江里淹死了,楊家人連尸首都沒找著。“

    說到這里,周氏嘆了口氣,拈起一根細如須發的繡針,在發鬢上抹了一下,瞇起雙眼,纖巧的繡針按著紋理,刺透藍布——她正坐在窗下修補一件鐵灰色直身,李大伯常在鄉間行走,衣袖在山路間劃破了一道豁口,直接用繡線縫補不太雅觀,只能繡上幾只銜枝喜鵲作裝飾。

    李綺節坐在羅漢榻前的小杌子上,伸著一雙粉膩巴掌,幫周氏按著直身衣袖的窄邊,心里粗略估算了一下年份:現在是永樂二十年,楊小郎是十八年前沒的,而小沙彌看起來卻是十三四歲的年紀,所以說,小沙彌不是楊小郎的遺腹子。嬸嬸好像問他是不是姓張?小沙彌為什么是跟著母親張十八娘姓的?

    周氏手指翻飛,很快繡出一條纖細的葉脈,“十八娘的命也苦,嫁人才一年就守了寡。楊小郎的頭七過后,張家人要把十八娘接回娘家養活,楊家人不答應,非要十八娘給楊小郎守節……“

    李綺節聽得咋舌,現在是永樂年間,朝廷奉行與民休息,應該還處在鼓勵人口生育的階段,鄉里人竟然強迫女子為夫守節?莫非程朱理學已經影響到偏遠的瑤江縣了?

    周氏冷笑一聲:“十八娘年紀輕輕的,讓她給楊小郎守一輩子的寡,就是張家肯,我這個外人都舍不得!“

    李綺節默默嘆息一聲,她大概能猜出接下來的故事了。

    周氏接下來的講述印證了李綺節的猜測:張家人斷然舍不得讓如花似玉的張十八娘守一輩子的寡,毅然決然把她接回張家,預備為她再挑一戶好人家改嫁。楊家人看張家人油鹽不進,惱羞成怒,和張家斷絕姻親關系。鄉里人議論紛紛,整天把十八娘不肯為夫守節的事掛在嘴邊,畏于閑言閑語,張家只得把十八娘送到山上的庵堂去靜養。

    從前鄉下人家窮苦,寡婦再嫁,不是什么難事。等日子過得越來越富足,寡婦反而不好嫁了。比如楊家那樣的人家,隨著家業的一步步壯大,開始注重門第規矩,寡婦如果不為夫守節,就會被說三道四。讀書人更是講究,誰家寡婦再披紅綢嫁人,他們連那寡婦的兄弟族人都跟著一起鄙視,甚至會當面把人家說得抬不起頭。

    周氏一邊娓娓道來,手上繡花的動作依舊穩當熟練:“十八娘上山之后就沒下來過。山上清苦,張家人平時只會派個婆子到山上去送些衣物米糧。幾年后,庵堂里的尼姑找上門,張家人才知道,十八娘已經偷偷搬出去了。張家人到處打聽,最后在縣里找到十八娘,那時候她剛生了個兒子。張家人以為十八娘被哪家浪蕩公子給騙了,追問孩子的爹是誰,十八娘不肯說。一直到她爹和她娘閉眼,她都沒說出小郎君的身世,只說孩子的爹是個好人,因為家里不允許他娶一個寡婦進門,她和小郎君才會流落在外,等小郎君長大成人,孩子的爹肯定會接他們母子回家。“

    李綺節聽出周氏話音里對張十八娘的同情,心里有些詫異:張十八娘不肯為丈夫守節,后來又無媒茍合,和陌生外男生下小沙彌,在這個年代,可以說是大逆不道的驚世之舉,可能會受萬人唾罵的。按理來說,周氏應該很厭惡十八娘才對,可看周氏臉上的神情,對十八娘沒有一絲鄙夷,有的,只是對十八娘的憐惜。

    這讓李綺節不由得對周氏有些刮目相看,她原來以為,周氏和便宜老爹李乙一樣,也是個迂腐守舊的老古板——因為周氏對李大伯納妾的事情實在太過上心了。昨天李大伯已經明確拒絕收用寶鵲,周氏沒有慶幸不說,竟然還怪李大伯不能體會她的良苦用心,把特特為李大伯備下的那半邊西瓜送到李綺節房里去了。李綺節晚上吃了幾瓣西瓜,臨睡前又獨自享用了一半脆甜的瓜瓤,夜里頻頻去屏風后面和銅絲箍的馬桶親切會晤,才會模模糊糊聽到朱娘子斥罵小沙彌的聲音。

    周氏如此執著于為夫納妾,卻不歧視大膽出格的張十八娘,看來還是蠻開明的嘛!

    “十八姨現在在哪兒?“

    周氏嗤笑一聲:“還能去哪兒?十八娘的爹娘去世之后,她嫂子容不下她,怕她的名聲耽誤底下幾個女伢子說親,把她送回西山上的庵堂關起來了。“

    而小沙彌,張家太爺臨死之前為他取了名字叫張泰宣,囑咐張家人務必要把他當成張家的孩子一樣看待,好好將他養大成人。十八娘的哥哥當時答應得好好的,太爺一閉眼,他就讓人把張泰宣送到西山的寺廟里去,寒冬臘月天,只給張泰宣穿一件粗葛布小褂子,婆子把他送給寺廟里的知客僧時,他連氣息都微了。

    母子倆一個被關在庵堂里,一個在寺廟里由出家人撫養長大,雖然同在一座山頭,但十幾年都不曾見面。

    周氏眼波流轉,目光在李綺節身上打了個轉兒,繡針停在喜鵲的羽翅上,鄭重道:“村里的張老太爺是十八娘的隔房叔叔,他們張家人早把十八娘逐出宗族了,村里人顧忌張家人的臉面,也都裝作不記得十八娘。三娘,以后在張家人面前,尤其是張大少奶奶跟前,千萬不要提起十八娘。“

    李綺節點點頭,周氏肯把張泰宣的身世如實講給她聽,她已經很意外了——十八娘喪夫后想再嫁,在庵堂和外男有私情,獨自生下身世成迷的張泰宣……無論哪一樁哪一件,都不適合講給未婚少女聽,周氏卻毫不隱瞞,和盤托出。

    李綺節明白周氏的用意,自然不會得寸進尺,企圖接近張家和張泰宣,雖然那驚鴻一瞥實在震懾人心。

    周氏已經把警告說得很明顯了,她是個訂過親的小娘子,愛慕一個身世不明的俊俏少年兒郎,很可能會落到和十八娘一樣的悲慘境地。

    其實周氏有些杞人憂天,張泰宣固然生得俊秀,但始終只是一個才見過一面的少年郎,李綺節只是純粹欣賞對方的美色罷了。

    周氏仔細觀察著李綺節的每一個細微動作和表情,發現她追問張泰宣的來歷,似乎真的只是出于好奇而已,暗暗松了口氣:楊天保那邊剛出了幺蛾子,三娘可不能再出岔子了!

    才剛想到楊家,就聽屋外一陣窸窸窣窣的說話聲,寶鵲輕輕叩響門扉:“太太,楊家人來了。“

    周氏神色一震,繡花針差點戳破指尖:“來的是誰?“

    李綺節站起來,走到窗邊,透過支起的紗屜子往外看,“好像是老董叔和董婆子。“

    老董叔和董娘子是依附楊家過活的一對老仆,往年楊往李家送節禮,都是這對老夫婦上門。據說老董叔也是李家的遠親,因為得罪了縣里的大戶,怕擔干系,寧愿賣身給楊舉人當奴仆,以求庇護。

    院里的桂花樹剛好擋住了李綺節的部分視線,她踮起腳跟看了半天,發現老董叔身后堆了一地的東西,幾乎快碼得一人高了。先是一擔雕花提盒,裝得滿滿當當的,盒蓋都撐開了半邊,還有幾只鼓囊囊的大口袋,看不清里頭裝的是什么,旁邊是一擔色彩鮮明的布匹,一擔蓮藕和金瓜,幾只用粽繩捆起來的大青魚在地上蹦來蹦去,劉婆子擼著袖子,正想辦法把草魚抓到水缸里去養起來。

    別的也就算了,細布可是精貴東西,朝廷征稅,布匹是其一,市坊交易,布匹可以直接當成貨幣使用,杭州府出的細絹,一丈就得半貫錢哩!

    李綺節眼珠一轉:高大姐最是個小氣磕巴的人,中秋又不像過年,楊家怎么往李家送來這么豐盛的節禮?

    周氏放下補了一半的藍布直身,理理衣襟,淡淡道:“三娘,你進去看看昭節和九冬在做什么。“

    李綺節嗯了一聲,沒有多問,出了后門,順著甬道走出正院。

    周氏走到后窗前,一直看到李綺節轉過月洞門,才放下心。

    轉身走到門前,聲音霎時一冷:“讓他們進來說話,我倒要看看,楊家預備怎么向我們李家交代!“

    ☆、第17章 偷聽

    老董叔一進門,便先給周氏作揖不迭,他生來一副笑臉,時時刻刻都一臉和氣,明明沒笑,但說話時聲音里總像是帶著幾分笑意。

    周氏神情冷淡,和老董叔略微敷衍了幾句,才叫寶鵲去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