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和州之和
闔城士紳百姓從州衙,送到城門口。 從城門口,又送出去十里到長江渡口。 目送老知州上船,船只漸行漸遠,直至不見。 士紳百姓,才扶老攜幼回城。 然后發現,城門不關了。 大家驚訝一下,就撇開不去想了。 嗯,不關才對,這才是和州。 和氣的和,日子恢復太平了。 …… 渡船上,老知州回到船艙,看著眼前五彩斑斕“萬民傘”,心潮激蕩。 與那種整齊規整,都是綢帶做的漂亮的“萬民傘”不同。 這個萬民傘上邊密密麻麻、重疊無數層的帶子,五花八門。 有簇新綢緞,有更精致的緙絲,更多的是布條,一指粗細、兩尺多長,甚至還有些布條已經褪色,是兩、三段短布條接起來的,夾雜在其中,并不顯得突兀,反而十分和諧。 幾位耆老說了,這是和州士紳子弟,連夜走訪城中各家各戶,說了老知州要歸鄉,大家準備萬民傘之事,無一戶拒絕,都是出了布帶。 老知州摸著這布帶接頭,跟旁邊長子唏噓道:“為父游宦三十年,行跡四州,做了三地父母官,今日才見真正的萬民傘是這等模樣。” 那長子引以為傲道:“和州父老至誠,不枉父親嘔心瀝血經營十年……此傘足可傳家!” 老知州卻是搖搖頭,拖著萬民傘出去,走到船頭,輕輕一推。 傘骨重,上面綢帶布帶吸水后更重,打了幾個璇兒,就緩緩沉入江中。 “父親!” 長子驚詫。 老知州不言,眺望和州方向。 和州不負他,他卻負了和州。 明明可以留下與滁州軍周旋,更好的庇護百姓,卻選擇保全己身。 “祖父,父親,你們快來看,這里是什么?” 長孫的聲音帶了驚詫從貨艙里傳出來。 船板上父子兩人聽到動靜,都帶了疑惑過去。 “多了兩個匣子!” 長子負責收拾的行李,并不算驚訝:“許是霍帥送的儀程!” 之前士紳百姓太多,霍五等人送到城門外就回去,并沒有送儀程。 這兩個匣子,大的一尺見方,小的只有巴掌大。 那孫兒四下里看看,再沒有外人,才小心翼翼抽開大匣子,給父、祖看。 金光燦爛,都是一枚枚金餅,滿滿一匣子。 老知州愣住。 那長子很緊張了,看著老父親不放心。 幾十年沒回老家,回去要置產置地,以后兒孫也要讀書生活,處處都要銀子。 這闔家上下十幾口人,正是缺錢的時候。 父親不會耿介到將這個也沉江了吧? 方才那萬民傘,長子沒反應過來,這回卻無論如何要攔著。 就是那長孫,看著祖父也帶了忐忑。 老知州為官清廉,家資實在不富裕。 全部家產算下來,都沒有這一匣金多。 霍五正是聽聞此處,才叫人預備了這個。 老知州嘆了一口氣,沒有說什么,拿起那小匣子打開,里面是一面略簡陋的鑄鐵牌,正面是“滁州霍”三個字,反面是“1”。 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都是新的刻痕。 “這是什么符號?” 兒孫湊過來,都帶了疑惑。 “這是大食文,唐杜環在《行經記–大食國》中有記載,是大食國記賬所用數字,是‘一’!”老知州摸索著鐵牌說道。 “這……是霍元帥給的信物?” 長子帶了小心道。 老知州看了兒子,見他眼睛黏在鐵牌上,心中嘆口氣,合了匣子,遞過去:“收好吧!” “哎!” 長子生怕老爹反悔,連忙收好。 如今世道已亂,誰曉得以后會如何。 泉州再遠,也是大寧境內。 傾巢之下,安有完卵? 多一條后路總是好的。 …… 和州知州衙門。 主薄連帶各科書吏,都帶了小心。 百姓無知,不知和州如今處境兇險;他們這些人卻是明白。 和州不再是朝廷的和州,那他們這些人繼續在州府當值就是“從逆”。 要是滁州軍長長久久站下去還罷,否則等到和州被朝廷“收復”,清算起來,他們這些人一個都跑不了。 關鍵是就算他們想要“從逆”,也得看滁州軍樂意不樂意。 沒有了生死危機,剩下就是前程事業危機。 老知州走了。 他們這些人,會不會也被攆走? 不想半日功夫下來,壓根就沒人搭理他們。 昨天接手州務那位林老爺,也只打發人傳話叫“如常”。 那就如常了? 三班衙役,簇擁到捕頭面前。 這以后是什么章程? 衙門里那些小老爺們如常,那三班衙役是不是也如常? 那捕頭眼圈泛紅。 沒有人曉得,數萬人相送老知州時,還有一人悄悄離去。 羅千戶走了。 一人一騎,一路往北去了。 這捕頭知老友此去九死一生,卻也只能奉上壯行酒。 “混賬東西,有甚問的?如常就如常,這里是和州,仗打完了,不會過日子了?” 衙役們被罵了,反而心里踏實了。 那就如常吧。 …… 衙門里事情多,什么時候都不閑著,一會兒張家來給新生的孫子上戶貼,一會兒李家拉著后院的混混,拿著雞毛指正他偷了自家的雞。 一副太平景象。 這就是和州。 安逸平和。 …… 霍五一行,走在街面上,看著街道往來百姓。 小販的叫賣聲。 買家還價聲。 很是熱鬧。 兩旁的店鋪,買賣興隆。 一點兒也看不出,這里才經過圍城之戰,幾個主官死的死,走的走。 整個和州,已經換了主人。 “這是心大、還是缺心眼?” 唐光嘖嘖稱奇。 霍五看在眼中,卻是微微皺眉。 霍寶跟在老爹跟前,問道:“爹是擔心大本營之事……” 霍五點頭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和州人性格綿軟,不喜戰火……為了熄戰,他們能聯合一回,就能聯合第二回……” 按照滁州軍原來的計劃,是拿下和州城后,就將重心從滁州遷到和州城,將這里做攻打廬州與日后征伐的后方。 和州城才修繕的城墻,更是比滁州好守的多。 霍寶沉思。 和州這個位置,倒是不擔心朝廷出兵,等各地白衫軍混戰時需要防備。 想了一會兒,他提議道:“那和州兵都調走,打仗不行,就全都充輔兵好了……文武官員也從滁州調用……” “只能如此!”霍五道。 說話的功夫,一行人到了城門口。 那守門曲長見狀,連忙迎了上來。 霍五帶著大家直接上了城樓,他們是來看那強弩的。 這些弩,不只適合守城,更適合戰場攻擊。 鄧健進城第一件事,就是叫人看好這些強弩。 如今這強弩的弊端是弩箭不足。 這點兒好解決,薛家在常州別墅存的生鐵過些日子就能隨船運回來,多做弩箭,配合這強弩,就是大殺器。 還有霍寶帶來那兩尊火炮,也給了霍五啟示。 他寫了親筆信,打發人往金陵去了。 尋賈源做中人,提的就是強弩與這火炮事宜。 金陵官員這半年刮地三尺,為了銀子,無所不用其極,加高價應該有機會弄到手。 …… 下午,滁州軍頭目齊聚和州議事廳。 霍五與大家說起征兵事宜:“按照人口多寡,含山縣、江浦縣各征兵四千,烏江征兵六千,和縣征兵九千,共兩萬三……加上現有的七千和州兵,總數三萬……各部所征兵卒,自留兩千,剩下送濱江大營cao練……水進這次沒趕上攻城,可援馳亳州有功,折半,也分一千人,老六那里,亦是折半,分一千人……” 說到這里,霍五望向馮和尚:“和尚留在滁州那兩千人,小寶與老六都夸著好……我想要讓他們移駐濱江,好好帶帶和州兵,和尚這次多留兩千人,補足人數……” 馮和尚的座次在唐光之后,水進之前。 他起身道:“謝五爺!”心中不無觸動。 他投滁州不足半月,之前不知滁州兵戰力分布,這次來和州卻是曉得的。 鄧健麾下八千人,為諸將軍之冠。 這次打和州帶來七千,還有一千留守曲陽。 杜老八五千人,唐光五千人。 杜老八原來是三千人,后加上林瑾率的的一千人馬,就是四千人。 唐光之前就是四千人。 兩人打小和山,招降山匪兩千人,如今都在濱江營cao練。 按照鄧健、水進之前剿匪之例,這兩千人兩人平分,就每部五千人。 霍五直接統帥的兵卒,之前是一萬,撥了三千歸水進,只有七千,比鄧健還少。 其中不少新兵,這次出征烏江更是只帶了三千人。 之前他以為霍五是削減他的勢力,才收了他兩千人馬,以后也會限定他麾下兵卒人數。 可有鄧健、杜老八、唐光等人例子在前,他曉得自己想多了。 同亳州孫元帥與柳元帥死把著軍權相比,五爺的行事果然不同凡俗。 想必那計劃送往濱江營cao練的和州兵,也是另有用途。 果不其然,霍五對諸人道:“和州兵性子太綿,打仗不放心,守城估計也難……看看能不能cao練出來,實在不行以后只能充作輔兵,無戰事時修路通渠、改善民生,戰事時臨時充作各部,運送糧草后勤……” 和州四縣,只烏江縣與和州城打了兩次,地方才出降。 含山縣與江浦縣,都是望風而降。 滁州軍在兩縣安排的內應,壓根就沒用上。 和州軍戰力之弱,可見一斑。 眾人都沒有異議。 霍五又道:“三縣縣尉,你們舉賢不避親,可從麾下選人出來擔任……只是立下一個規矩,誰舉薦,誰擔責……日后若是有欺壓百姓、背叛滁州軍之舉,我只尋各位說話……” “這是應該的,五爺信任咱們,才讓咱們舉薦人手,可不得咱們作保!”唐光痛快附和道。 早年青蛇寨的老伙計,有上了年歲不愛動的,正好可安置在含山養老。 五爺此舉,亦是體恤大家。 杜老八抓了抓后腦勺:“我那邊都差不多啊,總不能留林小子在那頭……”說到這里,望向林師爺:“林先生得幫老八參詳參詳,看回頭留哪個……” 他是不愛動腦子的,遇事詢問林先生或霍五,這是早年的老習慣。 馮和尚看在眼中,心中驚詫。 這林先生接連“背主”,卻依舊受到重用,座位還在杜老八、唐光兩位領兵大將位次前。 更難的是的,這杜八爺論起來也是他的“舊主”,兩人卻依舊是毫無嫌隙模樣。 林師爺的獨孫,跟在杜老八身邊,是杜老八的義子。 杜老八沒有娶親生子,這義子就是最親近的晚輩。 日后若無意外,杜老八麾下人馬,就是這位義子接班。 林先生的底氣,就是這個么? 林師爺笑道:“八爺手下幾個千戶,八爺可問問有沒有主動留守的。” 杜老八手下的幾個千戶,就是當初背叛馬老六跟著他走的那幾個把頭。 那些都是馬寨主早年的小兄弟,年歲也都不輕,不乏有想要太平養老之人。 杜老八點頭道:“好,那我就問問他們,讓他們自己拿主意!” 竟是對林師爺言聽計從模樣。 馮和尚真有些看不懂了…… 滁州軍,真是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