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草色a免费观看在线,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综合激情五月丁香久久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在線閱讀 - 第12節

第12節

    但,這樣看問題,也就是商人而已。

    更多人看重的是建功立業的機會。安史之亂前,作為世界帝國,大唐彌漫著英雄主義的氛圍,充滿了開拓進取的精神;作為混血王朝,他們又不分種族地對所有人才都敞開大門。于是大臣有天竺人迦葉濟,名將有高句麗人高仙芝,外交官有波斯人李密翳,堪稱各色人等濟濟一堂。

    隋唐創立的制度也是一塊磁石,因為它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的。于是,這些制度被移植到了日本。就連長安城的模樣,也被幾乎原封不動地搬到了奈良。

    更吸引人的,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方式,而唐人的生活充滿了趣味和詩意,并崇尚知識、智慧和才情。一個人,如果才華出眾風流倜儻,那是會擁有眾多粉絲的。

    有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唐玄宗開元年間某一天,詩人高適、王昌齡和王之渙在酒樓小飲,邂逅皇家樂團的幾位歌女。當時正值寒冬,天上微微飄著雪花。三位詩人回避到外間擁爐聽歌,同時約定以歌女所唱詩歌之多寡,來認定自己在詩壇的排名。

    然而唱來唱去,不是王昌齡的,便是高適的。王之渙開始沉不住氣了。他指著歌女中最出色的一位說:回頭她如果不唱我的詩,這輩子不跟你們爭高下。

    最漂亮的那位也終于發聲: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一曲,直唱得回腸蕩氣響遏行云,被公認為最精彩。

    詩人與歌女就此相識,愉快地度過了一天。[37]

    此事的真偽同樣無從稽考,體現出的氛圍卻很可靠。事實上,由于皇家酷愛此道,科舉推波助瀾,詩在唐代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一種潮流和時尚,以及上流社會的身份標志和統治階級的共同教養。難怪杜牧能在揚州的青樓如魚得水了。要知道,他并非富可敵國。

    這就雄辯地證明了大唐的文明程度之高。因為只有在高度文明的國家,詩人才會有那么崇高的地位,也才會有那么多人寫詩,還人才輩出。在繁星般的名家背后,應該是數量更為龐大的作者和讀者群。

    阿倍仲麻呂,就是被這種氛圍所吸引嗎?

    也許吧,也許。

    可以確知的是,每次遣唐使來華,都會大量搜集唐人的詩作帶回日本,吟詩作賦也成為日本皇室和達官貴人的必修功課。與唐憲宗和唐穆宗同時的平安朝嵯峨天皇,甚至寫出了絲毫都不遜色于唐人的詩句:寒江春曉片云晴,兩岸花飛夜更明。鱸魚膾,莼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38]

    何況還有雕塑、繪畫、書法和樂舞。

    這同樣是無法歷數的領域,或許只有兩點需要強調。第一是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樣式,書法在日本和新羅也十分熱門。日本的嵯峨天皇、空海法師和新羅的崔致遠,都有名作傳世。第二是流傳到日本和天竺的唐代樂舞,深受西域文化的影響。事實上西域樂舞在長安早已壓倒中華樂舞,胡旋舞和柘枝舞(柘讀如這)更為上流社會所喜歡。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西域樂舞簡直就是魅力無窮。

    有魅力就有傳播力,有傳播力就有生命力。

    大唐正好搭建了這樣一個交流傳播的平臺,滿足的需求是雙向的,受益也是雙向的。外域文化讓唐人大開眼界內心豐富,唐制度和唐文化則啟迪著其他民族的心智。于是,大唐便成為一艘巨大的文化航母,各國和各民族的使節、商人、僧侶和留學生從這里起飛,把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傳播到東亞、中亞、西亞、南亞、西歐和北非。

    一個世界性的帝國,就這樣橫空出世。

    命運與選擇

    似乎從一開始,大唐就面向了世界。

    看看他們的都護府就知道——貞觀十四年(640)置安西都護府于交河,總章元年(668)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次年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調露元年(679)置安南都護府于宋平(今越南河內)。東西南北,都有都護府。

    轄境則早已超出了中國版圖。南邊到了越南,東邊到了朝鮮和韓國,北邊到了蒙古國和俄羅斯,西邊更是包括了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東南部、吉爾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東部、阿富汗大部、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斯坦東半部、烏茲別克斯坦大部。這些今天屬于他國領土的地方,當時都被大唐不由分說地看作了自己的勢力范圍,甚至疆域。

    這,難道還不是世界性大帝國?

    然而所有這些動作,都在武后稱帝之前完成。從建立安西都護府到設置安南都護府,則只用了三十九年。這就充分說明,對外擴張是太宗到武后三代執政者的共同國策。一個農業民族的王朝,竟會有如此膨脹的野心,又能如此迅速地予以實現,恐怕非比尋常。其間奧秘,究竟何在?

    簡單地說,有三個原因。

    首先,隋唐雖然是農業帝國,卻不是或不完全是農業民族建立的。建立新王朝的是混血民族。楊隋和李唐的皇族和重臣身上,都流淌著游牧民族的鮮血。他們從祖上開始,就沒有安于本分的習慣,攻擊、侵略、開拓、進取反倒是他們的天性,只不過這一次的“草原”更加遼闊而已。

    其次,農業帝國也未必就不擴張,亞述和兩漢便極具擴張性。兩漢的區別僅在于西漢主要向北,東漢主要向南。實際上,農業民族的邏輯是這樣的:由于需要定居,所以建立國家;由于需要興修水利、對付天災和抵抗外敵,又必須由城市國家變成領土國家,最后發展為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帝國建立以后,疆域就成了問題。人口增加以后,土地又成了問題。無論保家衛國還是發展生產,都必定與周邊國家產生摩擦,導致戰爭。因此,農業帝國又必然會發展為農業軍事帝國,開疆辟土則成為維持生存的不二法門。

    擴張勢在必行。

    這一點,農業帝國與游牧帝國并無兩樣。不同的是,游牧民族的戰爭訴求是財富,農業民族的則是土地。一個要動產,一個要不動產,道不同,術也相異。所以,游牧軍事帝國只占領不治理,只屯兵不墾荒,往往是打下一片又丟掉另一片。是啊!天底下只有吃草的,哪有種草的呢?

    農業軍事帝國的政策卻是屯墾戍邊。前面的軍隊打到了哪里,后面的農民就會跟到哪里。在他們看來,擴張就像開荒,也應視為開荒,沒有農業跟進的開荒是沒有意義的。也因此,如果前方不宜人居,戰車就會停下來。

    所以,農業帝國的擴張是理性的和有度的,他們的邊界就在安全線內,視土地需求的飽和而止。游牧帝國的擴張則是非理性和無限度的,他們的邊界是自己的能力。或者說,他們總要打到打不動為止。也因此,他們的歷史就像旋風或臺風,迅速興起,迅速消亡,只留下一片狼藉。

    這樣看,大唐產生征服世界的野心并不奇怪,沒有這個野心反倒不太正常。別忘了,就連小小的高句麗,也知道把自己變成軍事王國,趁中原內亂之機南下擴張,何況統一強大如漢、唐?所謂“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云云,是借口也是實情。只不過,漢和唐可以用這種口氣說話,而且能說到做到,高句麗就不行,這又是為什么呢?[39]

    文化的優劣。

    請問,文化有優劣嗎?

    一般地說,就性質和品質而言,文化無優劣。文化就是文化。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任何文化都有存在的理由和權利,也不具備可比性。因此,我們不能說某種文化是優質的,另一種或另一些是劣質的。

    但,品質無優劣,形勢卻有,態勢也有。換句話說,世界上沒有優質文化或劣質文化,卻有優勢文化,也有劣勢文化。優勢肯定優質,也肯定強勢。劣勢雖未必劣質,卻肯定弱勢。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成為世界性文明的是隋唐而非其他,根本原因就在這里。[40]

    不過,這里面還是有問題。

    問題在于優勢不是永遠的,具有優越性也不等于一定具有世界性。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華文化怎樣才能長期保持優勢,處于弱勢的其他文化又將何以自處?

    東亞各國各民族,都面臨選擇。

    突厥、回紇和吐蕃選擇了堅守。他們雖然也懂漢語,識漢字,使用的公共語言卻獨立自主。盡管突厥文源自粟特,回紇文源自突厥,吐蕃文則以印度文字為母體,但是總歸是他們自己的。同樣重要的是佛教和道教始終未能進入突厥社會,回紇干脆選擇了摩尼教,吐蕃則在同時引進印度和漢傳佛教后創立了自己的宗教系統,并延續至今。

    這不難理解。

    的確,面對大唐的強勢,缺乏深厚積累的他們不能不充滿警覺并堅守陣地,以免被高度發達又極具傳播力的漢文明吞沒。然而有趣的是,同樣弱勢的日本和新羅,卻選擇了全盤漢化的文化戰略,不惜在日文和韓文創造之前大量直接使用漢字,唯恐不能與中華文明有著共通的文化標識。他們也爭相引進漢傳佛教,與突厥、回紇和吐蕃正好相反。

    選擇決定命運。總想與隋唐保持距離的突厥和回紇在歷史舞臺上功成身退,與中華若即若離的吐蕃以特色鮮明的姿態融入了民族大家庭,全盤漢化的日本和新羅則最終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驀然回首,真讓人感慨萬千。[41]

    大唐同樣面臨選擇。

    沒錯,公元7世紀的大唐有著令人羨慕的文化優勢。兩千年前開創的古老文明,在經歷了四百年的磨難后,又被五胡和鮮卑注入新鮮血液,從而兼具了農業民族的沉穩和游牧民族的血性,比當年的兩漢更加優質和強勢。這時,他們就算關起門來孤芳自賞,沖出國境耀武揚威,或者居高臨下地目空一切,恐怕也沒有太多人好意思批評。

    大唐卻選擇了開放和包容。

    開放是對外而言的。任何人都可以進來,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想要什么就給什么。包容是對內而言的。任何外來文化都能為我所用,國民則完全可以各取所需。沒有限制,沒有區別,沒有條條框框,沒有清規戒律,只有博大胸懷。

    這是自信的表現。

    歷史學家已經發現,一個王朝和國家,越是政權不穩統治動搖,就越是對內拼命鉗制,對外頑固排斥。相反,如果相信自己的政權穩如泰山,自己的文化浩如滄海,那就會打開所有的門窗,對外來文化一視同仁地照單全收。[42]

    不能不欽佩唐人。他們有優勢,也有優越性,卻沒有優越感,反倒對外來文化表現出好奇心,對其他民族表現出平常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仗勢欺人。因為他們相信,任何文化都不能顛覆我們的傳統,只能成為自己的養分;他們也相信,文明不是私有財產,它屬于天下人。

    這才真叫大國風度。

    現在可以作一個總結了:農業帝國原本就有擴張性,隋唐又是混血王朝,更兼挾中華文化之優勢,以開放的姿態和兼容的心態面對現實,這就是他們創造出世界性文明的三大原因。與拜占庭、阿拉伯并為三大帝國,也就不足為奇。

    那么,三大帝國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

    本卷終

    請關注下卷

    本卷大事年表

    581年(隋文帝開皇元年),北周靜帝讓位于隋王楊堅,北周亡。楊堅稱帝,是為文帝,國號隋。楊堅以長子楊勇為皇太子,封次子楊廣為晉王,任并州主管,年十三歲。

    582年(開皇二年),南朝陳宣帝卒,子陳叔寶繼位。

    583年(開皇三年),廢九品中正制,東西突厥分裂。

    584年(開皇四年),鑿廣通渠,引渭水至潼關。

    588年(開皇八年),隋師伐陳,以楊廣為行軍元帥。

    589年(開皇九年),陳亡,隋統一中國。

    591年(開皇十一年),吐谷渾稱臣。

    592年(開皇十二年),日本推古女皇繼位。

    600年(開皇二十年),廢太子楊勇,立楊廣。

    603年(仁壽三年),西突厥盡有東突厥之地。

    604年(仁壽四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楊堅卒于仁壽宮,享年六十四歲,在位二十四年。二十一日,皇太子楊廣繼位,是為隋煬帝。是日,殺故太子楊勇。十月十六日,葬文帝。十一月三日,親至洛陽勘測地形,定洛陽為東都。十一月二十日,陳叔寶卒,謚為煬。

    605年(隋煬帝大業元年),開通濟渠,引河入汴,引汴入泗,以達于淮。開邗溝入江。八月,隋煬帝到江都。

    607年(大業三年),日本大使小野妹子到中國。

    608年(大業四年),正月,開永濟渠,南建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610年(大業六年),三月,隋煬帝再至江都。十二月,開江南河,自京口(今鎮江市)至余杭(今杭州市)。

    612年(大業八年),第一次征遼東。

    613年(大業九年),第二次征遼東。

    616年(大業十二年),隋煬帝三至江都,同時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

    617年(大業十三年)五月,李淵起兵太原。十一月,攻克長安,立楊侑為皇帝,尊楊廣為太上皇。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享年五十歲,在位十五年。五月,李淵稱帝于長安,國號唐,唐王朝建立。

    619年(武德二年)正月,定租庸調法。

    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戰洛陽,活捉竇建德,逼降王世充,六月在長安舉行入城式。

    622年(武德五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

    626年(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門事變。

    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玄奘赴印度取經。

    630年(貞觀四年),唐破東突厥,唐太宗被各民族酋長尊為天可汗。穆罕默德建立阿拉伯帝國,中國人稱為大食。

    632年(貞觀六年),穆罕默德逝世。

    635年(貞觀九年),唐軍攻陷吐谷渾國都,吐谷渾成為大唐羈縻之下的傀儡國家。景教傳入中國。阿拉伯軍團攻陷東羅馬帝國大馬士革。

    637年(貞觀十一年)或638年(貞觀十二年),吐蕃大敗吐谷渾。

    639年(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出兵西域征討高昌。

    640年(貞觀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卒,子智盛繼位,敗于唐。唐建安西都護府于交河故城。

    641年(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進藏。

    644年(貞觀十八年),唐滅焉耆國。

    645年(貞觀十九年),玄奘回到長安。

    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滅龜茲國。

    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卒,享年五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

    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阿拉伯軍團滅波斯薩珊王朝,阿拉伯帝國使節至長安,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

    657年(顯慶二年),唐軍擊潰西突厥。

    660年(顯慶五年),唐高宗病休,武則天執政。新羅聯合大唐滅百濟。

    668年(乾封三年,總章元年),唐滅高句麗,盡有其地,于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