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在下千手、紅顏風華錄、[綜漫]游戲才不會變成現實、[綜漫]琴酒和紅方稱兄道弟、朕有特殊和諧技巧、香濃入骨、鐵骨英姿之小妻要逆襲、(穿越、重生)軟男嫩女H、嬌養成歡:鞏爺的隱婚夫人、我有一個恐怖直播間
幾位考官立在殿中,另有中官帶著長隨安置桌椅,以待開考。 從上方俯視,三百人站在一起,排列有序,黑壓壓一片,頗具氣勢。 開考之前,眾人屏息凝神,不敢隨意說話,更不敢大聲嘈雜。 等到主考官率眾拜先師孔子,對照滴漏明確時辰,燃上檀香,方由中官長隨引眾人進入考場,逐一落座。 復試的座位,完全依照春闈名次安排。 會員至榜上第十坐在殿中頭一排,于楊瓚而言,其中一半都是熟面孔。 顧九和、董王已不必說,都在放榜當日互道過姓名籍貫,有過交談。坐在第三的貢士姓崔,據言其為關隴世家后裔,族中藏有眾多典籍,習文好武,風度氣質頗為不凡。 坐在第四的,便是對楊瓚觀感頗佳的謝丕。今日的謝貢士較往日有所不同,卓然之氣呈現,愈發顯得五官俊朗,正直豁達,有明士之風。 謝丕之后即是閆璟。 楊瓚微微垂眸,哪怕同此人不睦,知曉其心思深沉,慣于做表面文章,仍不得不承認,他的相貌頗具優勢。 但凡不曾同他對面,不知曉底細,對他的第一印象都會不錯。 在才貌并舉的大明官場,如閆璟這般人,只要不是蠢到冒煙,為上位者所惡,多會官途順暢。做不到登閣拜相,也會安穩做個京官。 而閆璟的期望顯然不止于此。 抿了抿嘴唇,楊瓚十分清楚,不想被踩到閆氏腳下,他必須比閆璟立得更高。 第六位之后,楊瓚均不熟悉,也沒說過話,大致略過,再不做關心。 宮廷之內,自不會有鄉試、會試之類的號房。考試之時,也不會分殿安排。謹慎殿內坐不下,只能在殿外答題。 以楊瓚和王忠的名次,恰好留在殿中。 百名之后就沒這么好的運氣,如李淳和程文,都被安置在了殿外。 春寒料峭,且因宮廷內規,不許多生火盆,對新科貢士們是不小的考驗。弱冠而立之年、身強體健者尚罷,年逾不惑、將近半百的老明經著實難捱。 好在天公作美,既無雪花落下,亦無雨水紛紛。雖然風大了些,緊緊衣衫,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一切為了金榜題名,榮耀里中,更為了加官進爵,魚躍龍門。 端坐桌前,楊瓚一邊磨墨,一邊默念昨日讀過的幾篇詩文,很快平靜下來。待翰林行過,發下試題,還好心情的勾了勾嘴角。 此等表現,加上他的年輕,不期然引來一名主考官的留意。 這名主考官不是別人,正是四朝元老,歷仕五十年,經土木堡之變,又曾以文官領兵平叛的吏部尚書馬文升。 六部之內,吏部為首。 馬文升雖未入閣,然以他的資歷聲望,劉健等人也不敢小看。 年屆七旬的馬尚書眼清目明,弘治帝問及政事,每有發人深聵之語。因其立身持正,官任御史時不畏強權,懲jian罰惡,更被世人尊稱為“弘治君子”。 現如今,這名歷經四朝,不曉得評鑒過多少一甲狀元、二甲傳臚的名臣,略過顧九和、謝丕等人,直接將目光定在楊瓚身上,蒼老的面容閃過一絲訝然,單手撫過頜下長髯,不由得微微點頭。 發完試題,一名翰林侍講回到殿前,見馬文升面帶笑意,遂開口問道:“今科多有良才,三鼎甲實難決出。不知馬冢宰可有良才舉薦天子?” 馬文升笑笑,并不理他。 以馬尚書的身份地位,翰林學士當前,愛理不理也是正常、侍講討了個沒趣,知曉馬文升不會漏出半點口風,只得退到一旁,專心監考,不再多言。 記時的檀香燒去小段,殿前飄起一縷青煙,輕盈飄渺,牽連不斷。 考場中的貢士或蹙眉沉思,或奮筆疾書。周圍只有筆端行在紙上的沙沙聲,連風聲都漸漸不聞。 區別于春闈,作為殿試前的最后一次考核,復試考的也是策論。 拿到題目,楊瓚心頭微沉。 開中法? 搜尋楊小舉人的記憶,此法是洪武年間頒布,目的是為解決邊軍少糧的問題,鼓勵商人運糧到邊塞,計量后換取鹽引。 后經永樂、洪熙、宣德等朝,法度變得松弛,勛貴朝官開始私占鹽引,大肆壓榨商人,謀取錢財。到成化年間,終無法續行,為朝廷廢棄,轉而令商人向戶部納糧,換取鹽引。 至弘治年,邊疆商屯多已不存。 現如今又提此法,還是在殿試之前,究竟是什么緣故? 沉思半晌,楊瓚無法確定,這究竟是考核貢士,還是朝中的官員在角力。 如果是前者,自可暢抒己言,發表意見。如果是后者……答案越深刻,越振聾發聵,死得越快。 既無法肯定,理當藏拙。 小心無大錯。 在復試中出風頭實無必要,老老實實做一片文章,行文間規規矩矩,定不會引來太多主意。 狀元榜眼探花,他都沒有指望。二甲傳臚也是幻想。既然這樣,做個老實刻板的“小夫子”,應是當下最安全的選擇。 思定,楊瓚終于提筆。 不知不覺間,記時的檀香燒去一半。 有貢士已書就全文,正在向卷上謄抄。 楊瓚加快速度,落下最后幾行字,檢查沒有錯漏,立即重新蘸墨,一筆一劃寫在卷上。 考官自桌旁行過,見到楊瓚端正的臺閣體,不禁點了點頭。 不提文章內容,單是這筆字,已足夠賞心悅目。 當今閣臣李大學士,擔任主考的馬尚書,對此都很是推崇。 這名貢士面帶稚氣,尚不及弱冠,能不以巧進,不追逐風頭,甘于安守本分,取以拙道,這份心性定力實在是難得。 考官很是滿意,順帶看幾眼楊瓚的文章,見同樣的中規中矩,四平八穩,沒有半點出格,不禁失笑。 在遍舉英才、以敢言能言為佳的弘治朝,這樣的“小夫子”當真是難得一見。 撫過長須,半掩著下巴,考官匆匆覽過余下幾人,回到殿前,仍是笑意未減。 “貫道笑什么?” 馬文升頗為好奇,見韓文擺擺手,仍是暗笑不停。略挑起眉,順著他的視線看去,眉毛挑得更高。 “負圖兄為官四朝,這樣的貢士可曾見過?” 年少登科,必有幾分銳利。不驕不躁,沉穩如斯,實在是少有。 縱然是十二歲中舉的楊廷和,十五歲上書朝廷針砭時弊的王伯安,未及弱冠之時,也沒有這份定力。 馬文升目視韓文,后者示意他走到近處,看看楊瓚的文章。 “只要一觀便知端的。” 馬文升難得有好奇之心,步下考場,貌似不經意的停在楊瓚桌旁。 不到兩息,馬尚書嘴角直抽,想笑不能笑,表情很是奇怪。實在忍不住,干脆背過身去,咳嗽了兩聲。 韓文負著手,險些噴笑。 楊瓚正專注于謄抄文章,絲毫不知道,出格會引人在意,小心謹慎得過頭一樣會引來關注。 如果他是前生年齡,這份沉穩并不出奇。 但楊小舉人才幾歲? 十七! 十七歲的小夫子,不引人注意才怪。 和歷經宦海的馬文升等人比心眼,楊瓚還太嫩,委實有得學。 恍然不知間,想安靜做只小蝦米的愿望,已同楊瓚漸行漸遠。 巳時末,復試將近尾聲。 多數貢士已答題完畢,端坐在案后。 馬文升等考官看著滴漏,取下只剩不到半個小指的檀香,自殿前開始收起考卷。 殿外,一身大紅盤龍服的朱厚照正立足觀望,幾個宦官小心的伺候在側。 等到他看夠了,終于轉身離開,幾個中官才暗地里舒了口氣,小跑著跟上。 “孤去見父皇。” 朱厚照正逢變聲期,連續半月守在弘治帝身邊,端茶奉藥,聲音很是沙啞。 宦官中一人忙捧出荷包,小心取出瓷瓶,送上太醫院配制的糖丸,道:“殿下仁孝,陛下龍體必將大安。” 含著糖丸,朱厚照笑道:“劉伴伴忠心,孤知道。” 劉瑾登時笑瞇了眼,愈加奉承。 同行的谷大用和張勇狠狠盯了他兩眼,暗恨慢了一步,讓這龜兒子搶了先,討了殿下的好! 兩人互相看看,目光都有些意味深長。 暫且先讓這老小子得意幾日,騎驢看賬本,咱們走著瞧! 第十一章 初見 朱厚照興沖沖趕往乾清宮,不想卻撲了個空。 “殿下,陛下龍體大安,御駕東暖閣,召朝臣議事。” “父皇大安?”朱厚照眼睛一亮,“可是用的方院判的藥?” “回殿下,正是。” 寧瑾隨弘治帝移駕,回話的是內官監太監陳寬。同是弘治帝身邊的老人,寧瑾最擅長察言觀色,陳寬不比前者機敏,更喜多做少言。 “陳大伴可知父皇都召了誰?” “回殿下,三位閣老皆在。” 弘治帝多日未上朝,政令多自內閣發出。今日精神不錯,召三位閣老入宮實是理所當然。 想到要見這幾位,朱厚照有些發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