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書迷正在閱讀:財閥戰(zhàn)爭、[綜武俠]實力不讓我低調、舊愛難逃、婚情告急:總裁離婚請簽字、[綜漫]干完這票我就退休、就這樣對你心動、空間之丑顏農女、趕不走的戲精富二代[全息]、無雙女匪:夫君扛回家、網王之青春盛宴
“我說你啊,從剛剛開始就一直在自說自話。”一方通行活動了一下右臂,拐杖從裝置中伸展出來:“聽好了,這個小鬼是人類,確確實實的人類,不是什么咒靈,而我也不是什么咒術師。” “不肯承認嗎。”眼罩怪人饒有興致用自己露出來的那一只眼睛打量一方通行:“是你詛咒了這個小鬼?作為一名好心開導年輕人的教師,我可以負責的告訴你,既然這個小鬼成為了咒靈,那么她就已經死了,是需要被拔除的,但……” “但”字后面的音還沒發(fā)出來,一方通行就不顧周邊人群一腳踩裂地板,用重力控制碎裂的地板漂浮起來砸向眼罩怪人。 “喂喂喂,我話還沒說完呢。”煙灰散去,停留在原地的眼罩怪人毫發(fā)無損,就連手里拎著的甜品袋子也和之前一樣,“在人群密集處就動手?是惱羞成怒了?完蛋了,看來這次又要被夜蛾校長罵了。” 周圍人群安靜了一會后就尖叫著散開,只留三人在原地對峙。 “我是五條悟。”眼罩怪人,也就是五條悟再次無視一方通行的殺氣自我介紹,松手讓眼罩重新回到眼睛上,輕輕松松單手攔住一方通行攻過來的拐杖:“這種普通攻擊是沒用的,我們之間可是隔著無限哦,無限。” “無限嗎。”一方通行咧嘴一笑,“既然你已經說出來了,那么不打中你似乎對不起你的介紹了。” “啊咧咧?”五條悟突然感到哪里不對,一側身,但是拐杖帶來的風還是在他側臉上留下一道血痕。 事情變得有趣起來了。五條悟這樣想,臉上的笑容抑制不住越擴越大,能夠突破無限嗎?那就讓我看看你的斤兩。 “不過在打之前我要澄清一件事,剛剛是我看錯了,不是你詛咒了這小鬼,而是這小鬼詛咒了你。” “愛與恨對半分,甚至愛超過了恨的詛咒,我還是第一次見呢。” 一方通行聽到五條悟“詛咒”來“詛咒”去,又提出什么“愛與恨對半分”,只覺這人廢話太多,但是當他聽到那句“愛超過了恨”時,原先激起的戰(zhàn)意頓時消散。 他低頭看向眼中充滿了擔憂的最后之作,腦海中劃過一個又一個御坂meimei們的臉。 “嘁,沒意思。”一方通行收回拐杖,無視對面五條悟“什么什么,竟然不打了”的話語,伸出手拉住最后之作把裙子攥出折痕的左手:“走了,小鬼。” 最后之作擔憂一掃而空,笑容燦爛點頭:“走啦走啦!御坂御坂用力點頭,御坂御坂對于一方通行終于要帶著御坂御坂離開這件事非常高興。” 被無視丟在一邊的五條悟在二人即將離開時開口:“你不想知道這個小鬼是什么狀況嗎?” 一方通行的腳步停住了。 作者有話要說: 第一次寫,請多多指教w 下本要開的預收 《晴明是咒靈cao使》 你可有見過真正的百鬼夜行? 十二位特級咒靈,上百個一級咒靈,數(shù)不清的二三級咒靈,跟隨在他們的主人身后。 而被百鬼追隨的人,千年前平安京大陰陽師安倍晴明展開了檜扇。 身體縮小穿越到后世成為高專第一名入校特級的學生,安倍晴明覺得這個世界對他有太多誤解。 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咒靈cao使而已,不是什么京都黑暗的主人! 小劇場: 問:穿越到后世是什么感覺? 安倍晴明V:謝邀,終于有人可以和我一起分擔難吃的咒靈球了,可惜我的后輩每天都在跟我謙讓咒靈的所有權,特指某個黑發(fā)丸子頭的瞇瞇眼,年輕人要努力變強才行。 一個晴明是咒靈cao使的腦洞,咒靈cao使vs咒靈cao使,黑狐貍夏油杰×白狐貍安倍晴明。 基友正在日更的文 《狗卷同學請跟我姓》 另一個基友的日更文: [綜]超高校級的善后人 第2章 最后之作緊了一下牽著一方通行的手,她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對,讓一方通行聽了那個人的話就停下腳步。但是從那個叫五條悟的眼罩怪人出現(xiàn)開始,就一直用“咒靈”來稱呼她來看,即使再怎么神經大條,也能感覺出不對來了。 “不要理他。”最后之作抬頭望向一方通行,抿緊嘴唇然后小聲開口:“御坂御坂沒有覺得自己有問題。御坂御坂認為那個人很危險,御坂御坂想要和你一起離開。御坂御坂想要一方通行聽從自己的建議,絞盡腦汁尋找勸說一方通行的方法。” 一方通行沉默,他沒有回應最后之作的話。他清楚最后之作提出離開是擔心他會再次和那個人的戰(zhàn)斗,可是那個叫五條悟的男人提出的問題,確實非常吸引他。 “你有什么條件。”一方通行抽手安撫性拍了拍最后之作的頭,轉身直面五條悟:“告訴我,什么是咒靈,你為什么會認為這個小鬼是咒靈。” 五條悟嘴角輕揚:“在說之前不應該做一下自我介紹嗎?只有你知道我的名字,我卻不知道你的名字,也太不公平了吧。” “一方通行。”一方通行冷冷道。 “單行道?代號嗎?我要的可是名字哦。不過這個代號很酷,讓我想想,如果我有代號的話。”五條悟摸著下巴,靈機一動:“那一定就是‘最強’!” 可惜在場沒有人欣賞他剛剛給自己起的代號,只有最后之作對此做出評價,并且還是反駁:“最強是一方通行。御坂御坂確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