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收割糧食-打谷機
書迷正在閱讀:主播被迫營業日常、[綜漫]抽卡嗎抽卡嗎、陛下她不想翻牌子、美人兒、[綜]廢后不易、兩個小孩過家家(高干)、重生之農女學霸、[綜童話]穿成辛德瑞拉的惡毒繼姐、重生妖嬈男神,夜少的專屬美人、我的左手有丹爐
而此時,川東參政劉鱗長、參將李占春回到重慶,向四川巡撫馬乾、副將曾英報告借糧經過。 聽見楊軒說自己五萬之眾不過是烏合之眾,曾英大怒,手按刀柄對左右說道:“這個楊軒忘恩負義,若非老夫向四省總督王應熊大人報告其已經占領順慶府,他一個小小的千總怎么能夠主政一方,升為知府,參將什么的?” 四川巡撫馬乾也頗為惱火,自己是四川巡撫,對方不過是一個地方上來路不明的知府參將,現在居然干出公開抗命之事。 這種事情,不論那個上官都不允許。 促此之外,自己要調一萬擔糧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撥付五千擔,但還要明軍攻下合州,自己來取。 而曾英則對攻打合州信心滿滿,別的不說,其部剛剛大敗張文秀數萬大軍,現在各部士氣正旺。 除此之外,大家更羨慕忠義軍的生活,明軍雖然剛剛打敗大西軍占領重慶,但各地遭到破壞嚴重,民生艱苦,再加上很多豪門大戶根本不愿意繳納賦稅,大家生活艱苦。 而楊軒生活異常奢侈,聽說隔三差五的吃虎rou,吃熊掌什么的,不要說現在兵荒馬亂的,就是在太平盛世大家生活也沒有如此富足啊。(自己打的) 大家暗自打定主意,先攻下合州,待兩軍接壤之后,到時候再用武力迫使忠義軍借錢借糧。 不說曾英如何積極調兵遣將,準備攻打合州,單說這兩天順慶府局勢陡轉急下。 七月下旬,第一期軍官教導營學員經過三個月學習,完成軍械、戰術、地形、人體等方面課程培訓之后,大家正式結業。 這天楊軒早早的來到西山腳下的訓練基地,在這三通鼓之后,楊軒一一接見完成結業學員,并配發忠義劍作為佩劍。 對學習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將領,如中隊長王志耀、楊光泰等十余優秀學員,則分別委任為參謀,或轉到護衛營擔任職務,以資未來提拔。 對其他學員,一般則回到原來各營,或者帶原來部隊,或者重新組建各個大隊、中隊,以在未來再行提拔。 俗話說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在太平盛世是這樣,在兵荒馬亂的亂世更是如此。 這次共培養了一百多基層軍官,通過三個月學習,大家學習與訓練了一些帶兵打仗方法,是未來軍中骨干。 有了這些骨干,組建軍隊就顯得更加容易多了。 借著這次機會,楊軒也決定擴大忠義軍規模,護衛營擴大到6個步兵大隊。 除了劉惟明第6營仍為4個大隊之外,其他各步兵營多擴充到5個步兵大隊,其中第5大隊為補充大隊。 騎兵營真正成營,擴大到4個大隊, 楊軒計劃通過軍官訓練營提高中下級軍官的素質,經過一冬的訓練,然后再在明年(弘光二年)全軍擴大到萬余人之后,再率部出征,以驅逐張獻忠。 秋收將即,全川上上下下除了順慶府獲得豐收,為了防備周圍的土暴子搶奪糧食,保境安民,先抽調這些剛剛畢業的學員前往各地,訓練保安大隊,控制地方保安部隊,以支援大軍作戰。 楊軒決定將擴編時間推遲到秋收之后,在確定整改方案之后,便馬不停蹄的投入到秋收活動之中。 這個時代由于人口稀少(不到前世的一成,即便扣除城鎮里面的,也不到兩成),再加上玉米、土豆、紅薯等高產量作物沒有大面積推廣,民眾耕種的土地較為平坦。 現在還是早上,山中的霧氣還沒有完全散去,而在平原地區則是一望無際的稻田,現在正是收割的季節,往日還綠油油的稻田現在變成金黃的一片。 稻谷沉甸甸的,壓得稻穗低低的,像一顆顆果實,遠遠望去,特別誘人。 身邊的老農不時拉過一顆稻穗,仔細數著一顆稻穗上有多少粒谷子,看著飽滿的谷子,老農不是裂開滿是皺紋的黑臉,直言今年風調雨順,收成頗為難得。 前幾年天災不斷,不時發大水,就是干旱,天氣頗為寒冷,天里面的稻谷稀稀拉拉的,不到正常年景的六七成。 今年天氣好轉,沒有什么大的災害,天氣也不像往年那樣異常,這田里的稻谷大概恢復到豐收年景的**成。 聽老農在旁邊嘮叨,內心一驚,前世都說小冰河時期,從萬歷末年到崇禎末年,歷時五十余年的小冰河時期,陜北大旱,大家沒有吃的,流民四起,最后釀成農民起義(或者說流寇)。 老農當然不知道什么小冰河時期,老農嘮叨的是田里面收成,正如這塊田足足有三畝多面積,父輩說能收上十擔多稻谷,但自從自己懂事以來,從來沒有超過九擔的,大多數年景多在七八擔。 (水田的產量高,在民國初年,風調雨順每畝水田產量足足超過四擔糧食。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分田地的時候,老家就是按照四擔糧食一畝分水田的) 可不要小看這二三擔谷子,這可相當于很多四口之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少了這些糧食,整個生計一下變得非常艱難,往年還能夠吃干飯,現在之能喝稀飯了。 老農顯得頗為自豪,自己有二十五畝,其中水田十畝,旱地十五畝,在村里屬于小康水平,小的時候風調雨順的,家里面還釀酒,小的時候出去放牛,爺爺常常倒一小杯酒,可以御寒。 (爺爺一直說解放前家里有水田二十畝,一年能收上百擔糧食,沒有雇人耕種,土改的時候被評為中農,如此看來,在過去小康之家大概是這樣一個水平。 明朝耕地面積七億畝,保守估計明朝人口在一億到一億四千萬之間,如此看來,普通自耕農人均土地面積在五畝左右。) 但自己長大成人以后,雖然自己一天到晚侍弄這田地,但收成有限,再加上衙役百般刁難,地方苛捐雜稅眾多,日子過得緊緊的,每到七八月青黃不接的時候,只有成天的喝稀粥。 老農剛才數了數田間稻谷顆粒數,不但比往年飽滿多了,而且比往年多了一到兩顆,老農顯得自信滿滿,今年可能超過九擔。 除了地里收成之外,老農對田賦也特別在意,往年收到最高的,每畝水田足足2錢銀子,旱地也有1錢銀子,現在各個交通要道都寫著田賦每畝八分銀子,到時候若鄉里、村里一攤派,還是像往年那樣,這可比過去足足多了一倍多啊。 到最后更是訴苦,為了避免繳納賦稅,很多人將田地登記在官紳名下,以逃避朝廷賦稅。 看老農激動的樣子,楊軒連連解釋,到最后直言是地方執政失敗,將負擔全部壓在普通老百姓身上,搞得大家實在受不了,最后才成為流民、成為流寇。 看見楊軒如此激烈的批評過去政策,錢邦芑臉上鐵青,忍了幾次,終于沒有出言頂撞。 當然,今天來到農地,不僅僅是看地方收成,而是試驗新式打谷機,去年有感大家打谷子全部用手打,非常辛勞,楊軒希望通過打谷機稍稍減輕民眾負擔。 前世出身農家,小的時候也打過谷子,依稀記得打谷機的模樣,早在十個月前就畫出圖紙,讓工匠們按照圖紙模樣試做,但很多東西,從設想到真正落實還是需要時間。 就是在半個月前,第十件樣品試制完成,按在半桶中試驗,還是有模有樣的,今天是拿到天里面使用。 鐵匠坊的師傅正在安裝,看見楊軒彎下腰脫掉靴子,挽起褲子準備下田地,眾人連聲勸誡。 知縣是青天大老爺,知縣出行衙役開道,敲鑼打鼓的周圍民眾回避,楊軒是知府,怎么能夠干這種農活呢? 楊軒呵呵笑了笑,推開眾人道:“各位,為什么流民四起,流寇橫行鄉里,就是因為我們很多官員雖然口口聲聲說什么士農工商,說什么大不了回家種田。 實際上是什么呢?就是自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瞧不起農戶、工戶。 大家可知道,每年天子都會親自耕種,都會找來老農幫忙扶農具,各位內閣大學士都有模有樣的耕種。 在下添為地方官,更應該做大家的表率,今天就與大家一起打谷子,大家說好不好?” 大家怎么敢掃楊軒的性,紛紛高聲叫好,錢邦芑、范文光、趙司炫等人也只得挽起褲子,下田干活。 別人怎么樣,楊軒不管,除了考察收成之外,此行主要目的就是驗證打谷機,看到打谷機按好后,先試著搖了幾十圈,非常輕松。 然后讓人將稻谷放在打谷機里面,力道陡然增加,搖起來非常吃力。 但令大家驚訝的是,打谷機機身上的鐵圈居然不斷的劃過,不斷剝離上面的谷穗,不到片刻功夫,一大把都打完了。 楊軒一面搖打谷機,一面試著看大家打谷的動作,與大家總結,到最后自己試著放稻谷。 在前世打過稻谷,動作當然非常嫻熟,一大把稻谷片刻功夫都打完了,這讓眾人連連稱奇。 稻谷打得非常快,最初不過兩三個人割稻谷,到最后五六個人都忙不完,這可大出眾人意料之外。 老農最初擔心打得不干凈,連連數了十多把,每把看得非常仔細,深怕打得不干凈收成減少什么的,但接連看了幾把,除了少量空心沒有打掉之外,沒有余下什么。 過去用手打,舞著稻谷往半桶上甩,不但費力,而且根本大不干凈,現在看來,這打谷機比過去強多了。 在地里干了半天農活,一天下來,太陽落山之前整片田地都打完了,效率是過去的三四倍以上。 除此之外,除掉那些稻草什么的,曬在地里,收成足足有十擔,這可接近往年豐收水平了。 大家在高興之余,紛紛總結其中緣由,最主要的當然是風調雨順的,地里糧食多了,除此之外,就是打谷機打得更干凈了,就是利用打谷機,稻谷不會再摔在田里面。 過去打谷子,雖然特別小心,但舞動起來,時不時的有的谷子落在地里面,收不上來。 回到知府衙門,楊軒與鐵匠坊的師傅一起再次做了一番總結,商議克服其中困難,商議連夜組裝新的打谷機。 正如老農總結的那樣,單單利用打谷機,收成就多了5%,如果全面推廣,肯定大受歡迎。 由于使用成功,打谷機先在大戶人家那里得到推廣,打谷機8兩紋銀一臺,一經推廣大受歡迎。 正如評估的那樣,秋收若二十多天,打谷機打谷,足足可以多增加5%的產量,如此二十天下來,購買打谷機的成本就賺回來。 大戶人家琢磨著使用打谷機,不再像過去雇傭那樣多短工,而小戶人家則湊在一起,幾家幾戶一起買,到時候一起打谷子。 打谷機研制成功,轄下各縣秋糧豐收,這本來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俗話說懷抱其罪,在這亂世之中,最大的寶貝不是金銀珠寶,而是糧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