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節
朝堂之上漸漸形成了兩派,爭執得十分激烈。而當事人韶寧和,則自始至終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 成帝端坐在龍椅之上,不動聲色地觀察著爭執的雙方大臣,又看了看韶寧和,嘴角微微上揚,勾起一絲意味不明的笑容。 半晌之后,他才抬起一只手,示意眾人安靜。 然后,他轉頭看向韶寧和,目光和善地問:“韶愛卿,你的想法呢?” 韶寧和心中嘆息了一聲,他知道,皇上原本就想要扶植他成為自己的左臂右膀,但這一日來得太快,時機尚未成熟,而他在朝中根基也尚未扎穩,此事若是cao之過急,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再者,眼下朝中大臣們一反常態對他一致舉薦,反而讓皇上對他起了疑心,此時他若要守著皇上對他的這份信任,唯有…… 韶寧和踏出一步,躬身道:“回皇上,承蒙幾位大人錯愛,臣年紀尚輕,才疏學淺,入仕時間太短,能登上太尉之位,已是皇上對臣的莫大恩寵,但臣有自知之明,眼下臣還無法勝任丞相之職,令諸位大人失望了。所以關于丞相人選之事,還望皇上及諸位大人,慎重考慮。” 此話一出,那些曾經爭得口沫橫飛的朝臣們全都面面相覷,無言以對了。 成帝笑了笑:“韶愛卿過謙了,不過既然還沒有合適的人選,丞相一職,就先虛設好了,待有合適的人選再做考慮。至于這期間的丞相事務,則由韶寧和與姚文川兩位愛卿分擔合作吧。” 韶寧和與姚文川對視了一眼,然后一齊躬身道:“臣,遵旨。” 兩日之后,是聞守繹死后的頭七之日。 伶舟表示想去參加自己的頭七,好好跟過去的自己說再見。于是韶寧和攜著自家“小廝”再度造訪了丞相府。 丞相府內,入目盡是素縞白絹,下人們伏在靈堂之外,哭聲此起彼伏。 韶寧和不由自主地握緊了伶舟的手,想起當晚回到丞相府外,聽聞丞相遇刺之時的場景,他至今仍心有余悸。好在伶舟回到了他的身邊,好在他與伶舟還能相依相伴地過完余生,否則……那樣的否則,他簡直無法想象。 伶舟像是察覺到了他內心的恐懼,于是無言而安撫地回握住了他的手。 靈堂之內,許多朝中與聞守繹交情頗深的大臣,如太常卿陳廉名、光祿卿管喻齡、廷尉顧子修等人,都已在堂內上了香,神色肅穆地表示了哀悼之情,然后轉身退了出來。 韶寧和一邊與他們頷首致意,一邊攜了伶舟踏了進去。兩人剛從仆人手中接過備好的香,互聽門外通傳,成帝竟親自到丞相府吊唁來了。 兩人飛速交換了一下目光,然后垂首默默退到一旁,隨著眾人一起下跪接駕。 第一百八十六章 成帝穿著一身龍袍,沉默不語地踏入堂內,環顧了一下四周,目光在韶寧和臉上停了停,然后又若無其事地移回到了正中央的靈位上。 府內管家親自趕來叩謝皇帝親臨,說話間已是老淚縱橫。他這主子雖然在朝中毀譽參半,但在府內對待下人,卻是非常寬和,所以當他遭遇不測之后,一眾下人痛哭流涕,皆非作假。 成帝情緒也十分低落,親自扶起管家,眼中也染上了點點淚光,啞聲道:“丞相之死,是朕的一大損失,也是大曜的一大損失。聽聞噩耗時,朕很哀痛。” 在場眾人跪道:“請皇上節哀。” 成帝沒有再說話,只是從仆人手中接過香,對著靈位恭恭敬敬地行了祭拜禮。 禮畢,他又問那管家:“丞相……當真是被一劍穿心而亡的?” 管家低聲道:“是。” 成帝喟嘆一聲:“他去之前,是否痛苦?” 管家偷偷看了他一眼,答道:“大人死后面色安詳,想必……沒有受太大的痛苦,還請皇上寬心。” 成帝點了點頭,又道:“丞相現在……安置在何處?朕想去看看他。” 管家有些詫異,帝王親自來臣子府上吊唁,已是極為特殊的待遇了,但若要親見尸身,對于帝王來說,終歸是件忌諱的事情。 成帝似乎看出了管家的顧慮,解釋道:“在朕尚未親政的時候,丞相曾是朕的老師,朕此次來,一則是以君王的身份,二則,是以學生的身份。學生祭拜老師,自當盡到心意。” “小的明白了,丞相被安置在內室,皇上這邊請。”管家說著,指了指靈堂北面的一扇小門。 成帝抬腳之際,看了一旁的韶寧和一眼。 韶寧和明白成帝這是示意他一起進入,于是起身跟了上去。伶舟一直跟在他身旁,此時礙于身份,只能在內室門外駐了足,靜靜候著。 雖然隔著一扇門,但站在門外的伶舟,依稀能聽見屋里人的談話。 許是親眼見到了聞守繹的尸身,室內先是一陣靜默,然后他聽見成帝對管家道:“朕想在這里陪著老師呆一會,你先退下吧。” “是。”管家不敢久留,隨即躬身退了出來,然后他看見了站在門外的伶舟。 對于伶舟,他倒不陌生,以前韶寧和拜訪丞相府時,就時常將伶舟帶在身邊,他只當伶舟是韶寧和十分信任的隨行小廝,便沒有過多在意,只是朝他點了點頭,便轉身離去。 伶舟目送管家離去,然后又將注意力拉回到里屋,正納悶著皇上獨留下韶寧和一人,陪著他對著一具尸體,究竟想做什么,卻聽成帝嘆了口氣,道:“韶愛卿,朕最近……心情不太好。” 韶寧和中規中矩地道:“皇上必是為丞相大人之事哀痛傷心,還請皇上保重龍體,節哀順變。” 成帝沒有接他的話,又靜默了片刻,才道:“韶愛卿,朕沒有什么可以說心里話的人,也就只有你,能聽聽朕的肺腑之言了。” 韶寧和道:“皇上請說,臣洗耳恭聽。” “朕登基的時候,因為年齡太小,不論是母后還是前丞相姜如海,都不太把朕當皇帝,那時候,日日伴在朕身邊的人,只有老師。 “從朕登基到親政的那段時間,老師教授給朕很多知識,如何治國,如何御下,如何安民,幾乎把他知道的東西,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 “那個時候,朕全心全意地信任、依賴著老師,并相信老師會永遠站在朕的身后,看著朕成長,輔助朕治理國家。 “但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朕與老師漸漸離了心的呢?其實朕也記得不太清楚了。大約是在親政之后,看到的現實越來越殘酷,漸漸明白老師其實并不如朕想象中那般完美無瑕,知曉老師也會有自己的私心,會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與人勾心斗角,會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而……對朕耍心機。 “漸漸的,朕感到越來越孤獨,如果連老師也不能全心全意地信任的話,朕還有什么人可以信任、可以倚重?朕的江山,還能靠誰來幫朕守護?再后來,朕慢慢想通了一個道理,既然朕不能選擇忠臣,那就由朕親手培養一個理想的忠臣吧。就在那個時候,朕看到了你。 “那之后,朕突然變得急躁了起來,朕沒有一日不在想著,要把你扶上最高位,要讓你代替丞相,成為朕真正倚重信任之人。但是朕從來沒有想過……要讓丞相死。 “朕甚至在聽聞丞相噩耗之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懼——朕還沒有準備好,朕還沒有足夠的信心獨自一個人撐起這片天下,丞相怎么就……去了?” 成帝說到最后,潸然淚下,聲音也已哽咽。 韶寧和躬身聽著,當感覺皇上將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時,他深吸了一口氣道:“皇上,不知能否聽臣一言。” “你說。” “皇上想要一個完美無瑕的忠臣,但忠臣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會有負面消極的情緒,會有身不由己的苦衷。 “臣不敢輕率地下定論,聞大人究竟算不算得上是個忠臣,但以臣對聞大人淺薄的了解,聞大人在位期間,至少對皇上、對百姓、對社稷,并未做出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 “就像皇上方才所說,聞大人在身為帝師期間,對皇上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讓皇上在親政之后,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地治理這個國家,從這方面來看,聞大人盡到了身為帝師的責任,沒有辜負先帝所托。 “但君臣離心,并非皇上一人之故,人心的感受是互相作用的,或許在皇上疏遠聞大人之前,聞大人就已經自己疏遠了皇上。 “畢竟那個時候,皇上已經親政了,聞大人就算之前再如何親近皇上,都必須退回到臣子的身份,成為皇上‘御下’的對象之一。 “所以皇上,請不要對過去的事情耿耿于懷,您的這份悼念之心、哀痛之情,相信聞大人一定能感受得到,他不會怨怪您,只會祝福您。” 當君臣二人在里屋對著棺木唏噓之時,伶舟則垂首站在屋外,靜默無聲,淚流滿面。 恭送成帝離去之后,韶寧和環顧四周,終于找到了依然站在角落中,紅著眼睛低頭不語的伶舟。 他嘆了口氣,不再多留,牽了伶舟的手便從丞相府告辭出來了。 一路上,兩人都有些沉默,各自想著心事,誰也沒有開口說話。最后還是韶寧和先沉不住氣了,他一手撫在伶舟后頸上,然后按著他的腦袋抵在了自己心口。 “你這個傻瓜啊……”韶寧和低聲嘆道,“雖然很明白你此刻的心情,但是看到你為了別的男人傷心流淚,我還真是……” 伶舟自己也覺得哭成這樣實在有些丟臉,悶聲辯解道:“他可不是別的男人,他是皇上。” “我知道,你曾經對皇上掏心掏肺,卻落得君臣離心的下場,你心里不好受。”他頓了頓,突然換了個蠻橫霸道的口吻道,“但現在你既然舍棄了聞守繹的身份,選擇回到伶舟體內,從今往后,你只能對著我一個人掏心掏肺了,聽見沒有?” 伶舟抬起頭,神色怪異地看向韶寧和。 韶寧和眉梢顫了顫:“你看什么?” “看你色厲內荏的模樣。”伶舟終于噗嗤一聲笑了出來。 蠻橫霸道什么的,真心不適合他眼前這個溫柔的男人啊。 尾聲 在成帝的不斷施壓力下,廷尉府終于在兩年之后將刺殺聞守繹的兇犯捉拿歸案。 審訊時,任箬對自己所犯的罪行供認不諱,但當問及趙思芳下落時,他卻咬碎了牙也不肯吐露半個字。 最后,任箬被毫無意外地處以死刑,由成帝親自監斬。此案終于告一段落。 成帝十一年,在太尉與御史大夫共同代理丞相之職的第三年,韶寧和終于登上了丞相之位,成為了眾人仰望的百官之首。 但是,兩人之間明爭暗斗的拉鋸戰并未就此結束。 在韶寧和成為丞相之后沒多久,他便提議改革中央官制,針對“三公”個人集權過大導致內部爭斗虛耗過多的弊端,將原來的三公九卿制,改為三省六部制,由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共同組成“宰相”一職,實現集權分化、多人議事、多人決策的公開透明運作機制。 這一提案得到了成帝的嘉許,但在實際推行中,卻遇到了來自朝野各方勢力的阻礙,大部分人習慣了墨守成規,習慣了既得的權力和利益,不希望安逸的現狀被大刀闊斧的改革所破壞,因而反對之聲此起彼伏。 而姚文川則成為了反對派的代表人物,與以韶寧和為首的改制派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期間姚文川曾多次挑起事端,暗指韶寧和是刺殺前丞相聞守繹的幕后主使人,但終因證據不足而被成帝駁回。 在韶寧和堅持不懈的耐心宣導,以及成帝力排眾議的信任與支持之下,到了成帝十八年,歷時七年多的官制改革終于全面完成。 此時,已經三十三歲的韶寧和卻主動請辭,功成身退。成帝數次挽留未果,只能恩準韶寧和辭官歸野。 成長后的成帝,越發顯現出一代明君的胸懷與氣度,他不再一廂情愿地將社稷江山交托在某幾位臣子的身上,而是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招攬全國各地的能人志士,發掘他們的才華與潛能,使他們能夠揚長避短、物盡其用地為這個國家貢獻出自身的價值,推動著大曜帝國逐漸走向歷史的巔峰。 于是乎,大曜帝國最后一任丞相韶寧和,與他的明君一起,成為了大曜史官筆下最濃墨重彩的一抹身影。 但是沒有人知道,在韶寧和的背后,還藏著一個人,那個人用他的經驗與智慧,幫助韶寧和克服艱難險阻、挺過一次又一次危機,為官制改革的成功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當然,也有野史家將獵奇的視角投向了韶寧和的私生活,他們驚訝地發現,韶寧和直到辭官歸隱之時,都未曾娶妻生子,甚至身邊連半個女人的影子都沒有。 而更耐人尋味的是,韶寧和辭官時的年齡,與十年前丞相聞守繹遇刺身亡時的年齡一樣,都是三十三歲,不知這究竟是歷史洪流之中的巧合,還是命運輪回之下的必然。 當然,也有街頭巷尾的小老百姓們,會在茶余飯后津津樂道著韶丞相的傳奇,說這位丞相大人入仕十數年,身居高位卻為官清廉、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