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5章
結果二房拒絕了沈琰沈琇兄弟以庶支歸宗,董沈氏二話不說立時否定了這親事,反而將女兒說給了親侄子——三房長孫沈珠。 思及此,沈漣心下不住苦笑,說起來,三房的人真是生來涼薄,對自己房頭的也是如此,更何況對“外人”。 當初董舉人弱冠之年便中了舉,奈何四次不第,也只能回鄉安居。三房為了族中地位,便為女婿董舉人謀了族學的差事。 實際上,這中間還有沈瑞生母孫氏出力幫襯! 然從三房諸人到董舉人,卻都未曾感恩。 其實細論起來,孫氏為族人做得何其多,可族人又是怎么回報她的! 而今,還是孫氏的兒子瑞哥兒,肯拉拔族人,如今多少族人受瑞哥兒照應,出來京師、山東、遼東做事,攢下一份家業。 他沈漣不也是全托了瑞哥兒的福! 沈漣每每總會無比慚愧當初貪心做的那些糊涂事。 而涼薄的三房,自私自利不積德,又落下什么福報? 看看沈琰,雖沒歸宗,但后來一樣中了舉,娶了官宦千金為妻,如今也好好做著官。 那沈珠卻是犯了那等大罪,禍害了親族,更禍害了松江百姓,被流放千里。 董沈氏更是自吞苦果。 先前雖訂了親,但因著聘禮嫁妝之事董沈氏與湖大太太姑嫂不知鬧了幾場。 湖大太太自覺兒子是狀元之才,將來有的是品貌出眾家財萬貫的好姑娘相配,便也看不上董家,后來竟直接撕破了面皮,親事作罷。 然待沈珠流放,湖大太太卻又上董家門撒潑打賴,非說淑姐兒已是沈珠的媳婦,必須跟著去照顧沈珠,又扯出董舉人當年受了沈家多少提攜來,罵董家忘恩負義云云。 這般一鬧,董舉人自是無顏再在沈家族學執教,更憎惡三房糾纏,索性闔家搬離松江,往福建去投奔已捐官的兒子去了。 這件事當時鬧得很大,作為族長沈琦也曾出面管過,但三房扯脖子喊著是自家私事,兩家曾定過親也是事實,族中管不著,清官難斷家務事,沈琦也沒好辦法。 直到董家搬走,這事兒便也不了了之了。 三房早就是分家了,沈漣厭惡湖大老爺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尤其沈珠流放后,湖大老爺夫婦自家不肯去照顧流放的兒子,反罵沈漣這當四叔的沒良心不跟著去照應,真是沈漣惡心得夠嗆。 他們再去鬧董家、逼董家搬走時,沈漣雖也看不上長姐為人,到底還私下幫襯了董家些銀兩,這些年也仍有聯系,頭些年淑姐兒在當地嫁了個尋常秀才,沈漣還曾派人送過賀儀。 沒想到,兜兜轉轉,沈家兄弟里弟弟沈琇又與董家親侄女結了親。 沈漣一時思緒萬千,饒是他這樣長于交際應酬的,被沈琇這一聲舅父叫得也不知回什么方好了。 好在周遭人員眾多,大家彼此客氣寒暄,不乏話題可談。 待那廂糧米入倉,小吏們忙碌了起來。 這廂沈琇這通判則要引眾魯商往府衙去見何同知以及府城的一些富商鄉紳。 既認了舅父,他自要與舅父同車而行。 沈琇對董舉人、對三房并沒甚好感,當年董家悔婚,他比兄長更憤怒。 但到底時過境遷,此后他又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再回首看當年那“失信”,實算不得什么。 總歸董家也好三房小長房也罷,并沒得到什么好結果,倒是他們兄弟如今總算熬出來了,他的怨氣便也消弭殆盡了。 何況當年那些事與一直在外經商的三房四老爺沈漣也沒甚關系。 上了車,沈琇便先笑道:“聽說瑖哥兒已經進學了?真真是可喜可賀!恭喜舅父!” 提起最有出息的長子,沈漣由衷笑了出來,“家里總算出了個愛讀書的,我與你嬸子……你舅母,真是燒高香了。只盼他能學著你們兄弟這一星半點,也不枉家里供他讀書一場。” 沈瑖真是沈家三房里難得的讀書種子。 被沈漣帶去山東后,他便入了蓬萊書院,有山長藍竎點撥,他自己也知上進,自是進步極快。 而當初沈瑞為了登州招商引資,上書壽哥求設“商籍”—— 在當地有田有鋪、雇傭若干當地勞力的,且與當地有一定貢獻,如修橋鋪路之類,真正造福一方百姓,才允許附籍,且以商籍進學的讀書人以后是不會免稅賦的。 壽哥拍板決定,開設‘商籍’,山東商籍學額進十二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盡管商籍的條件相對苛刻,但江南那些科舉大省競爭何其激烈,不是那等才學一流之士,可能終生都沒機會做個小小秀才。 故此山東此舉實實在在的吸引了一些想靠著科舉改變門庭的富商巨賈前來山東投資附籍。 而今河南的招商引資沈瑞也打算用商籍這招,此乃后話。 卻說沈瑖也正是因在山東應試,才輕松考中秀才。 提及喜事,車廂里氣氛登時輕松起來,沈漣、沈琇兩人之間的隔閡無形中消散了許多。 沈漣關切問起沈琇的傷勢,又對他守城義舉大為贊賞。 沈琇笑道:“只是皮外傷,初時高熱了幾日,還是隨軍的大夫高明,藥到病除,如今已養得差不多了。” 沈漣因道:“我們路過濟南府,也請了兩位名醫同來,待會兒見過同知大人,便請這兩位再與你好好診診脈。身子骨要緊,可要徹底將養好了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