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7章
劉典史呆了一呆,隨即也是狂喜,又扭頭沖那傳話的小吏喊道:“快去,快去,請王教諭來!同他說沈巡撫要到了!哎哎,牽頭驢去,他必是要跑著來的,莫累壞了他!” 王縣丞原想著要由他接替知縣去迎接大人物,還十分緊張,下意識的拽了拽衣襟,被劉典史這一喊,也忍不住笑出聲來。 又搖頭阻止道:“巡撫大人豈會身涉險地!必然是高將軍派一隊人來救了武安,沈大人還當是走驛路,過邯鄲到磁州才是。別讓老王白高興一場……” “學生是山東濟南府齊東人。雖是正德元年就來了武安,但大人在山東推行的種種仁政,學生都自家書中得知,家鄉百姓無不感念大人恩德!山東有大人在,真真是百姓的大福分!!” 教諭王淵說話間一臉狂熱,雙眼冒光,好似虔誠信徒見著了真神一般。 “大人在山東的許多善政,學生都向知縣、縣丞講過,各位大人也敬佩得緊,試著在武安推行,實是讓百姓受益良多!如今大人到了河南,河南百姓的福氣也到了!” 武安縣諸人迎了沈瑞進城后,因著城外還有恁多亂民待安置,城內堅守數日精疲力竭的百姓也待安撫,沈瑞便讓諸人自去忙公務。 王縣丞便安排了教諭王淵來陪同沈瑞了解武安縣城種種情況。 這位王教諭素來對沈瑞推崇備至,平日里總愛把山東如何如何掛在嘴邊,還極力向知縣、縣丞諸人推薦山東的一些做法。無論前任還是現任知縣都有采納,也確實改善了武安縣狀況。 縣丞主簿都巴不得王教諭能博得沈瑞的好感,畢竟治下出了民亂,論理說武安縣上下都是要被問罪的,但若是巡撫大人能說一句話,他們也就穩了。 沈瑞全然沒想到在河南武安縣還能有一個他的忠實粉絲,不禁莞爾。 他的施政能被人民如此認可,也是打心底里高興,更是對武安縣推行了哪些山東政策及其取得的效果大感興趣。 此番經營河南,原就是打算推廣山東經驗,只是到底兩地情況不同,河南又連年大旱,元氣大傷,想來要建一些試驗點,花費年余時間見到成效才好說服河南上下。 而今若是武安縣已有成例,豈非更好!不知道要節約多少時間下來! 只是現下還不是仔細討論這個的時候,他還有幾樁重要的大事要做。 那日得了亂民的消息,幕僚團皆分析武安只怕已城破,且亂民自武安西鄉來,在武安西南方向的涉縣只怕也兇多吉少。 匪寇夾裹百姓,算下來,亂民很可能破萬甚至更多,盡管高文虎極有剿匪經驗,手下亦是精兵,但到底人數擺在那里,很難說沒有風險。 眾幕僚皆勸沈瑞就算不在沙河暫待,也是先到邯鄲到彰德府城安陽去,由高文虎調兵去看看究竟。 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實在沒必要以身涉險。 就算會有政敵借此攻訐,也可以解釋為前往府城是既定行程,又要護送大批賑災糧草,且也分兵去援救了,可謂全無過失,皇上更不會為此怪罪。 但沈瑞認為若亂民破城,就是高文虎奪回縣城,也一時難以安撫,只恐會有更大亂子。 且他此行目的便是鎮撫河南,若遇事便畏懼不前,與那臨陣脫逃的巡按御史杜旻也無甚區別了,就是躲過彈劾,給河南官民留下那樣的印象,往后又如何在河南施展,誰人會聽? 之后又在杜旻口中得知一樁涉及趙藩的大案,幕僚團終也不再反對,一眾人方皆隨大軍來了武安城。 沒想到武安縣官民竟能守得住城池,而城外的亂民也遠沒有想象得多,沈瑞是大大的松了口氣。 高文虎的大部隊駐扎城外,繼續追剿匪寇,并進一步看管、細分拿下的亂民,李二郎曾在北直隸做兩任知縣,帶著精通庶務的大小于師爺過去幫武安主簿簫璉、典史劉琮的忙。 這邊沈瑞拒絕住富戶家宅,一行人便被安頓在城西按察分司,說起來這按察分司還是永樂十一年所建,年久失修,虧得前陣子為迎接巡按御史杜旻,特特收拾了一番,倒也干凈。 這會兒杜旻再度入住,卻是被關押在廂房,門口時刻有守衛,杜旻望著窗外,不由喟嘆起他時運不濟來,早知道武安能守住,他還如何會逃! 守城亦是大功一件!有這大功勞,再加上那樁案子,沒準他就轉運了呢! 他怎么就……這么多年都走背字兒呢! 當年作監察御史時,杜旻為了博個名聲出頭,上書言貴戚多出身寒微不知禮儀,建議給剛剛成為國丈的夏儒安排個教導師父。 此舉得了內閣大佬的好感,卻惹惱了小皇帝,被安了個巡按御史的頭銜踢到當時也在受災的河南來。 若是尋常巡按御史雖位卑卻是權重,在地方上那是能呼風喚雨的存在,但據說杜旻外放是劉瑾的手筆,為皇上出氣,如此一來地方上誰還待見杜旻。 尤其后來劉瑾成了劉千歲,地方上更恨不得踩他杜旻兩腳才好。 故此杜旻這些年考績從來沒好過,別說升遷的機會影兒都沒有,就是想調他處都不準。 月前收到朝廷公文知道劉瑾倒臺了,杜旻真是歡天喜地,恨不得仰天大笑三百聲。 他以巡視之名跑來彰德府不過是圖離京師近些,有什么消息好及時反應,不料卻憑著多年御史的靈敏嗅覺,發現一樁涉及趙藩的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