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4章
戴大賓此人學識淵博,且現在也正在四夷館供職,調去山西完全沒問題。 但,他先前因拒絕劉瑾提親,鬧出過不少風波,皇上昨日才賞了劉瑾胞兄,今日就提拔與劉瑾“有仇”的戴大賓,這……這…… 眾人不免都揣度起壽哥用意來。 尤其是劉瑾門下劉宇,更是暗暗磨牙。 壽哥則特地點名李東陽問道:“李閣老覺得戴探花可能勝任?” 李東陽一禮道:“陛下慧眼如炬,戴大賓大才,足以勝任。” 壽哥點頭笑道:“老先生覺得好,必然是好的,那就這么定了。” 李東陽心下一哂,這話說的,怎的又成了他定的了? 皇上啊,這是帝王平衡之道,拿他來擋劉瑾對戴大賓的不滿吶。 不過戴大賓委實才華橫溢,他也是極欣賞的,便是背了這個舉薦之名又如何。 他卻不知道,這戴大賓,乃是沈瑞舉薦的。 當初戴大賓剛剛中探花入翰林不久,便即丁憂離京,回福建老家為母親守孝。 歸鄉途中與沈瑞的交流、德州遭遇的追殺,以及沿運河而下途經幾個災區所睹流民慘狀,種種經歷讓還是少年的戴大賓迅速成長起來。 回到福建,他如先前與沈瑞約定的一般,憑借自己探花郎的身份和家族影響力,在縣里乃至府城推廣種植改革,建立技術工坊,并積極聯絡海商,游說他們北上登州通商,并通過海商家族接觸外洋商人,照沈瑞書信中所描述尋找外洋的火器、海外良種。 戴大賓也無愧于神童稱號,學習能力堪稱強悍,跟著通譯學了幾個月,便能與外洋海商近乎無障礙交流,買火銃、買器械、買種子以及一些舶來工藝品都是他自己去溝通,更是在沈瑞、楊慎等好友書信中提及四夷館后,買了些外洋書籍來,試著自己翻譯。 山東與福建的海運航線繁榮發展,福建良種在山東落地種植成功,乃至兵械局一些火器的改造,都有戴大賓一份大大的功勞。 出孝之后,他帶著妻子北上回京起復,特地到山東盤亙數日,與沈瑞深談了一番未來打算。 沈瑞將書信里不好細說的四夷館另一身份同戴大賓合盤托出,戴大賓慎重考慮后,決定起復后進四夷館。 遂沈瑞寫了書信幾封,戴大賓帶回京中又去拜見王華、楊廷和,頗為順利的進了四夷館。 這些年他與京中同年楊慎、龐天青等一直有書信乃至禮物往來,對于他的到來,兩人都十分高興,也沒少幫襯于他。 戴大賓本就擅長學習各類語言,但與楊慎這種純粹的學者型人才又有不同,在丁憂的幾年里,他的辦事能力已被鍛煉出來,倒是有了幾分龐天青的能耐。 壽哥原也曾考慮過何泰之的,何泰之是他的心腹玩伴,如今又在兵部,調去武學也是順理成章。 只是壽哥太過了解何泰之,想想要讓他學韃靼話、韃靼文字,還不如殺了他來得痛快,這廝唯一樂意學的大約就是舞槍弄棒、拳腳功夫了,武學倒還罷了,四夷館實不適合他,這才作罷。 戴大賓是壽哥欽點的探花郎,又拒絕了劉瑾的提親,壽哥對其也是有好感的。 收了沈瑞的密信后,壽哥細細問過龐天青,還特地微服出宮,在西苑湖風樓見了戴大賓,考較了一番,最后定下了由他去山西。 至于何泰之嘛,此番蔡誦走了,正好把他塞京衛武學里去,日后能撲騰成什么樣,就看這小子自己了。 這邊壽哥一錘定音,敲定了山西武學,那也就意味著收拾山西宗藩也定了。 待收拾了山西藩王,震懾了旁的宗室,那條例推行自然無阻,壽哥的意思眾閣老也都明了。 壽哥又補充道:“這條例推行天下,規矩立罷,也是為著擇出賢良之人,太廟司香。” 得,棒子之后,這又是個妥妥的大胡蘿卜掛在跟前了。 眾閣老心里只剩慨嘆。 又聽得皇上似漫不經心道:“朕昨兒還聽錢寧說,寧王深明大義,知是自家花燈惹得乾清宮走水,愧疚不已,愿出銀五萬兩修繕弘德殿。他還說,寧王幾個兒子都是忠厚孝悌……” 李東陽、王華、楊廷和都是知道當初寧王太湖養私兵禍害松江那檔子事的,對寧王很有戒心,不由都皺起眉頭。 劉宇卻是不知的,他也沒少收寧藩的禮,聞言便自以為是順著皇上的話接道:“老臣也有耳聞。寧王為朝廷出力,實是忠義,早年前更有種種孝行為人稱道,有寧王言傳身教,其子必當皆是忠厚孝悌之人。” 李東陽等三人都忍不住怒目去看劉宇。 劉宇的注意力卻都在年輕的皇帝身上,對旁人目光毫無所覺。 皇帝也在似笑非笑的看著劉宇,慢慢挑起嘴角。 他慢條斯理道:“是極。寧王素來忠義賢良,想必也會贊成朝廷頒布宗藩條例的。有了寧王這樣的藩王支持,宗藩條例也會推行順利,諸位愛卿,還有甚好憂心?” 六月底,平叛的正式戰報才發來京里,更多的叛亂細節也被披露。 安化王其人本就有些狂誕,被封在這么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作威作福也無人管他,兼之一些神婆巫道之流在他身邊說些“生而不凡”的吉利話,他不免越發自大,生了覬望非分之心。 同其他靠近邊關的宗藩一樣,安化王手中也壟斷了不少草原上的生意,由此日進斗金,維持他奢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