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2章
將整個草原打散,避免出現強大部族。 凡是不再大秦戶籍之上的部族,可隨意征討之。 任何一個部族人口達到五千帳,強制遷徙一半至內地。 每個部族的貴人子弟,需在太學留學三年,楊崢為了他們準備了一屋子的四書五經儒家經典,以及佛經道藏,鼓勵他們出家為僧為道,不想出家,就學儒。 當然,草原實在太大了。 現在的大秦能控制的區域也就燕然山和姑衍山以南的地區,更北更西的地區還覆蓋不到。 即便能短暫的占領,卻無法長期控制。 連鮮卑、匈奴裔的秦人都適應不了那里的苦寒和惡劣的環境。 任何事都講究性價比。 強制在那些地區筑城,很可能幾十年后,漠北的野生部族接觸到華夏文明的火光,成為他們的興起之地。 貪多嚼不爛,大秦的土地已經足夠多了。 以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實在無法控制那么遠的地方。 所以楊崢只能在人心上做文章。 鼓勵高僧、大儒、道人入大漠,教化諸部,在草原上修建佛寺、道館、儒廟,宣義司也是各種造勢。 即便后世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也有大片大片的人被西方輿論忽悠瘸了,更何況是這個時代? 大秦可以說是歷代王朝中,對草原部族最溫和的了。 一般情況下,能不動刀子就盡量不動刀。 還積極的接納他們,奴隸、待歸、治民,一條龍服務,熬個十幾年,就能成為秦人。 這在漢魏時代是不可想象。 不過,最有進取心的還是佛門。 一聽說可以隨意在草原傳播佛教,姑臧的僧人們仿佛被打了雞血。 在中原傳播,又是度牒又是戶籍的,管理極其嚴格,僧人不是想當就能當的,寺廟也不是想開就能開的。 草原上,可以隨意擴張。 這對僧人們有極大的吸引力。 他們能從天竺跋涉數萬里,一路穿過中亞、西域,進入中原,就說明的他們的活力。 在這方面儒道就差了一些。 此時的道門還處在發展階段,宗、教理論還不成熟,加上道門主張的就是一個任性自然,所以也就沒什么擴張興趣。 儒家一向鄙視周邊夷狄,加上草原上的部民窮的褲衩子都沒得穿,天天喝西北風,能指望他們安心向學? 讀書習武都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還要付出大量的時間,漠北部民飯都吃不飽,還有心思搞這些? 不像佛門和西方教,天天磕幾個頭就是虔誠信徒了…… 還是楊崢強制要求,儒家才不情不愿的北上。 一個是欣然而往,另外兩個是趕鴨子上架,差距自然就出來了。 所以楊崢也只能讓儒道走精英路線,讓佛門走底層路線。 “儒道本同流,陛下何不讓儒佛也合流?將儒家經義融入佛經之中。”很少露面的嵇康聽了此事,立馬給楊崢出了個主意。 專業的事,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 儒佛融合,不就是后世的禪宗嗎? 只要能傳播華夏文明,能用的都要用。 歷史上在西域、高原、草原上盛行的是佛教,說明佛教的強大生命力。 “嵇中散真乃我大秦文宗也!”楊崢贊道。 第九百五十七章 高原 一事不煩二主,既然是嵇康提出來的,也應該由他主持。 再說放眼天下,還有誰比他更合適? 嵇康的成就不僅僅是琴棋書畫,而是思想上的,是泰興詩風的引領者,更為難得的是,他不是杜預那般沉迷于儒學當中。 對玄學、道學都有相當深的見解。 自從楊崢提出輸出華夏文明的想法之后,嵇康是第一個響應的。 也因為他的支持,大量中原士子提劍跨馬奔赴西域。 “臣責無旁貸。”嵇康想也沒想就答應了。 “此事交由閣下,朕就放心了!”楊崢心情大好。 當皇帝最重要的就是用人。 漢高祖若是單挑,只怕三兩下就被楚霸王解決了,但張良蕭何韓信等等賢才,皆愿為他所用,這才是最高明的領袖。 不過對草原輸出的是文化,而不是技術。 這一點楊崢異常警覺。 近些年漠北木骨閭、車鹿會雄健父子異軍突起,靠的就是偷學了中原的馬鐙,在漠北橫掃諸部,越打越強。 目前為止,他們對大秦異常恭順,年年進獻貂皮、駿馬,加之他們活動的范圍在北海附近,對秦軍異常警覺。 秦軍鞭長莫及,龐青也曾出兵到達過北海,他們聞風遠遁,過兩個月又返回,來回捉迷藏一般,讓龐青一直沒辦法徹底清理他們。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排除民族士氣方面的因素,硬實力一是人口,二是鋼鐵。 草原不缺礦,但缺熔煉鐵礦的技術。 歷史上突厥人正是在金山山脈為柔然人打鐵,掌握了鍛造技術,從而成為雄霸大陸的頂級草原帝國。 草原諸部可以南下買糧食,買御寒的棉衣棉被,也可以買絲綢茶葉等奢侈品,但堅決不能買鐵器。 楊崢還在代郡、云中、九原、敦煌、武威、遼東、交趾等郡設立了鎮撫司,不經過當地官府,由經驗老道的錦衣衛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