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4章
二來,科舉剛剛弄出來沒幾年,還處在摸索階段。 三來,聰明人早已看出,算學、醫術這些偏科對儒學形不成威脅。 很多儒生原本就精通算學和醫術。 唯一對他們形成威脅的是墨家。 一開始楊崢覺得墨家與儒家也差不多,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深入了解之后,才知南轅北轍,這根本就是兩個對立的學派。 一邊主張形而上,一邊注重艱苦實踐。 戰國時代,墨家的影響一度在儒家之上。 楊崢個人覺得,歷史長河中,儒家不斷腐化,正是缺少競爭對手,太過優渥導致的。 而士族是怎么來的? 無非是一群掌握了話語權、仕權、讀書權的儒生而已。 扶植墨家,就是在根源上分化士族。 站在穿越者的角度,墨家的學說其實比儒家更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出身底層的墨子不滿儒家維護強權高貴、尊尊親親、壓抑人性的統治思想,對儒家的繁文縟節厭惡,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強調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身體力行,艱苦樸素。 具有強烈的社會實踐情神。 華夏文明最缺的其實就是實踐。 不過墨家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組織嚴密,赴湯蹈刃,死不旋踵,不向當權者妥協,有自己的律法,還有非常強大的軍事技能,關起門來,就是一方諸侯。 所以就難免被統治者排斥了。 遇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家就徹底沒落了。 楊崢一向的原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墨家的那一套,在大一統王朝發展起來,也是一大隱患。 楊崢需要的是他們實踐精神,至于其他的政治主張,則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了。 當然,想要在短期內與儒家分庭抗禮,則是癡人說夢了。 也容易引起天下士人的反對。 還是以前的辦法,溫水煮青蛙,先在《泰興大典》中復活理論,然后用科舉慢慢引導之,自然會誕生一批人學習墨家。 治大國若烹小鮮,任何改革都不能一廂情愿的蠻干,需要講究技巧,徐徐圖之。 第八百九十五章 東守 “陛下,這是西域最新培育出的棉花。”禁衛們將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放在楊崢面前。 沒有后世那么飽滿,不過也可以用了。 西域陽光充足,很多土地不適合種糧,卻非常適合種棉花和葡萄。 太學里的農學士培育近十年,終于取得了些成果。 趙阿七一手提著棉服,一手提著棉被。 楊崢摸了摸,非常厚實。 比之前的棉服棉被更保暖,關鍵還能大規模種植,有了這玩意兒,冬天就不會那么難捱。 加上煤餅、火炕、壁爐等物,大秦就可以有效統治遼東。 嵇康還設計出一種塢堡,能容百戶左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家家戶戶相連。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水井、水渠、馬廄、糧庫、柴庫、武庫,樣樣齊全,春夏住在地上,秋冬住在地下,燒上暖灶,即可集中做飯,也可集中取暖,關鍵還通風。 防御功能比傳統堡更強,也能容納更多的人。 隨便建在什么地方,都是一座要塞,兩三百人防御兩三千人的進攻不成問題。 遼東能一次拿出兩三千人部族少之又少。 開拓遼東的各種條件已經成熟。 不過,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鮮卑三部居然主動出兵幽州。 三萬多騎,如蝗蟲一動從東向西席卷,所過之處,能帶走的全部帶走,不能帶走的一把火燒掉。 很明顯,他們的目標不是秦軍,而是大秦百姓。 以攻為守,破壞幽州的戰爭能力,讓秦軍疲于奔命。 幽州牧騎接戰,卻不是鮮卑三部精銳的對手,幾場小敗,讓牧騎士氣大挫。 鮮卑人來勢洶洶,豪族們縮在塢堡之中,也不敢應戰。 馬隆率精銳中軍出擊,鮮卑三部砍殺百姓之后,望風而退。 來回幾次,馬隆手上的中軍精銳畢竟只有一萬余,要防守偌大的幽州,實在困難。 這時代還未修建山海關,幽州處處露風。 鮮卑人快馬利刀,來去如風,又是輕騎,中軍精銳占不到好處。 幽州各地烽煙滾滾,百姓惶恐不安。 一時間,幽州各地彈劾馬隆無能的奏表紛紛送入大興。 朝堂之上,對馬隆的意見也很大。 杜預雖然沒說什么,但他的故舊和關中士人言辭尖銳。 青營出身的將吏也趁機把火燒到衛瓘身上。 “暫時的不利而已,何必大驚小怪?”楊崢倒是穩坐釣魚船,馬隆的兵略無需懷疑。 不得不說鮮卑人這手玩的漂亮,主動出擊,讓戰火在大秦領土上燒起來,大亂大秦的進攻計劃,以攻為守。 既然是戰爭,肯定會有傷亡。 衛瓘一臉感激道:“臣愿率軍馳援幽州,穩定局勢。” “不必了。”楊崢擺了擺手,“馬孝興必有良策。” 若是以馬隆的能力還解決不了,衛瓘上去也是徒勞。 目前為止,也沒收到鮮卑人攻破城池的消息。 說明局面還在掌控之中。 退一步講,就算局面失控,河北還有張特這根定海神針,要支援也是他支援,何必從大興千里迢迢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