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2章
不過這正合楊崢心意,士族豪強子弟多做做學問,別一門心思的當官,多為華夏做做貢獻,青史留名絕不只是當官。 把位置騰出來,給寒門庶族打開上升通道。 受凌煙閣的啟發,楊崢又設立凌云閣。 把嵇康、皇甫謐、劉徽、裴秀、張煥、左思等人的畫像掛在里面,在全天下大力宣揚他們的功績。 歷史的滾滾浪潮之下,他們的成就其實比帝王將相更大。 一個民族總要有人仰望蒼穹。 所以無論怎么拔高他們都不為過。 第八百八十五章 波瀾 大秦的國力還沒繁榮昌盛,文化卻先繁榮起來。 筆墨紙硯的需求大大增加。 尤其是紙張,被官府大力推廣,工藝和產量大幅提升,成本不斷下降。 有錢的用上品,沒錢的用下品。 除了粗糙一些,寫字絕對沒問題。 紙多了,書就多了。 以前被士族豪強視若珍寶的東西,現在也沒那么珍貴了。 中等之家,也可賣上幾本擺在家中充點門面。 書籍逐漸普及,讀書識字不再是士族豪強的專利。 官府大力督辦庠序,庶族子弟逐漸崛起,大興城內坊市之間,常可聽見朗朗讀書聲。 魏晉的玄學空談之風,被注入大秦的剛勁尚武之氣后,一掃昔日之頹靡,逐漸積極向上起來。 士人的氣質發生很大的改變。 魏晉士族名流相遇,不談國事,不言民生,誰要談及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強兵裕民,何人政績顯著等,就被貶譏為專談俗事,遭到諷刺。因此不談俗事,專談老莊、周易,被稱為“清言”。 在楊崢看來,凡是不接地氣、脫離群眾的東西,全都是扯蛋,還是翻來覆去的扯…… 兩晉士族的墮落無能,跟清談有莫大的關系。 而現在士人相聚,談論的話題轉為天下蒼生,治國治民。 興之所至,要么對酒賦詩,要么拔劍起舞,互相切磋,然后發一通豪言壯語,“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 士人逐漸恢復成楊崢想看到的樣子。 其實治理文化比治國簡單多了。 當年漢武帝獨尊儒術,也就一句話的事。 儒學在大秦雖然還是主流,但其他學派也在快速成長之中。 儒學反而跟其他學派有漸漸融合的跡象。 天下一統,大秦蒸蒸日上。 西域問題也就逐漸擺上臺面。 這么多年的滲透,西域早就成了華夏文明的后花園,建筑、語言、服飾、穿戴,越來越趨近中原,各國都認大秦為宗主國,沒有大秦的冊封,諸國的繼承都不合法。 不過他們對兵權仍舊不愿放棄,這似乎是他們最后的固執。 正當楊崢思索如何施壓時,趙阿七匆匆來報:“陛下,漠西羌胡大舉入寇涼州!” “他們這么大的膽子?”楊崢一愣,旋即不怒反喜,“來了多少?為何造反?” “東遷的嚈噠人,南下的高車、鮮卑等部,聯合北地胡共二十余萬眾!” 諸胡融入華夏一個長期的過程。 楊崢解決了鮮卑、匈奴、羌胡,割了一茬韭菜,現在又生出新的。 不過二十多萬眾,聽起來有些嚇人。 這么大規模的東遷,肯定是原因的。 趙阿七接著道:“從去年開始,雍涼便出現大旱的跡象,草原受災更為嚴重,旱災連著蝗災,牛馬死傷無數,只能東遷劫掠我大秦!” 大秦一統天下,卻并沒有改變草原部族南下打草谷的習俗,似乎劫掠刻在他們的骨子里。 上谷、代郡、云中等北方邊地,時常被他們襲擾。 楊崢心中一動,忽然想到歷史上西晉的雍涼大動亂就在這幾年。 也是因為大旱,加上西晉對遍地漢夷百姓的敲骨吸髓,最終導致禿發樹機能的大動亂,連殺司馬家的胡烈、牽弘、蘇愉、楊欣四員大將。 最終被文鴦按在地上摩擦,大破之,招降胡眾二十余萬。 不過文鴦跟司馬家有仇,見不得他立功,找了個罪名夷三族,禿發樹機能再度壯大,讓司馬炎寢食難安,滿朝束手無策,最終還是馬隆自告奮勇,招募三千鄉勇,徹底平定禿發樹機能。 歷史的軌跡變了,但慣性還在。 “派出使者聯絡,讓他們放下兵器,朕可以安置他們。” “賊首薄可羅、若羅拔能野心甚大,向大秦討要北地郡……” “敬酒不吃吃罰酒啊!”楊崢撫掌大笑。 剛瞌睡,就有人送枕頭。 這伙人自己送上門來,正方便一網打盡。 河東大戰過去太久了,鄴城大戰更多的是靠天時和泰山壓頂,滅吳沒什么技術含量,純粹是鐘會自己作。 這么多年沒砍人,草原上的這幫叫花子腰桿又直起來了。 “這一戰要大打狠打,打給西域諸國看看!”楊崢令人召來魯芝、杜預、衛瓘商議軍務。 “陛下準備出多少兵力?”魯芝一臉緊張。 草原作戰,肯定是騎兵為主。 一人三馬,消耗不比中原大戰少。 楊崢思索了一陣,十萬中軍平推過去,沒什么技術含量,不能顯示秦軍的牛叉和強大,于是伸出一根指頭。